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蘭CAI Mei-lan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和浩特 010050)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 010050,China)
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的任務是在實踐過程中研究并且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發展規律。而認識并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論會在我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指導的積極意義。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區分為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三個層次。其一,方法論。方法論是人們研究社會的基本立場、基本假設和基本出發點。例如,把社會科學方法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相聯系,要遵循實踐與客觀性,聯系與發展,矛盾等理論原則。其二,研究方式。就社會科學領域而言,最常用的有這樣幾種研究方式: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歷史比較研究法、實地研究或觀察法、訪問法、實驗法等等。其三,具體方法與技術。涉及到在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搜集資料,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進行訪談,如何處理數據等。
隨著全球一體化發展,尤其是經濟水平的突飛猛進,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需要大量的綜合性人才與國際接軌。語言是一個國家各方面發展的載體,一種語言的經濟價值越高,它在各種職業場合中的使用頻率和供求關系就越高。而英語作為世界各國交流最廣泛的語言,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眾所周知,國家的發展往往和教育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改善教育發展模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將會推動我國人才培養戰略的步伐,有效的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
外語教學不僅反映的是語言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體現文化教育的理念,而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對其持肯定觀點。我們往往重視單向的語言輸出模式而忽略了文化的雙向發展。也就是說,母語文化與西方文化地位的失衡,使得在主體交際場合當中無法用恰當的外語來表達本土文化中出現的事物,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崇尚西方文化而忽視了弘揚中國文化。
筆者在本研究中恰當的運用測試、訪談、問卷等社會科學方法論具體方法,旨在結合社會科學方法論來分析并解決此文章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最終提升外語教學水平,使其迎合社會實際需求。
2.1 具體研究方法之調查研究法 在大多數研究中,調查研究法是最具代表性使用頻率最高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為證明高校學生面臨的文化失語現象,筆者選取了兩所高校大學四年級的本科生共計171 人,教師26 人,教學秘書或有關人員。
當然為了體現調查結果的廣泛性,學生來自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通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和《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2004)中的中國文化教學目的要求,研究小組設計相關的測試和問卷,目的是調查受試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及用英語表達的能力。測試內容包括前10 道涉及中國文化的價值理念,風俗習慣等廣義文化;測試后20 道題涉及中國文明史上的哲學、歷史、宗教及科學發展等的狹義文化內容。結果是受試者答對這全部30 道題說明英語教育中并不存在中國文化及其英語表達的失語現狀;答錯一部分說明受試者中存在中國文化知識或用英文表達文化的失語現象;如果都答錯說明中國文化知識和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的雙失語。
2.2 具體研究方法之訪談法 訪談是訪談者直接向受訪者提問的資料收集方式,訪談可以面對面進行,也可以通過電話進行。①訪談者與受試者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了解其心理與行為。訪談1 中一共有3 道題,目的是調查被試者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的教學狀況,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訪談2 中共有2 道題,旨在調查被試者所在院系開設課程培養計劃的情況。每次訪談持續時間為3-5 分鐘,兩人一組,一邊口頭或電話提問一邊記錄被訪者答題內容。
通過這兩種訪談的設計,筆者試圖分別審視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及其教學管理行為,主要目的是研究中國文化知識及其英語表達失語狀況是否與這些重要的日常教學與管理行為有關,進而對中國文化教學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
2.3 具體研究方法之數據收集與分析法 在大多數研究領域中,再確定了相應的研究設計后,如何準確有效地搜集數據成為了重要問題。數據收集是社會調查法中關鍵的步驟,目的是客觀而全面的反映受試者的真實狀況。而筆者研究的所有數據都是相關課題小組收集總結的。首先組織197 名師生進行測試、問卷和訪談,最終收回了168份有效試卷,回收率高達98%。之前提到的訪談環節所整理出的調查數據都是經過定量分析處理的。
在測試中國文化及其失語狀況的調查中,受試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平均成績為(71.73/65.35),而對中國文化知識英文表達平均成績為(41.96/31.66);受試英語教師的中國文化知識平均成績(75.19)則與其中國文化知識英文表達成績(73.13)基本持平。
通過以上各種具體方法的實施與分析,我們可以得以下三點結論。第一,中國高校英語教師和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待改善和提升。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具備繼承中國文化的精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能力。中國高校外語教學中確實存在中國文化及其英文表達的失語現象,且較為廣泛和明顯。第二,在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情況下只是去單方面的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忽略了學生所學知識的實用性。應當貫徹中國優秀民族文化在教育管理與教學模式中的滲透性,培養教師及學生英語學習的雙向文化學習模式。第三,通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和《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中的中國文化教學目的要求看來,比較寬泛和模糊,應當進行具體科學的細化和落實,以促進英語教學及教學管理行為的緊湊性。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是調查社會現狀解決社會問題的指向標。認識并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論會在我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倡導把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相結合,旨在培養人們在面對和處理理論思維的能力,進而幫助我們掌握學習和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方法。
社會科學方法明確的目的就是訓練人們對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做出判斷的能力,因此,在研究階段對此理論的學習對于今后我們分析及處理問題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注釋:
①王學川、楊克勤:《社會調查的實用方法與典型實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第58 頁。
[1]王學川,楊克勤.社會調查的實用方法與典型實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肖龍福,肖笛,李嵐,宋伊雯.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
[3]【美】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