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洲
摘 要:該文利用排除法診斷了2014年7月底8月初宣城市宣州區部分水稻田塊出現的一種普遍癥狀,最后分析確診該癥狀由于高溫熱害強烈陽光直射灼燒造成。同時,針對該癥狀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生產指導建議。
關鍵詞:粳稻;癥狀診斷;高溫熱害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39-02
2014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筆者接到宣城市宣州區群眾反映自家田塊中接近抽穗期的水稻葉尖出現往年未曾出現的不明原因大面積泛黃枯死癥狀。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該癥狀的出現確實不屬于個例,于是針對這一癥狀在田間發生的特點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調查。調查1、2、3、4數據分析采用SAS9.1.3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1 調查情況
1.1 不同的田塊之間癥狀發生率調查對比(調查1) 該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隨機任意抽取田塊,在該塊田塊中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取樣20株。共隨機抽取5塊田塊。
1.2 高地勢田塊與低地勢田塊之間癥狀發生率調查對比(調查2) 該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分別從高地勢和相對低地勢田塊中,隨機任意抽取3塊田塊進行調查,具體田塊內取樣調查方法同上。
1.3 癥狀發生率高田塊中植株出現癥狀不同位置的葉片調查對比(調查3) 調查葉片部位為劍葉下第一葉及第二片葉。隨機抽取癥狀發生率高的3塊田塊,田塊內取樣調查方法同上。
1.4 粳稻和雜交秈稻田塊稻癥狀發生率對比(調查4) 隨機分別抽取3塊粳稻和雜交秈稻田塊進行調查,方法同調查1。
根據田間水稻出現類似癥狀的原因及田間調查數據,推測該癥狀成因主要有除草劑藥害、病蟲害、田間土壤缺少特定元素或積水導致的生理性病害、高溫熱害等可能。下面進行逐一分析推理排查。
2 調查分析
2.1 推測由除草劑藥害導致 根據除草劑藥害的發生特點[1]及田間調查數據分析該推斷不能成立。因為正常水稻使用除草劑,例如丁草胺,是在2葉1心期,這時候水稻還是處于秧苗期,不會在水稻的抽穗揚花期才出現該癥狀,更不會出現如調查3中顯示的劍葉下第1片葉癥狀較劍葉和劍葉下第2片葉癥狀更加嚴重癥狀不均一的特點。
2.2 推測水稻發生了某種病蟲害 水稻植株無論是發生病害還是蟲害,都有田間交叉的現象,癥狀發生率不會發生相鄰兩田塊間突變,導致出現如調查1中數據顯示相鄰兩個田塊癥狀發生率差別如此顯著的特點。調查3中數據顯示,同一植株劍葉和劍葉下第一片葉癥狀發生率差異顯著,也不符合病害特點。另外,經筆者觀察,植株也并未出現蟲害應該造成的“傷口”。所以該原因可以排除。
2.3 再推測由于田間積水或土壤缺少特定元素導致的生理性病害 由于田間積水會導致整株出現癥狀不符合調查3數據顯示某一片葉癥狀突出特點及調查2中數據顯示高地勢田塊和低地勢田塊都有該癥狀出現,且癥狀出現率較高的高地勢田塊和低地勢田塊差異不顯著,可知,不是由于田間長期積水導致。從調查1相鄰田塊出現的癥狀差異如此顯著及農戶反映往年未出現該癥狀可以排除是由于土壤缺少特定元素而導致的癥狀
2.4 由品種導致 從調查4中數據顯示的特點分析得到該癥狀出現的原因為高溫熱害[2-3]。調查4中數據顯示粳稻該癥狀發生率和雜交秈稻的發生率差異顯著。從實際田間走訪調查也發現,無一例外,所有癥狀高發生率的田塊均種植的是矮稈粳稻。再次與農戶交流發現,因為部分農戶擔心水稻到后期即抽穗期以后會遇到臺風過境造成水稻大面積倒伏,無法收割影響產量造成損失,于是選擇種植本地抗倒伏的矮稈粳稻。粳稻原本屬于北方高緯度地區種植的品種[6],相對秈稻或者雜交秈稻(來源于廣東等南方地區)來講對高溫的抗性比較差。又遇到7月上中旬的特殊高溫災害天氣[4],水稻正值劍葉未出階段,植株新葉在極端高溫天氣下,受強烈陽光直射炙烤導致灼傷泛黃枯萎。
3 指導意見
針對該癥狀出現的原因,筆者提出相應田間種植指導意見:(1)為防止倒伏可以選擇雜交秈稻矮稈品種,因為秈稻對高溫的抗逆性較強。(2)根據氣候條件,選擇播種和移栽時間盡量避開極端高溫條件下或水稻正處于揚花期[5]進行烤田。農戶如遇到此類問題,可以在高溫極端天氣下保持田間適當水層[5],不可過度干旱加重熱害亦不可灌水過深造成煮根爛根。
參考文獻
[1]熊件妹,朱杏芬,劉福金,等.常用除草劑對水稻藥害癥狀識別[J].江西植保,2003,26(1):23-25.
[2]張倩,趙艷霞,王春乙.長江中下游地區高溫熱害對水稻的影響[J].災害學,2011,26(4):57-62.
[3]任義方,高蘋,王春乙.江蘇高溫熱害對水稻的影響及成因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0,19(5):101-107.
[4]包云軒,劉維,高蘋,等.氣候變暖背景下江蘇省水稻熱害發生規律及其對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2,33(2):289-295.
[5]孫良成,張海柱.水稻熱害及預防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5,11(6):60
[6]王明利,李志軍.我國粳稻生產:區域布局變化及糧食安全政策含義[J].農業經濟問題,2005,6:66-71.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該文利用排除法診斷了2014年7月底8月初宣城市宣州區部分水稻田塊出現的一種普遍癥狀,最后分析確診該癥狀由于高溫熱害強烈陽光直射灼燒造成。同時,針對該癥狀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生產指導建議。
關鍵詞:粳稻;癥狀診斷;高溫熱害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39-02
2014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筆者接到宣城市宣州區群眾反映自家田塊中接近抽穗期的水稻葉尖出現往年未曾出現的不明原因大面積泛黃枯死癥狀。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該癥狀的出現確實不屬于個例,于是針對這一癥狀在田間發生的特點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調查。調查1、2、3、4數據分析采用SAS9.1.3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1 調查情況
1.1 不同的田塊之間癥狀發生率調查對比(調查1) 該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隨機任意抽取田塊,在該塊田塊中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取樣20株。共隨機抽取5塊田塊。
1.2 高地勢田塊與低地勢田塊之間癥狀發生率調查對比(調查2) 該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分別從高地勢和相對低地勢田塊中,隨機任意抽取3塊田塊進行調查,具體田塊內取樣調查方法同上。
1.3 癥狀發生率高田塊中植株出現癥狀不同位置的葉片調查對比(調查3) 調查葉片部位為劍葉下第一葉及第二片葉。隨機抽取癥狀發生率高的3塊田塊,田塊內取樣調查方法同上。
1.4 粳稻和雜交秈稻田塊稻癥狀發生率對比(調查4) 隨機分別抽取3塊粳稻和雜交秈稻田塊進行調查,方法同調查1。
根據田間水稻出現類似癥狀的原因及田間調查數據,推測該癥狀成因主要有除草劑藥害、病蟲害、田間土壤缺少特定元素或積水導致的生理性病害、高溫熱害等可能。下面進行逐一分析推理排查。
2 調查分析
2.1 推測由除草劑藥害導致 根據除草劑藥害的發生特點[1]及田間調查數據分析該推斷不能成立。因為正常水稻使用除草劑,例如丁草胺,是在2葉1心期,這時候水稻還是處于秧苗期,不會在水稻的抽穗揚花期才出現該癥狀,更不會出現如調查3中顯示的劍葉下第1片葉癥狀較劍葉和劍葉下第2片葉癥狀更加嚴重癥狀不均一的特點。
2.2 推測水稻發生了某種病蟲害 水稻植株無論是發生病害還是蟲害,都有田間交叉的現象,癥狀發生率不會發生相鄰兩田塊間突變,導致出現如調查1中數據顯示相鄰兩個田塊癥狀發生率差別如此顯著的特點。調查3中數據顯示,同一植株劍葉和劍葉下第一片葉癥狀發生率差異顯著,也不符合病害特點。另外,經筆者觀察,植株也并未出現蟲害應該造成的“傷口”。所以該原因可以排除。
2.3 再推測由于田間積水或土壤缺少特定元素導致的生理性病害 由于田間積水會導致整株出現癥狀不符合調查3數據顯示某一片葉癥狀突出特點及調查2中數據顯示高地勢田塊和低地勢田塊都有該癥狀出現,且癥狀出現率較高的高地勢田塊和低地勢田塊差異不顯著,可知,不是由于田間長期積水導致。從調查1相鄰田塊出現的癥狀差異如此顯著及農戶反映往年未出現該癥狀可以排除是由于土壤缺少特定元素而導致的癥狀
2.4 由品種導致 從調查4中數據顯示的特點分析得到該癥狀出現的原因為高溫熱害[2-3]。調查4中數據顯示粳稻該癥狀發生率和雜交秈稻的發生率差異顯著。從實際田間走訪調查也發現,無一例外,所有癥狀高發生率的田塊均種植的是矮稈粳稻。再次與農戶交流發現,因為部分農戶擔心水稻到后期即抽穗期以后會遇到臺風過境造成水稻大面積倒伏,無法收割影響產量造成損失,于是選擇種植本地抗倒伏的矮稈粳稻。粳稻原本屬于北方高緯度地區種植的品種[6],相對秈稻或者雜交秈稻(來源于廣東等南方地區)來講對高溫的抗性比較差。又遇到7月上中旬的特殊高溫災害天氣[4],水稻正值劍葉未出階段,植株新葉在極端高溫天氣下,受強烈陽光直射炙烤導致灼傷泛黃枯萎。
3 指導意見
針對該癥狀出現的原因,筆者提出相應田間種植指導意見:(1)為防止倒伏可以選擇雜交秈稻矮稈品種,因為秈稻對高溫的抗逆性較強。(2)根據氣候條件,選擇播種和移栽時間盡量避開極端高溫條件下或水稻正處于揚花期[5]進行烤田。農戶如遇到此類問題,可以在高溫極端天氣下保持田間適當水層[5],不可過度干旱加重熱害亦不可灌水過深造成煮根爛根。
參考文獻
[1]熊件妹,朱杏芬,劉福金,等.常用除草劑對水稻藥害癥狀識別[J].江西植保,2003,26(1):23-25.
[2]張倩,趙艷霞,王春乙.長江中下游地區高溫熱害對水稻的影響[J].災害學,2011,26(4):57-62.
[3]任義方,高蘋,王春乙.江蘇高溫熱害對水稻的影響及成因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0,19(5):101-107.
[4]包云軒,劉維,高蘋,等.氣候變暖背景下江蘇省水稻熱害發生規律及其對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2,33(2):289-295.
[5]孫良成,張海柱.水稻熱害及預防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5,11(6):60
[6]王明利,李志軍.我國粳稻生產:區域布局變化及糧食安全政策含義[J].農業經濟問題,2005,6:66-71.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該文利用排除法診斷了2014年7月底8月初宣城市宣州區部分水稻田塊出現的一種普遍癥狀,最后分析確診該癥狀由于高溫熱害強烈陽光直射灼燒造成。同時,針對該癥狀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生產指導建議。
關鍵詞:粳稻;癥狀診斷;高溫熱害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39-02
2014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筆者接到宣城市宣州區群眾反映自家田塊中接近抽穗期的水稻葉尖出現往年未曾出現的不明原因大面積泛黃枯死癥狀。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該癥狀的出現確實不屬于個例,于是針對這一癥狀在田間發生的特點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調查。調查1、2、3、4數據分析采用SAS9.1.3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1 調查情況
1.1 不同的田塊之間癥狀發生率調查對比(調查1) 該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隨機任意抽取田塊,在該塊田塊中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取樣20株。共隨機抽取5塊田塊。
1.2 高地勢田塊與低地勢田塊之間癥狀發生率調查對比(調查2) 該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分別從高地勢和相對低地勢田塊中,隨機任意抽取3塊田塊進行調查,具體田塊內取樣調查方法同上。
1.3 癥狀發生率高田塊中植株出現癥狀不同位置的葉片調查對比(調查3) 調查葉片部位為劍葉下第一葉及第二片葉。隨機抽取癥狀發生率高的3塊田塊,田塊內取樣調查方法同上。
1.4 粳稻和雜交秈稻田塊稻癥狀發生率對比(調查4) 隨機分別抽取3塊粳稻和雜交秈稻田塊進行調查,方法同調查1。
根據田間水稻出現類似癥狀的原因及田間調查數據,推測該癥狀成因主要有除草劑藥害、病蟲害、田間土壤缺少特定元素或積水導致的生理性病害、高溫熱害等可能。下面進行逐一分析推理排查。
2 調查分析
2.1 推測由除草劑藥害導致 根據除草劑藥害的發生特點[1]及田間調查數據分析該推斷不能成立。因為正常水稻使用除草劑,例如丁草胺,是在2葉1心期,這時候水稻還是處于秧苗期,不會在水稻的抽穗揚花期才出現該癥狀,更不會出現如調查3中顯示的劍葉下第1片葉癥狀較劍葉和劍葉下第2片葉癥狀更加嚴重癥狀不均一的特點。
2.2 推測水稻發生了某種病蟲害 水稻植株無論是發生病害還是蟲害,都有田間交叉的現象,癥狀發生率不會發生相鄰兩田塊間突變,導致出現如調查1中數據顯示相鄰兩個田塊癥狀發生率差別如此顯著的特點。調查3中數據顯示,同一植株劍葉和劍葉下第一片葉癥狀發生率差異顯著,也不符合病害特點。另外,經筆者觀察,植株也并未出現蟲害應該造成的“傷口”。所以該原因可以排除。
2.3 再推測由于田間積水或土壤缺少特定元素導致的生理性病害 由于田間積水會導致整株出現癥狀不符合調查3數據顯示某一片葉癥狀突出特點及調查2中數據顯示高地勢田塊和低地勢田塊都有該癥狀出現,且癥狀出現率較高的高地勢田塊和低地勢田塊差異不顯著,可知,不是由于田間長期積水導致。從調查1相鄰田塊出現的癥狀差異如此顯著及農戶反映往年未出現該癥狀可以排除是由于土壤缺少特定元素而導致的癥狀
2.4 由品種導致 從調查4中數據顯示的特點分析得到該癥狀出現的原因為高溫熱害[2-3]。調查4中數據顯示粳稻該癥狀發生率和雜交秈稻的發生率差異顯著。從實際田間走訪調查也發現,無一例外,所有癥狀高發生率的田塊均種植的是矮稈粳稻。再次與農戶交流發現,因為部分農戶擔心水稻到后期即抽穗期以后會遇到臺風過境造成水稻大面積倒伏,無法收割影響產量造成損失,于是選擇種植本地抗倒伏的矮稈粳稻。粳稻原本屬于北方高緯度地區種植的品種[6],相對秈稻或者雜交秈稻(來源于廣東等南方地區)來講對高溫的抗性比較差。又遇到7月上中旬的特殊高溫災害天氣[4],水稻正值劍葉未出階段,植株新葉在極端高溫天氣下,受強烈陽光直射炙烤導致灼傷泛黃枯萎。
3 指導意見
針對該癥狀出現的原因,筆者提出相應田間種植指導意見:(1)為防止倒伏可以選擇雜交秈稻矮稈品種,因為秈稻對高溫的抗逆性較強。(2)根據氣候條件,選擇播種和移栽時間盡量避開極端高溫條件下或水稻正處于揚花期[5]進行烤田。農戶如遇到此類問題,可以在高溫極端天氣下保持田間適當水層[5],不可過度干旱加重熱害亦不可灌水過深造成煮根爛根。
參考文獻
[1]熊件妹,朱杏芬,劉福金,等.常用除草劑對水稻藥害癥狀識別[J].江西植保,2003,26(1):23-25.
[2]張倩,趙艷霞,王春乙.長江中下游地區高溫熱害對水稻的影響[J].災害學,2011,26(4):57-62.
[3]任義方,高蘋,王春乙.江蘇高溫熱害對水稻的影響及成因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0,19(5):101-107.
[4]包云軒,劉維,高蘋,等.氣候變暖背景下江蘇省水稻熱害發生規律及其對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2,33(2):289-295.
[5]孫良成,張海柱.水稻熱害及預防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5,11(6):60
[6]王明利,李志軍.我國粳稻生產:區域布局變化及糧食安全政策含義[J].農業經濟問題,2005,6:66-71.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