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丞
摘 要:混凝土工程為橋梁工程重要內容,對橋梁工程質量有直接影響。對橋梁工程混凝土施工,在材料質量和具體施工等方面,詳細介紹混凝土工程技術要求,可為施工技術人員在混凝土工程管理中提供參考。
關鍵詞:橋梁工程施工;混凝土材料;應用
近年來,橋梁工程日益增多,橋梁結構創新以及工期緊張對混凝土性能提高了要求,橋梁工程中混凝土應用廣泛,對提高橋梁施工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橋梁施工,未能結合混凝土特點進行工程施工,導致混凝土施工出現質量問題。因此,明確混凝土對工藝不同要求,強化混凝土施工管理,提高混凝土施工質量,成為橋梁混凝土施工關鍵內容。
1 混凝土材料和其質量要求
1.1 水泥。橋梁工程混凝土施工水泥選擇低堿含量與水化熱普通水泥,標號按混凝土等級選擇32.5級或42.5級,大體積混凝土可選礦渣水泥,控制水泥的C3A小于8%,堿不超過0.06%,其他指標應滿足普通水泥中技術要求。
1.2 粗集料。對粗集料首要條件是選擇沒有堿集料活性的耐久粗集料,以免后期堿集料反應使混凝土開裂。為確保混凝土強度,粗集料指標應針對以下控制:壓碎值不超過8%,針片狀量不超過10%,含泥量不超過0.5%,泥塊量不超過0.25%,硫酸鈉溶液質量損失不超過8%,其它指標符合規程要求。
1.3 細集料。對于混凝土施工細集料,控制含泥量不超過1.5%,泥塊量不超過0.5%,硫酸鈉溶液質量損失不超過8%,細度模數為2.6到3.0內。
1.4 減水劑。對泵送混凝土需要摻加高效減水劑,便于延緩水化反應,降低水化熱,對外摻劑使用,應按照外加劑和外加劑技術規程中要求進行控制。
2 混凝土配比設計
2.1 水膠比。它作為混凝土配比關鍵,直接關系混凝土質量。對于混凝土配比突出特點是低水膠比,為確保混凝土有較好抗滲透性和耐久性,應該將水膠比控制0.4內,以提高混凝土密實性。
2.2 漿集比。它主要影響混凝土工作性能,同時也對混凝土強度和干縮率等造成不同影響。由于要求混凝土有較好流動性,這就要求混凝土膠凝材料用量滿足要求,通常一般控制300到550千克每立方米內。
2.3 砂率控制。在水膠比固定前提下,砂率直接影響混凝土性能,由于混凝土用水量很小,因此要增加砂率提高混凝土性質,一般情況混凝土砂率控制40%到45%內。
3 加強橋梁質量的控制措施
3.1 混凝土質量控制。(1)原材料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要保證合格率,應實施專管制度,嚴格驗收原材料種類、規格與數量等,不合格的拒絕入場,水泥與礦物摻料等要科學儲藏,從而避免受潮。(2)攪拌控制。攪拌是將水、骨料和水泥均勻拌合的過程,該過程要求保證拌合物均勻與流動性符合要求及顏色一致。(3)攪拌時間。指從材料投入攪拌筒內到開始卸料這段時間,過長與過短都影響混凝土質量,時間過長,容易使拌合物有離析現象,生產效率低;時間過短,導致攪拌不均勻,降低和易性等,要科學掌握時間。(4)投料步驟。一次投料法是上料斗中加石子、水泥和砂,一次投入攪拌機;二次投料法是將水泥和水攪拌成均勻泥漿后,再加砂和石子,再攪拌。(5)進料容量。是攪拌機容納所有投料體積和。裝料體積不超過干料的10%,超載過多,對混凝土攪拌均勻性影響嚴重。
3.2 混凝土運輸。一般采用運輸車運送,為確保工程澆筑作業持續進行,對于運輸設備應配備足夠的車輛,同時對于運輸車輛采取相應隔熱措施來防護。同時盡可能減少運輸車輛轉載次數和運輸時間,對于運輸車輛攪動轉速,控制在2到4轉每分鐘,到達施工現場后,先高速旋轉送入受料斗中。混凝土運抵現場后,應及時檢查混凝土坍落度。
3.3 澆筑控制。澆注方式關系到使用時穩定度,影響混凝土質量,混凝土澆筑很重要,要考慮灌注速度和振搗力及攪拌能力等因素,根據這些制定混凝土施工。要選適當振搗方式,一般是機械振搗與人工振搗。其次是振搗時根據相關要求,合理選擇振搗時間,按照標準判斷,如混凝土不深不淺,并沒有明顯的氣泡,時間長短或多或少會影響澆筑控制工作。其次是根據石料粒徑選擇振搗器。通常振幅大振搗器效率高。
3.4 養護和拆模。(1)水泥水化作用是混凝土凝固和硬化過程,與周圍環境關系密切,溫度低于5度,硬化速度會減慢,溫度降至20度一下,混凝土硬化會停止,干燥天氣中水分蒸發快,使混凝土劇烈收縮導致裂縫,另一方面游離水分蒸發后,水化作用就停止,混凝土硬化也停止。(2)混凝土養護有自然法和加熱法。自然養護:覆蓋麻袋、灑水等保持表面濕潤的養護方法。自然法養護時間和水泥及外加劑有關。一般用普通水泥養護時間不低于7天,礦渣水泥或摻塑化劑的時間在14天內,1天內澆水,以使混凝土保持潮濕為準,一般氣候下,溫度高于15度,前3天隔1到2小時澆一次白天,夜間至少2到4次,3天后養護時間可適量減少,干燥氣候下或者大風天氣應適當增加次數。加熱養護:為加快施工或者模板周轉,用蒸汽法養護混凝土。(3)拆模養護。養護后,強度達到要求可拆掉模板,應先拆不承重的,再拆承重模板。拆模后保證不出現裂縫、強度與穩定性,應立即養護,出現滲水時及時進行注漿和修補裂縫。
4 橋梁施工與使用中常出現問題
4.1 裂縫。裂縫出現,使混凝土強度與承載力減弱,持續受力下,結果更嚴重,同時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如裂縫小于要求極限,一般不影響結構承載、使用與耐久能力,只影響外觀。至于混凝土裂縫原因多,主要有這幾點情況:(1)混凝土材料質量差:標號低或放置時間久,使水泥變性,受潮性能低下。骨料質量差,為降低成本,就近采挖,不經檢驗用于施工。(2)施工時,混凝土配比隨意性大,不按標準進行配比。(3)澆筑灌漿中,振搗過猛或者不足,使混凝土整體不均勻,局部沉塌,干膜后有蜂窩與麻面狀。(4)澆筑后,由于在水化熱過程中受結構預應力制約形成裂縫。正常情況在澆筑后,水化熱使混凝土結構溫度升高,2到3天內可達50到80度。混凝土膨脹系數為50到80度。這表明無風與沒有太陽情況下,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有差別,這時出現收縮現象,產生裂縫。
4.2 局部蜂窩與氣泡現象。這種現象主要是大大降低混凝土結構嚴密性,其結構強度降到最低點,使用中其承受力極大減少,并容易受腐蝕造成損傷,嚴重降低橋梁承載力與耐用性。這種現象原因有:施工時,不按標準進行配比,工藝差,操作時不按程序,隨機調整時有發生。澆筑混凝土時振搗不規范,振搗部位結構不密實,撤膜后出現蜂窩和麻面等。
5 結語
橋梁施工中混凝土應用廣泛,對施工工藝提出新要求。在混凝土施工中,技術人員要結合混凝土特性,強化混凝土材料控制,同時嚴格規范工藝,不斷提高好混凝土施工質量,確保混凝土優勢能得到充分發揮。此外,橋梁工程質量決定人們生命與財產安全,橋梁施工中混凝土質量控制是工程關鍵,我國橋梁工程混凝土質量控制依然有一些問題,并且不是簡單事情,所以要注重對施工中各環節的控制。
參考文獻
[1] 張少鵬.橋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質量控制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