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紅+朱乾坤+張亮
摘 要:該文介紹了美國白蛾防治對策、防治目標、發生時期及綜合防治措施等,為遏制其大面積暴發和日趨危害嚴重的局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楊樹害蟲;美國白蛾;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70-03
美國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屬鱗翅目、燈蛾科,別名秋幕毛蟲,美國白燈蛾等,被列為國際性檢疫害蟲。原產北美,1979年在我國遼寧省丹東首次發現。1982年傳至山東省榮成,2012年傳入江蘇省徐州地區,傳入沛縣。美國白蛾在徐州地區大面積發生,對果樹、行道樹、觀賞樹木等園林樹木、經濟林、農田林網以及瓜果、蔬菜等農作物造成嚴重危害,對本地區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必須十分重視防治工作。
2012年徐州地區發現美國白蛾疫情,美國白蛾為國際性檢疫害蟲,具有食性雜、繁殖快、傳播途徑廣、易暴發成災的特點。在本地區1a發生3代,根據對越冬代情況調查,綜合氣候因素及各項調查數據,預測近年將繼續有蔓延趨勢,防控形勢十分嚴峻,防治任務非常艱巨。為控制好美國白蛾疫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1 指導思想及防治對策
1.1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生態、優化環境、建設生態社會為目標,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防治方針,遵循“突出重點,分片治理,屬地負責,聯防聯治”的原則,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實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預防和除治并重,強化監測、檢疫,實行以無公害防治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利用生物制劑農藥普防第一代,有重點地防治第二、三代,擴大天敵昆蟲繁育數量,大力推行生物防治,鞏固防治成效,專業防治和群防群控相結合,壓縮疫區范圍,降低蟲口密度,減緩傳播速度,實現有蟲不成災的目標。
1.2 防治對策 為了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做好美國白蛾防治工作,在監測普查的基礎上實行普防第一代、圍殲第二代、控制第三代的對策,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時間,著重做好美國白蛾的除治,以取得關鍵成效。重點防治區防治對策:加強監測普查,以使用無公害藥劑防治為主,人工、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為輔。綜合防治區防治對策:做好監測普查,片林以生物制劑農藥防治為主,輔以誘殺和捕捉成蟲、剪除網幕、人工挖蛹、釋放周氏嚙小蜂等措施;林帶和村莊四旁采取噴灑無公害農藥劑,誘殺成蟲、人工剪除網幕、撲殺成蟲和蛹、綁草把、涂藥環等措施。
2 防治任務目標
建立蟲情系統測報點,加強預測預報,通過開展綜合防治,使蟲口密度和有蟲株率下降,逐步控制和消除蟲情危害,做到有蟲不成災。重點防治區:監測覆蓋率100%,測報準確率95%;防治率100%,無公害防治率95%以上;有蟲株率控制在0.1%以下,葉片保存率90%以上。綜合防治區:監測覆蓋率100%,測報準確率95%,產地檢疫率100%,調運檢疫率95%,防治率100%,無公害防治率90%以上;有蟲株率控制在1%以下,葉片保存率90%以上。
3 責任分工
林業部門負責疫情測報、技術指導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防治工作。園林、水利等部門負責所轄區域內的綠化帶、片林、林網、林地以及四旁樹等的防治工作。
4 防治措施
4.1 加強檢疫封鎖,防止疫情傳入傳出 積極開展產地檢疫,把疫情撲滅在貨物運調前。蟲情發生區內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未經林業部門檢疫批準,不得擅自運出疫區。加強對蟲情發生區調出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和包裝材料的檢疫檢查,對運輸的車輛和調運林產品等貨物的檢疫檢查,發現攜帶美國白蛾的依法扣留,及時進行除害處理,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4.2 完善監測體系,全面監測普查 建立健全監測體系,保持原有固定的蟲情調查員,調查轄區范圍內各代幼蟲發生范圍、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定期將監測結果報予指揮部統計員。林業部門制定監測方案,培訓管理好監測防治隊伍,實行全面普查,重點監測。
4.2.1 普查監測時間 成蟲(越冬代,4月上旬~5月中旬;第一代,6月中旬~7月中旬;第二代,在8月上旬~9月中旬)。幼蟲(第一代,5月上旬~6月下旬;第二代,7月上旬~8月中旬,第三代,9月上旬~10月下旬)。
4.2.2 普查監測地點 駐地單位、企業、村莊、學校、廣場、果園等。
4.2.3 主要樹種 有白蠟、桑、榆、臭椿、法國桐樹、泡桐、楊、柳、核桃、山楂、櫻桃、桃、杏、蘋果、梨、葡萄等。
4.2.4 普查方法 一般蟲情調查方法:一是成蟲期利用誘蟲燈或性誘捕器誘集成蟲。二是抓住3齡幼蟲前網幕明顯的特點,查看樹冠上是否有網幕;系統蟲情調查方法:各系統監測點選擇喜食樹種多、疫情發生中的區域,設立2~3塊固定標準地,每塊標準地要有300株以上的喜食樹種,進行系統監測。(1)蛹期調查:調查越冬蛹、越夏蛹的死亡率、發育進度、越夏蛹歷期等。(2)成蟲期調查:調查觀察成蟲發生期、成蟲壽命、交尾、產卵等。(3)卵期調查:調查觀察卵孵化期、卵歷期、孵化率等。(4)幼蟲期調查:調查觀察幼蟲和網幕始見、始盛、高峰、始末和結束期;調查有蟲株率和平均每株網幕數等。根據美國白蛾的發生規律,在各代成蟲和幼蟲發生期,實行日報告制度,報告美國白蛾的各蟲態發生時期、發生范圍、發生量、發生面積、危害程度和防治情況。
4.3 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4.3.1 生物防治 釋放周氏嚙小蜂。(1)放蜂條件。當蟲口密度較低,且蟲情較穩定時,進行林間放蜂,實現對美國白蛾的持續控制(2)放蜂時間。6月上旬~下旬,8月上旬,10月上旬~中旬,即在美國白蛾第一、第二、第三代幼蟲老熟期,選擇無風天氣,上午10:00至下午5:00進行放蜂。(3)放蜂數量。按美國白蛾幼蟲周氏嚙小蜂1:5的比例,連續2代,每代間隔5~7d各放2次。即每年放4次,連續放2~3a,可持續控制6~7a。(4)放蜂方法。直接釋放羽化小蜂;把寄生的柞蠶蛹放入草把中或掛在樹枝、粘在樹干上。endprint
4.3.2 生物制劑農藥防治 (1)煙霧機或超低容量噴霧施藥。使用的條件:對成片林或3行樹以上郁閉路林適宜使用煙霧機或農用飛機空中超低容量噴霧施藥;防治時間:5月中旬~下旬,7月中旬~下旬,9月上旬~中旬,即各代幼蟲網幕期(幼蟲4齡前)。使用煙霧機噴施煙霧施藥時要在無風的日出前后(上午8:00前)和傍晚前后(下午5:00后)進行。飛機空中超低容量噴霧施藥,在風速小于3級無雨的天氣全天進行。使用藥劑和方法:使用煙霧機施藥,選擇植物源農藥1.2%苦·煙乳油與柴油按1∶(3~5)的比例混合后噴施煙霧。使用農用飛機空中超低容量噴霧施藥,選用25%滅幼脲Ⅲ膠懸劑用水、10%甲微鹽稀釋3~5倍進行超低容量噴霧施藥。對4齡后的幼蟲,停止使用煙霧機施藥,可使用背負式機動噴霧噴粉,選用觸殺性強的1.2%苦.煙乳油、1%阿維菌素乳油、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進行超低容量噴霧施藥。
(2)常量噴霧施藥使用的條件。3行以下的行道樹、村內四旁樹和孤立木等;防治時間:5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上旬~10月上旬,即各代幼蟲危害期。使用藥劑和方法:4齡前得幼蟲網幕期,利用仿生制劑25%滅幼脲Ⅲ號膠懸劑,10%甲微鹽,用擔架式、背負式或手推式高壓機動噴霧機稀釋1 500倍進行常量噴霧或稀釋500倍用車載式高壓噴霧機進行低量噴霧防治。對4齡后的幼蟲擴散器,選擇觸殺性強的1.2%苦.煙乳油、1%阿維菌素乳油等藥劑稀釋1 500倍進行常量噴霧或稀釋500倍進行低量噴霧防治。
(3)樹干打孔施藥防治。使用的條件:高大的孤立木和城區行道樹;防治時間:5月中旬,7月下旬,9月上旬,即各代幼蟲孵化末期;使用藥劑:40%氧樂果乳油、5%吡蟲乳油或30%氯胺磷乳油內吸性殺蟲劑。
(4)使用方法:用打孔機在樹干上基部每隔15cm打1孔,每孔注入2m40%氧樂果乳油、5%吡蟲啉乳油或30%氯胺磷乳油等內吸性殺蟲劑原液毒殺幼蟲。注藥量視樹干大小而定,平均每厘米注藥0.5~1mL。打孔數量一般胸徑10cm以下打1個孔,胸徑每增加5cm增打1個孔。
4.3.3 人工物理防治 (1)燈光誘殺。防治時間:4月上旬~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下旬,即各代成蟲發生期;防治方法: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將幼蟲燈設在美國白蛾發生比較嚴重,四周空曠的地塊,兩燈之間的距離在200m左右,設置高度離地面2.5~2.8m處,并在距設燈中心點50~100m的范圍內噴殺1 500倍1.2%苦.煙乳油毒殺燈誘成蟲。手控燈需要每天傍晚17:00時開燈,翌晨6:00時開燈。(2)捕捉成蟲。防治時間:4月中~下旬,6月下~7月上旬,8月中~下旬,即各代成蟲羽化初盛期;防治方法:于每天下午15:00時候,抓住剛羽化的成蟲趴在樹干上不善于活動的有利時機,發動群眾人工捕捉成蟲,集中銷毀或用蒼蠅拍直接捕殺。(3)剪除網幕。防治時間: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上~中旬,即各代美國白蛾幼蟲網幕期。防治方法:每隔2~3天組織人員仔細查找一遍樹冠上的美國白蛾幼蟲網幕。發現網幕后,在樹下鋪一塊塑料布,用高枝剪將網幕連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網幕時要特別注意不要造成破網,以免幼蟲漏出;一旦破網,撒落出幼蟲立即殺死。剪下的網幕立即裝入密封袋中以免運輸中散落,集中燒毀或深埋。(4)綁草把。防治時間:6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下~10月上旬,即在各代老熟幼蟲化蛹前;防治方法:在樹干1~1.5m高處,用谷草、稻草或草簾上松下緊在樹干上圍綁,誘集幼蟲化蛹。第一代和第二代老熟幼蟲期間的草把比前2次要厚、緊,于11月上旬解下處理。(5)涂藥環。防治時間:6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下~10月上旬,即在各代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前;防治方法:在樹干1~1.5m高處,涂藥環。具體操作:菊酯類藥劑:廢機油:柴油=1∶5∶5混勻后,用毛刷在樹干上涂抹10~15cm寬的藥環,毒殺上下樹的幼蟲。(6)人工挖蛹。防治時間:11月中~12月上旬、翌年2月下旬~3月下旬挖越冬蛹;6月下~7月上旬,8月上~中旬挖2代的越夏蛹;防治辦法:在林內樹洞、樹皮下、草叢內、樹下磚瓦石塊下、疏松的淺土內,樹木周圍的墻縫、墻下磚石塊下、柴草堆下等美國白蛾越夏、越冬蛹集中的地方,組織人員挖蛹集中銷毀。
5 全民動員、綜合治理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發放宣傳材料、舉辦防治培訓班等采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美國白蛾的危害、防治技術及防治的重要意義,提高公眾參與美國白蛾防治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動手、共同防治的良好氛圍。林業部門加強對美國白蛾的監測,及時準確發布蟲害信息,防止疫情擴散,并采取以人工、生物、無公害藥劑為主要的綜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成效,充分利用已經成熟防治方法,大力推廣應用功效高、成本低、效果好的超低容量噴藥,微生物殺蟲劑應用等技術,開展科學防治。
參考文獻
[1]蕭剛柔等.中國森林昆蟲[M].2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2]徐天森.林木病蟲防治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7.
[3]陳志銀等.江蘇主要林木害蟲防治技術手冊[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4]董光勇.美國白蛾春季羽化與防治時期調查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0(1).
[5]陳素偉等.不同楊樹品種對美國白蛾生長發育和存活的影響[J].山東林業科技, 2010(6).
[6] 唐帥.控制美國白蛾的新方法[M].山東林業科技,2010(1).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