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華+宮慧慧+李珍艷等
摘 要:針對山東省秋葵純作比較效益不高、自然條件限制洋蔥—秋葵一年兩熟等問題,提出了洋蔥、秋葵間作套種的種植模式,并闡述了洋蔥、秋葵間作套種增產增收機理、基本條件、基本原則和配套栽培技術。
關鍵詞:黃秋葵;洋蔥;商戶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51-03
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inn.)是一種藥、菜、飼和花卉兼用的特色經濟作物,其應用前景日益廣闊,需求量與日俱增,市場效益顯著。山東省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種秋葵,因規模、加工和市場等方面的限制,一直沒有形成產業。近幾年,隨著人們對保健、營養的迫切需求和出口貿易的拉動,秋葵種植面積逐年上升,2014年已超過666.7hm2。但因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秋葵純作種植效益比較低,限制了秋葵種植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的發展。
山東省≥10℃的年平均有效積溫為3 592~4 760℃,平均無霜期為173~250d,平均降水量為550~950mm,難以滿足秋葵-洋蔥一年兩熟的需求。針對秋葵生產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通過試驗、示范和實踐,認為洋蔥與秋葵共生期短,適宜間作套種。采取護根育苗法,大缽育大苗,在預留秋葵行套栽秋葵。秋葵苗期與洋蔥共生,因與洋蔥的共生期較短,秋葵受洋蔥不利影響較小,這樣,在1a內可收獲洋蔥、秋葵2季作物,經濟效益比較顯著。
1 洋蔥秋葵間作套種增產增收機理
1.1 提高了自然資源的利用率 種植1季春秋葵,土地閑置時間從11月到翌年4月長達半年之久,白白浪費了秋葵田閑置時間的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秋葵田5~7月的綠葉面積仍然很小,光照資源的浪費更加嚴重。在冬、春兩季套種小麥或早熟的瓜菜,使農田四季都有綠葉覆蓋,可增加光合產物的積累,靠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上農產品的產出量。
1.2 有利于塑造秋葵高光效群體 研究表明,窄行小棵密植,秋葵田封行,平面采光的秋葵群體,通風透光不良,光合的適宜葉面積系數僅為3左右;寬行大棵稀植,秋葵田不封行,立體采光的秋葵群體,光合的適宜葉面積系數可提高到4.0~4.3;行距放大到1.5m的洋蔥套秋葵,自然株高達到1.7m左右,秋葵田葉面積系數達到5.0時,仍然通風透光良好。可見,在高肥水間套秋葵田,擴大秋葵行距,不僅有利于增加間套洋蔥的占地面積,提高洋蔥的單產,而且有利于塑造秋葵高光效群體,大幅度提高秋葵單產。
1.3 有利于減輕病蟲害 合理的復合群體,既可增加天敵的種類和數量,靠天敵控制害蟲;又可利用作物分泌的刺激性氣味或毒性,驅蟲防病,使蚜蟲趨避,減輕秋葵枯、黃萎病危害。
1.4 有利于提高秋葵田的經濟效益 生產實踐表明,秋葵與洋蔥間套作,每hm2可產洋蔥49 500~55 000kg,秋葵嫩莢12 000~19 500kg,經濟效益達純作秋葵的3倍以上。可見,發展洋蔥間套作秋葵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2 間作套種的基本條件
2.1 土壤條件 套作秋葵田,要求土質肥沃,耕層土壤含有機質1%以上,全氮0.07%,速效氮40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鉀80mg/kg以上,含鹽量0.15%以下。
2.2 水利條件 旱可澆,澇可排。尤其洋蔥與秋葵共生期的4、5月份和秋葵需水高峰期的7、8月份,必須確保供水。
2.3 技術條件 加強技術培訓,使廣大菜農普遍掌握洋蔥秋葵套作的配套栽培技術。
3 間作套種的基本原則
3.1 輪作換茬 秋葵普遍怕連作,必須實行輪作才能預防連作病蟲害。建議各地農民掌握4~5種洋蔥與秋葵間套作的技術,實行4~5a為1個周期的輪作制度。
3.2 增加投入 間作套種是一種產量高、效益好的土地利用方式,但高產高效必須以高投入為保證。
3.3 統籌兼顧 間作套種追求2種作物都要高產。因此,在洋蔥、秋葵共生期,栽培措施應兼顧洋蔥與秋葵,不可顧此失彼。
3.4 無公害 洋蔥、秋葵共生期間發生病蟲危害時,必須選用毒性差、殘效期短的農藥防治。不可噴施毒性大、殘效期長的農藥,以免造成間套作物殘留大量農藥,危及消費者的健康。
3.5 加強服務 組建產、學、研相結合,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開發組織,產前提供技術培訓、良種及保護地栽培的物質,產中加強技術指導,產后解決洋蔥和秋葵的銷售問題。只有解決好農民的后顧之憂,秋葵田套作高效高產栽培才能健康發展。
4 洋蔥套秋葵配套栽培技術
洋蔥套秋葵栽培技術必須立足于一個“早”字,創造秋葵適時早播種、早移栽的基礎條件。在栽培管理上,突出搶、管,促進早騰茬,促秋葵早發,早熟,為下茬洋蔥適時種植創造條件。選擇適宜洋蔥、秋葵的種植方式,栽培管理都應圍繞洋蔥、秋葵2季早熟、優質高產的要求,采取相應的配套技術。
4.1 深耕整地,增施肥料 選用有機質較高、土層深厚、平坦、保水條件好的土地種植。前茬作物收后,及時進行翻耕曬壟,熟化土壤,整平耙細。在施肥上掌握以積肥為主,施足有機肥,要求秋葵基肥在種洋蔥時1次施足。
4.2 選擇適于配套的洋蔥、秋葵品種 洋蔥選用泉州黃玉蔥、黃皮502、萊選13、日本黃皮等,也可選用高產紅皮品種,如紫星、西安紅皮、淄博紅皮、濟寧紅皮、上海紅皮等。秋葵選用中早熟品種。
4.3 安排合理的種植方式 采用4.5m畦,壟寬40cm,高15~20cm,1畦種18行洋蔥,6行秋葵。洋蔥行距18~20cm,株距15cm,每667m2種植洋蔥2.5萬株左右。秋葵育苗移栽中早熟品種,每667m2種植4 500~5 000株,行距0.72m左右、株距0.20m左右。endprint
4.4 適時播種是洋蔥豐產的重要措施 應以洋蔥、秋葵兼顧的原則。洋蔥8~9月份育苗、隨拔秋葵隨整地,11月中下旬移栽,提高移栽質量,造足墑,施足肥,要以工補遲,“促”字當頭,促晚苗趕早苗,增強越冬抗寒能力。為了促進早出苗,亦可推廣1膜2用,洋蔥播后平覆膜。
4.5 洋蔥田間管理
4.5.1 安全越冬,確保全苗 增加田間持水量,劃鋤覆蓋農家肥或雜草。
4.5.2 肥水管理 澆水:洋蔥一生應澆5水,即蒙頭水、越冬水、返青水、旺盛生長水、膨大水。澆水要根據降水情況和洋蔥長勢決定。施肥:每667m2基施土雜肥3 000~5 000kg,三元復合肥50kg。追施4次肥:一是驚蟄前后的提苗肥,一般每667m2施尿素10kg、鉀肥5kg;二是清明前后,配合秋葵播種,每667m2施優質圈肥2 000kg、尿素5~10kg、磷酸二銨20kg;三是立夏前后,每667m2施尿素10kg(旺盛生長肥);四是膨大肥,每667m2施尿素5~10kg。施肥澆水后要注意中耕,以保墑增溫。
4.5.3 及時防治病蟲害 可噴施40%多菌靈等殺菌劑防治洋蔥葉枯病、銹病、葉柄病。可用40%甲基異柳磷2 000倍液灌根防洋蔥蛆。
4.5.4 及時提薹增產量。
4.6 秋葵的栽培管理
4.6.1 推行營養缽育苗移栽 采用雙膜育苗或拱棚育苗,技術要點如下:(1)適期早播。4月初育苗(一般氣溫在12℃左右)開始點種上苗床。(2)選用優良品種。以抗病、抗蟲、優質、高產的中熟品種為宜,如秋葵101、福五星、農興3號、日本新東京5號等。注意選種,實現粒粒健壯,提高成苗率。(3)營養缽土要施充足的腐熟有機肥。一般長10m,寬1.3m的標準苗床,要有1m3肥沃的沙壤土和150~200kg腐熟的細肥,混勻搓細過篩,打缽前噴水堆積濕潤,達到手握成團、平胸落地即散的標準。一般3月下旬打缽,邊打邊擺入苗床,缽以干透為好。(4)點種上苗床前底水要澆透,一水保全苗。(5)點種后要覆土均勻。一般以過篩的細土一指偏厚,利于齊苗壯苗。蓋膜、蓋弓棚。(6)培育矮壯苗。出苗前要采取密閉保溫的辦法抓齊苗。出苗時及時揭地膜防燙苗。齊苗后要采取兩頭通風、中間加氣孔的辦法通風透氣,防止高腳苗。一般氣溫17~18℃時可以揭膜涼苗。苗床要注意根外追肥,一般采用800倍的磷酸二氫鉀,苗床期噴施2次。苗床管理期注意防止5個方面的問題:低溫爛種,高溫灼苗,戴帽出土,病弱苗,防止低溫紅苗。(7)5月20日前后移栽。移栽前足肥足水,沒造墑的要澆足活棵水。移栽前注意澆水潤苗,要邊起、邊運、邊栽,缽苗不破不散,少傷根少斷,力爭做到秋葵苗分級移栽。
4.6.2 肥水管理 播種前未施肥者,收洋蔥后立即追施苗肥,每667m2施尿素5~8kg,餅肥25~30kg,優質土雜肥1 000~1 500kg,磷肥25kg或磷酸二銨15kg。初花期每667m2施尿素10~15kg。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視秋葵長勢噴施濃度為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或0.5%~1%的尿素溶液。澆水:收洋蔥后視墑情澆水,8月底至9月上旬遇旱及時澆水。中耕培土:收洋蔥后中耕,雨后或澆水后中耕。6月下旬覆膜秋葵結合揭膜進行培土,移栽秋葵田6月底7月初進行培土。做到邊栽邊管,實現早栽早管早促發,洋蔥收后秋葵一般比較瘦弱,管理要“搶”字當頭,抓緊時間進行追肥、澆水、中耕松土、除草、治蟲,防止形成小老苗。
4.6.3 控制秋葵旺長 合理使用生長調節劑和去除底部枝葉。使用原則掌握少量多次,以調為主,調控結合,使用期間和用量:蕾期2~4mL助壯素,初花6~8mL,盛花4~6mL。
4.6.4 適當治蟲 秋葵應適當防治蚜蟲、紅蜘蛛。
4.6.5 及時采摘 秋葵極易木質化,一般1~2d要采摘1次。
參考文獻
[1]彭明祥,馮恩友,蔡偉俊.湛江市春季黃秋葵高產栽培技術[J].蔬菜,2011(8):13.
[2]單承鶯,馬世宏,張衛明.保健蔬菜黃秋葵的應用價值與前景[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31(2):68-71.
[3]曹 毅,任吉君,李春梅,等.不同播期對紅秋葵生長及發育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87-89.
[4]李春梅,曹 毅.不同播期對黃秋葵生長及發育的影響[J].長江蔬菜,2008,5b:31-32.
[5]賴李明,任吉君.不同整枝高度與不同栽培密度對紅秋葵產量的影響[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4):74-77.
[6]曹 毅,任吉君,李春梅,等.不同種植密度對紅秋葵生長發育的影響[J].北方園藝,2008 (3):34-35.
[7]董迪,何自福,柴兆祥.廣東黃秋葵黃脈曲葉病樣中檢測到煙粉虱傳雙生病毒[J].植物保護,2010,36(1):65-68.
[8]鐘惠宏,鄭向紅,李振山.秋葵屬的種及其資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J].中國蔬菜1996(2):49-52.
[9]李學智,徐志豪,董文其,等.設施栽培黃秋葵食用嫩莢的品質變化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04,16(1):12-15.
[10]陳彩貞,王鴻博.特菜黃秋葵及其栽培技術[J].惠州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2(6):39-41
[11]孫麗莉,董榮書,羅麗娟,等.刈割高度對黃秋葵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7):7999- 8000,8007.
[12]宮慧慧,于倩,王恩軍,等.黃秋葵的應用價值和產業化開發前景[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10):131- 134.
[13]馬行軍,錢海艷.棉花-洋蔥一年兩熟高效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訊,2013(22):52-53.
[14]曠碧峰,余席茂,劉志華,等.洋蔥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4(3):31-34.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