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楊新元+賈愛紅等
摘 要:近年來,山西省向日葵生產上的主要病害是向日葵菌核病及黃萎病,這2種病害的發生嚴重威脅著向日葵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該文主要介紹了上述2種病害的發病特點、發病規律、流行因素等,提出了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調整播期、加強栽培管理、化學防治等的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向日葵;菌核病;黃萎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60-02
向日葵是山西省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年播種面積在13萬hm2左右。近年來,由于向日葵市場價格高,銷路好,廣大種植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農民種植向日葵的積極性高,播種面積逐年擴大。但與此同時,重迎茬也越來越多,由此以盤腐型為主的菌核病及黃萎病在全省向日葵產區發生普遍且危害日趨嚴重。根據筆者連續幾年的調查與觀察:一般年份,向日葵菌核病的病田率在10%~15%,田間發病株率16%左右,產量損失15%左右;特殊年份,病田率達50%左右,田間發病株率達60%,產量損失在30%~48%,對全省向日葵生產已形成威脅。向日葵黃萎病目前在山西省發病雖然較輕,但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植株感病時發育不良,花盤縮小,籽實不飽滿,空籽粒增加,使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一般減產20%~30%,發病重的在開花前植株即枯死。因此,為了尋求經濟有效的防治向日葵核菌病和黃萎病的對策措施,筆者于2010-2013年對以上2種病害的為害特點、發病原因及發病規律等進行了調查,同時開展了防治技術的研究。
1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是當前山西省向日葵生產上為害最為嚴重的病害之一,發生范圍廣,春播、夏播均可發生,造成損失大,防治難度也大,嚴重影響向日葵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該病害為土傳真菌病害,病原菌寄主范圍廣,多達64科,361種植物,是一種嚴重的世界性病害。
1.1 發病特點 向日葵在整個生育期間都可能被菌核病侵染,根據侵染部位的不同,可分為3種類型:(1)根腐型。病菌侵染向日葵幼苗的根及莖基部,莖基部形成水漬狀褐色病斑,病部很快腐爛,產生黑色菌核;重病植株莖基部輸導組織被破壞,葉片下垂萎蔫,整株呈立枯狀死亡,剖開莖在內腔有白色菌粒,并有黑色菌核;(2)莖腐型。主要發生在成株期,主要侵染植株的中下部,病斑初為褐色水漬狀,后期結成黑色小菌核;(3)盤腐型。主要發生在向日葵開花末期至成熟期,特別是遇到低溫、連陰多雨天氣,花盤極易感病受害。發病初期,感病花盤背面首先出現軟腐型褐色病斑,隨即病菌蔓延擴大到花盤正面,病部菌絲密生于種子與肉座之間,變褐、軟化,而后花盤腐爛,甚至脫落,并在其中形成網狀或單個菌核。山西省各地向日葵菌核病以盤腐型為主,平均發病率40%左右,而根腐型、莖腐型菌核病發病率只有2%左右,為害損失不大。
1.2 發病規律 菌核病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及病殘組織中或混雜在向日葵種子中越冬,土壤中的菌核大多分布在0~10cm的土層中,菌核在向日葵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病,可侵染幼苗、莖稈、花盤和種子。濕度是菌核生長和子囊孢子萌發的限制因子,相對濕度高于85%,子囊孢子方能萌發。根據筆者2010-2013年連續4a的調查與觀察,在向日葵開花末期至成熟期如遇連續陰雨天氣,花盤受害就重,大面積重茬種植向日葵的區域就可引起該病的流行;另外,低洼下濕地,密度偏大,田間通風不良的地塊,常引起小范圍的病害流行。
1.3 流行因素分析
1.3.1 適宜的氣象條件 據連續多年的調查分析,向日葵開花末期至成熟期,日平均氣溫在20~23℃,月降雨量達到100mm,連陰日數5d以上的氣象條件,就會引起大范圍的流行,甚至成災。
1.3.2 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 大部分種植戶長期沿用常規品種,如星火系列品種,而且是自留自種,使品種喪失抗病性,一旦氣象條件適宜即可流行危害。
1.3.3 不合理的耕作措施 一是耕作制度不合理,未進行合理的輪作,連續重茬種植;二是施肥不平衡,向日葵是需鉀較多的作物,而大部分種植戶主要是施氮肥為主,從而降低了向日葵的抗病性。
1.3.4 防范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農戶對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意識淡薄,缺乏全面科學的認識,不能夠提前積極主動進行有效地防治,一旦病害發生流行,則束手無策。
1.4 綜合防治技術
1.4.1 大力推廣和應用抗病品種 向日葵和其它作物一樣,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選用抗病、耐病品種。油葵應主推S606、S667、S31雜交種,食用葵選用JK102、JK103、科陽7號雜交種,同時要逐步引進一批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
1.4.2 輪作倒茬 采取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年限為4a。由于該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數年,一般3a后活力大部喪失,所以實行合理輪作,避免重、迎茬種植是防治該病害的有效措施。輪作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不能與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輪作。
1.4.3 清理田園衛生,減少病源累積 在生長季節要及時拔除病株,發現病株和病花盤要清除出田間深埋或燒掉,以減少田間菌源,防止當年形成的菌核進行再侵染。向日葵收獲后,要及時將病株、殘枝敗葉、發病花盤、籽粒等徹底清除出田間燒掉,以減少初侵染源。
1.4.4 播前深耕 由于該病菌被埋深于土中7cm以上時,當年就不能萌發,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性,在向日葵春播區向日葵收獲后,及時進行秋深翻,耕作深度20cm以上。向日葵夏播區,在麥收后、油葵播種前進行深耕,耕深最好在20cm以上,使大量的菌核和破碎的病殘體埋在土中深處自行腐爛,減少田間菌源,達到減輕病害的目的。
1.4.5 調整播期 在保證成熟的前提下,適當晚播,使向日葵易感病階段避開秋季高溫、陰雨連綿的季節,以達到有效防控病害的發生。
1.4.6 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植株抗病性 一是播前施足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二是采用適宜的種植密度,保證田間通風透光;三是及時中耕除草,保持田間水分,從而促進植株健康生長,提高抗病力,減輕病害。endprint
1.4.7 藥劑防治 一是種子處理。從無病區引進或從健康花盤收集種子,經挑選去除夾雜的菌核,用35~37℃溫水浸種7~8min,并不斷攪動,菌核吸水下沉,撈出上層種子曬干。種子內帶菌,采用58~60℃恒溫水浸種20min滅菌。播前用5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用藥量拌種,或用2.5%適樂時種衣劑包衣處理,藥劑與種子的比例1∶50,效果顯著。二是花期及時噴藥。山西地區以盤腐型菌核病發生最為嚴重,開花期是菌核病易發生季節,尤其是遇到連續陰雨天氣,可能造成盤腐型菌核病的大發生,因此花期要及時噴藥防治。根據我們2000-2013年連續4a的試驗,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種藥劑防效平均為67.4%、73.3%、82.5%。一般在盛花期后噴藥,噴施花盤背面和葉片,每隔7d噴1次,連續噴藥2~3次,防治效果顯著。
2 向日葵黃萎病
向日葵黃萎病是近幾年我國向日葵產區發生較為嚴重的一種病害,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新疆、甘肅等地區。該病首先侵入下層部分葉片,然后向上部葉片擴展,葉片葉肉組織褪綠變黃,而后變褐、干枯,后期發病植株葉片顯著病變。橫剖病莖觀察維管束變褐,輸導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使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一般減產20%~30%,嚴重時甚至絕收。
2.1 發病癥狀 據我們2010-2013年連續4a調查與觀察,向日葵黃萎病主要在成株期發生,現蕾期是發病初期,從植株下部葉片顯癥;開花前后葉尖葉肉部分開始褪綠,而后整個葉片的葉肉組織褪綠,葉緣和側脈之間發黃,后變褐;后期病情逐漸向上位葉擴展,全部葉片都顯病變,干枯。剖病莖觀察,維管束變褐,發病的植株下部葉片全部枯死,中位葉呈斑駁狀,嚴重的花前即枯死,溫度高時葉2面或莖基部均可出現白色霉層。
2.2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病害,病原菌為大麗輪枝孢,病菌在土壤、病殘體和種子中越冬,種子果皮帶菌,胚和胚乳不帶菌,病菌在土中可長期存活。播種后病菌從傷口或幼根直接侵入,病菌生長溫度10~33℃,以23℃最適。重茬年限越長的地塊發病越重,低洼地、種植密度大易發病,土壤濕度過大是黃萎病快速蔓延的最適條件。
2.3 綜合防治技術
2.3.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適宜本地區種植的抗病品種,積極引進和推廣食用葵新品種,如科陽7號、JK102、JK103等,油葵主推S606,搭配S667。
2.3.2 合理輪作 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a以上的輪作,不與茄科作物等輪作。
2.3.3 清除田間病殘體 在生長季節,發病死亡的病株要及時清除出田間,集中燒毀,以防病菌再侵染;向日葵收獲后,病殘株應清除出田間燒毀,以減少病源。
2.3.4 化學防治 一是藥劑拌種。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5%拌種,也可用80%抗菌劑402乳油1 000倍液浸泡種子30min,晾干后播種。二是葉面噴霧。發病初期,選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
參考文獻
[1]冉俊祥.向日葵病害種類分布和防治[J].國外農學:向日葵,1991(4):1-7.
[2]馬秀巖.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及防治[J].河北農業科技,1994(3):22.
[3]黃緒堂.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長發育和侵染循環[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1(4):21-22.
[4]王富榮,蔚志強,杜宣文,等.向日葵霜霉病發病規律及防治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1,6(3):109-114.
[5]董金皋.農業植物病理學(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29-131.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