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娟利JIN Juan-li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武漢 430205)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Wuhan 430205,China)
隨著我國物流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向社會輸送具有高水平的物流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綜合管理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對高職學校當前的教學模式提出了要求,實施“校企合作”,將課堂技能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是高職院校提高學生實踐技能、順應行業發展、社會需求的教學模式。
1.1 校企合作模式是社會的需要 通過這種模式,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能夠避開教育經費不足、課程建設實驗設施設備不健全的弊端,有效吸收、利用企業提供的資源,提高教學質量,訓練學生熟練掌握物流相關操作技能,形成系統的、全面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獲得與時俱進的實際教學理論,為教育模式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
通過這種模式,企業能夠獲得自己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時還能提高品牌知名度、擴大無形資產的影響、增加企業的潛在合作伙伴和客戶群體。
校企合作模式,學生是主要參與者,一面消化學校的理論知識,另一面又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充實自身的基礎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就業競爭力和綜合素質,還能夠獲得良好的就業途徑。
1.2 物流管理專業學科特點需要校企合作模式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物流基礎知識,也要具有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實務運作能力、綜合管理能力。這要求高職院校在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必須堅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緊缺專業人才的教育學校,實施與企業合作的教學模式是順應社會發展、學校教育模式改革的要求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現階段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積極探索的一種通過產、學、研的積極融通,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級技能型專業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①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能夠集學校和企業的優質資源于一體,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并將學生帶入到企業的綜合運營、項目開發中,向學生打開了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的大門,為社會輸送畢業即可上崗的緊缺人才。
2.1 校企合作模式還存在著目標上的不一致性 對于學校來說,它希望自己培養的是具有綜合物流專業知識的物流人才;而對于企業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這樣一個重視知識,一個重視實踐,就出現了培養目標上的不一致性。這種不一致性,對于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會導致院校與企業之間關于培養目標的分化和爭執。
2.2 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制定上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實踐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企業和學校簽訂合作協議之后,企業就放任學校來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他們只重視結果,也就是所需工人的輸入。但是由于企業對于學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不予以關注,到最后得到的教學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出現了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的人才不相符合的問題,這對于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健康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2.3 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存在著十分多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當前經過探索已經出現了“校企互動模式”“工學交替模式”和“‘訂單’培養模式”等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在校企合作教學中很多的學校和企業并沒有看到每一種教學模式的適用性,而是采用一種教學模式走到底的方式,從而影響了不同教學模式的使用效果,也影響了對于人才的培養。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應“以就業為導向,學校與企業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共同進行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分析,建立以就業導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結構設計。”②
3.1 堅持校企目標一致原則 根據市場對物流管理人才的實際需求,校企雙方站在培養社會、企業僅需人才的同一立場上,堅持學校、企業目標一致的原則,簽訂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協議,培養協議不僅能明確社會當前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各方面能力要求、素質要求,還將高職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予以規定。
3.2 校企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依據社會需求和實地調研,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應面向各企業所需求的物流一線技術應用與現場管理崗位,這就要求對學生的培養不但要注重物流作業各環節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也要重視對學生各項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出更多企業所需要的“多技能復合型人才”。
3.3 落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課程階段的完成,可以實施不同的培養模式。
3.3.1 校企互動式模式 針對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結合,校企互動式模式在初期教學中應進行強化,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以及企業參與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制定后,指派經驗豐富的企業優秀管理者或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到教學中,進行授課,同時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實施校企雙方互聘,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技能知識的深層理解和技能提升,也為企業生產過程、產品更新提供創造性見解。
3.3.2 工學交替模式 在學生掌握了比較系統的物流管理基礎知識后,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應加以鞏固:學校和企業可以按工讀輪換制把同專業同年級的學生分為兩部分,在一部分仍在學校上課時另一部分去物流一線技術應用與現場管理崗位,接受實際技能培訓和上崗實習,擬階段進行輪換;或者學校和企業可以制定計劃,讓學生在企業中全日作業,頂班勞動,在工余通過管理人員或者輔導教師的講課、組織討論等方式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內容聯系起來,在技能提升訓練中形成更系統化的理論體系。
3.3.3 “訂單”培養模式 學生由學校學生和企業員工組成,培訓和考試內容依據社會當前需要、企業需要,針對企業緊需專業來實行技能和課程教學,這種模式完全依據企業需求進行專業人才培養,在學校教學完成、具體培訓結束后,企業組織考核,合格后就可按合同上崗就業。
綜上,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不能將教學重點僅放在理論培養上,還要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機制、多種模式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開展高職學校與物流行業、企業或服務部門等機構的合作,將學生的理論知識把握和實際操作緊密結合,以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素質,并為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溝通、選擇提供可能性,提高就業率,服務社會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劉伯超:《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載《物流技術》2013年第9 期,第470 頁。
②李瑾:《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載《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3年第1 期,第55 頁。
[1]王力綱.構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10).
[2]胡國良.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4).
[3]李二敏.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