胡明HU Ming
(遼寧省信用中心,沈陽 110002)
(Liaoning Credit Center,Shenyang 110002,China)
2014 年6 月份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印發(f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 年)的通知》,統(tǒng)一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整體思路,讓誠信成為政府門面,成為企業(yè)的無形資產,成為每個百姓的名片。自2005 年以來,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就被列為遼寧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工作項目,2008 年7 月,遼寧省人民政府發(fā)布了《遼寧省企業(yè)信用信息征集發(fā)布使用辦法》(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220 號),省、市人民政府設立了信用信息征集機構,通過合法途徑,建立、維護和管理遼寧省信用數據交換平臺,整合省、市級企業(yè)信用信息,納入信息數據庫。
通過近十年的信用信息征集的工作積累,全省征信平臺建設以省信用數據交換平臺(省信用中心)為核心,橫向與省直30 個數據源單位,縱向與14 個市征信平臺實現(xiàn)了網絡連接、數據傳輸和信息整合。
然而,隨著該省信用信息數據量的積累,信用應用領域不斷的推廣,對于信用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不斷提高,數據的質量問題日益凸顯。征集企業(yè)信用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五種:①從媒體公告上獲取;②從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yè)單位無償獲取;③按照約定從金融機構、行業(yè)組織、公共事業(yè)單位和社會中介組織有償或無償獲取;④按照約定從企業(yè)有償或無償獲取;⑤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其他方式。
目前,遼寧主要采取第二種從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yè)單位無償獲取的方式,根據行政權力劃分行政許可、行政審批、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征收、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確認、行政裁決、其他權利等十大類進行信用信息征集。2014 年7 月,根據遼寧省信用中心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公共信用信息征集質量工作的通知》,信用信息征集的主要數據質量問題包括數據重復、數據中存在特殊字符、數據錯誤(過期)、數據缺少關鍵比對象、數據指標集(項)未提供特殊說明等。如何能在信用信息征集過程中建立核查管理機制,規(guī)避問題數據的產生,是該省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當中新的難題。
1.1 利用原始數據庫進行數據初級比對 通過調研,全省工商、質監(jiān)、國稅、地稅等行政部門均建立了省直數據庫,并掌握市級相關部門的行政權力數據,據此,省信用數據交換平臺利用這些部門省直數據庫的數據建立原始數據比對庫,其他省直部門和各市行政部門征集到的數據根據企業(yè)名稱、工商注冊號、組織機構代碼、稅務注冊號等指標項先與原始數據庫進行數據比對,比對成功的同企業(yè)數據進行二次整合入庫,比對不成功的反饋數據提供單位核對其是否存在錯誤字符等數據質量問題。
1.2 完善系統(tǒng)功能,提示重復數據 對于行政權力機關提供的重復數據,省信用數據交換平臺的軟件維護方正在研究開發(fā)提示功能。造成重復數據的原因一般有兩種,①由于錄入人員的疏忽造成,應及時刪除重復項。②由于不同數據所錄入展示的指標項恰巧相同,而可區(qū)分數據不同的指標項未予錄入,錄入員可根據系統(tǒng)的提示重新設置指標項模板,添加區(qū)分項從而區(qū)分數據的不同。
由于重復數據提示功能仍在開發(fā)中,目前人工核查主要著重于數據重復、數據指標項不全、數據內容模糊有歧義等問題。2014 年7 月,根據省信用辦的要求,全省各市按照政府部門行政權力劃分向省信用中心備案了各市數據征集的數據源單位、事項編號、指標集、指標項等模板指標,同時對各市行政權力涉及的指標項設立了必填項的模板要求,這將作為核查數據是否缺項漏項的主要標準依據之一。通過人工抽檢,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專業(yè)性較強數據內容,在數據公開發(fā)布之前與數據源單位及時溝通,添加備注解讀指標項,便于公眾理解。
由2014 年省內各市備案的情況上看,主要問題存在于:①部分行政部門有分拆合并現(xiàn)象,如衛(wèi)生計生委等部門,一些行政權力并未最后確定,也并未產生具體數據,更無法確立數據征集指標項;②所備案的行政權力并未在信用數據平臺系統(tǒng)內建立相關指標項模板,技術能力滯后;③指標項較少,數據內容難以識別,很多部門只按照必填項內容備案行政權力數據指標項,使得很多應列入征集范圍內的項目有所缺失,造成一些數據征集上來后看不懂,讀不通。針對這些現(xiàn)象,數據征集監(jiān)管部門應當落實調研,了解基層數據的結構和相關脈絡,強力助推數據征集的完整性,尋求數據源與應用的契合點。
部分數據征集到的信用信息將由省信用中心根據相關條例和省信用辦的要求通過“信用遼寧”網站進行發(fā)布,任何組織、單位和自然人對公布的公共信用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相關性、時效性等有異議的,可以向信用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異議申請,要求予以更正。異議信息主體應當就異議信息內容提供相關證據。
根據整理的異議信息和日常數據核查發(fā)現(xiàn)的問題信息,省、市級的數據征集機構將對數據提供單位進行核查反饋并下發(fā)核查通知單,數據提供單位在收到核查通知10 個工作日內,須對問題信息予以核對,確實有誤的,應立即更正,并向省信用中心提交《公共信用信息處理意見單》。逾期視為未在規(guī)定時間內對問題進行更正。省信用中心將對未在規(guī)定時間內對問題信息進行更正或經更正后仍存在問題的數據提供單位,進行全省通報,并上報省信用辦備案。省信用辦可根據目標績效評議考核相關內容對已通報的數據源單位給予扣分。
為了貫徹《遼寧省全面推動“信用遼寧”建設工作方案》(遼委辦發(fā)〔2009〕54 號)精神,發(fā)揮評議考核制度在“信用遼寧”建設工作中的指導約束作用,自2010 年起省政府陸續(xù)對省直數據源單位、各市政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分類進行績效考評。
2014 年度省政府對各市政府績效考評實施細則當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占比分值為10 分,其中涉及信用數據征集5 分,包括數據征集質量被通報一次扣1 分,最多扣5 分。這對信用數據質量的提升和監(jiān)管都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提高了各部門對信用數據征集工作的積極性,也更能催生出良好的數據監(jiān)管機制。
目前,關于信用信息征集的質量管理還處于探索階段,主要著重于提升信用信息的準確性。對于信用信息的及時性和完整性仍有較大的強化管理空間。提高管理理念,重點關注信用數據征集質量,其本質還是要通過信息整合方便公眾查詢和應用,向社會公開客觀的信用記錄,在日常交易的過程中予以參考,讓失信行為無所遁形,鼓勵守信,從而建立一個知信、守信、人人維護誠信的信用國度。
[1]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220 號.遼寧省企業(yè)信用信息征集發(fā)布使用辦法.
[2]《遼寧省全面推動“信用遼寧”建設工作方案》(遼委辦發(fā)〔2009〕54 號).
[3]趙海超.淺談我國信用缺失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