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平
摘 要:該文探討了杉木低產林的產生原因,并提出杉木低產林改造技術及預防措施。主要包括:重新規劃設計造林樹種,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加強水肥管理等;合理選擇林地,改進整地方法及合理密植等。
關鍵詞:杉木;低產林改造技術;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99-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為裸子植物,杉科,杉木屬,是我國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樹種。杉木較喜光,但幼時稍能耐側方蔽蔭。在年平均氣溫16~19℃,年平均降水量1 300~1 800㎜,且分布均勻的地區生長尤為適宜。要求土壤肥沃、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土壤瘠薄、板結地區生長不良。一般陰坡比陽坡生長要好,連綿的山區比孤立的山包生長要好。
杉木生長快,材質好,投資周轉期短,經濟效益較高,是廣大林農和林業投資者營造速生豐產林的首選樹種。東至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降水量1 530.6㎜,年平均相對濕度80%;境內土壤較深厚肥沃,圩區多為沖積壤土,丘陵、崗地多為紅粘土,山地多為黃壤、黃紅壤、黃棕壤土,適宜于杉木的生長。杉木在我縣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是深受群眾喜愛的鄉土樹種。特別是1987年以來,我縣通過“七五”豐產林工程、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工程、中德合作長江防護林工程造林等一系列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大力發展杉木用材林,營造的杉木林大都生長良好。調整了林業產業結構,林農收入大幅度提高。但也有部分林地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林木生長不良,林分質量不高,形成低產林。對這部分林地,需要進行林分改造,改善林分生長環境,提高林分生長質量。
1 杉木低產林產生原因
1.1 造林地選擇不當 20世紀60~70年代,造林規劃設計跟不上,許多氣候和土壤條件不適宜杉木生長的地區也一哄而上。不結合本地山場立地條件,不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樹種,或者一味強調集中成片成規模,不管是什么山,不管土層是否深厚,土壤是否肥沃,土質適應不適應杉木生長,都清一色營造杉木林。再加上栽植時又不聯系實際,從山頂至山腳一刀切,全部栽植杉木,從而導致造林地局部或全部林分生長不良,形成低產林。
1.2 苗木質量低 大力發展杉木造林時,杉木種子、苗木需求量大,而種子、苗木準備不足,導致部分地方出現了“見種就采、見苗就栽”的現象,苗木的遺傳品質得不到保障。部分地區杉木一級苗供應短缺,二、三級苗便趁機大量上山造林,苗木栽植后成活率低,生長不良。
1.3 造林質量差 造林作業具體施工人員素質不高,造林整地質量不到位,調運的造林苗木不及時假植,栽植質量不過關,粗植濫造,導致造林成活率低,或雖然成活,但林木生長不良,難以成材,形成低產林。
1.4 造林密度過大 適當的造林密度對林木的高生長和直徑生長有促進作用。部分群眾偏愛栽密,認為栽的株數越多,密度越大,將來的收入就越高,實際上往往是事與愿違。造林密度過大,造林成本相應增加。同時造林密度過大,林內光照不足,林木間的養分和水分競爭加劇,林木生長不良,林分質量降低,林分中難以長成大徑材,都是中小徑材,甚至形成“小老樹”,導致低產林的產生。
1.5 管理粗放 許多地區重造輕管,甚至只造不管,只重視栽植。造林后管理粗放,栽后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撫育管理,林地雜草叢生,草荒嚴重,林地土壤板結,杉木幼樹缺少光照,養分和水分供應不足,林木生長緩慢,生長不良,形成低產林。
1.6 撫育間伐不及時或撫育措施不當 部分群眾造林后,不進行撫育間伐或撫育間伐不及時。有的在撫育間伐時,片面追求早期效益,不按照撫育間伐的原則施工,專門采伐生長良好的優良木,大徑木,而保留生長不良的林木。長期采伐后導致整個林分質量降低,林木生長不良,形成低產林。
2 杉木低產林改造措施
2.1 重新規劃設計造林樹種 造林地選擇不當,立地條件差,不適宜進行杉木造林的地塊,應嚴格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重新規劃設計造林樹種。對坡度較小、不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林地,可采取全面更新采伐的辦法,選擇適應樹種重新造林。對坡度較大、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林地,可采取間伐強度25%以下的塊狀更新采伐,用松、竹、闊等新樹種造林,逐步更換?;蛘哌M行杉松、杉闊、杉竹混交,營造帶狀或塊狀混交林。如低產林分密度較低,可在林冠下栽植適應生長的經濟價值較高的耐蔭樹種,形成復層混交林,再可根據林分生長情況,在適當時候砍去杉木林;多代萌生、林分長勢衰退老化的杉木林采用更新采伐,重新造林。
2.2 加強幼林撫育管理 對雜灌叢生、草荒嚴重影響林木生長的幼林,及時鏟除灌叢雜草,進行中耕松土,土壤板結、通透性差的林地要進行深翻改土。改善林分光照條件,改良林地土壤結構,改善林木生長環境,促進幼林生長。
2.3 加強水肥管理 對土壤貧瘠、立地條件差的林分,要改善土壤營養條件。在中耕松土的同時,根據林木生長需要所缺少的養分進行針對性施肥,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分質量。施肥以有機肥為好,施用化肥應以氮磷肥為主。也可在林間進行間作,套種綠肥、豆類等作物,提高土壤肥力。
2.4 適時合理間伐 對造林密度過大、結構不合理的林分,要及時進行撫育間伐,降低林分密度。適時、合理地撫育間伐能有效提高林分質量及經濟效益。要嚴格按照“砍劣留優,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彎留直”的間伐原則操作施工,杜絕“拔大毛”現象發生,使保留木分布均勻,密度合理,不出現“天窗”。這樣才能確保撫育間伐質量合格,達到促進林分生長,提高林木規格和產量的目的。
3 預防杉木低產林產生的措施
3.1 合理選擇造林地 杉木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在開始選擇造林地時,就要綜合考慮造林地的氣候、地形、母巖、土壤及植被等立地條件因素。一般選擇交通便利,海拔100~600m,由板巖、頁巖、沙頁巖、千枚巖發育形成的質地疏松、土層深厚、肥沃、潤濕的壤土及沙壤土,植被茂密且生長良好、水濕條件優越的低山山坡、山腳、山洼、谷地及陰坡作為造林地。endprint
3.2 改進整地方法 林農對造林地進行清理的傳統做法包括砍灌、煉山及墾山3道工序。整地方法有全墾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3種。習慣上采用全墾整地,在煉山后隨即進行,以免灰分流失。但是,煉山整地使山場雜灌等植被中的養分和水分在燃燒中喪失殆盡,使整片林地地表裸露,破壞了土壤結構,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也減弱了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損失了土壤中養分,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林地地力降低,林木的后期生長受到直接影響。因此,這種傳統的整地方式應改進,不進行煉山,提倡采用帶狀或穴狀整地的方式。將清理的林地雜灌等植被沿等高線堆成水平帶,促進自然腐爛,既增加地力,又防止水土流失。
3.3 采用合理密度 合理控制造林密度是防止過早出現低產林的有效途徑之一。應根據交通便利程度、采運成本高低合理確定初植密度。對交通便利、采運成本較低的小班,可以適當密植,既達到充分利用地力,提早郁閉,減少撫育次數和成本,又可通過數次間伐提早和增加收入;對交通不便、采運成本較高的小班,可以適當稀植,做到少間伐或不間伐,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又能達到推遲林木間競爭過早發生的目的。目前我縣杉木造林初值密度一般在2 500~4 500株/hm2,株行距(1.5~2)m×(1.5~2)m。需要培育小徑材時初植密度可適當提高。
3.4 及時進行撫育管理 俗話說“三分栽,七分管”。杉木幼林的撫育管理是杉木林速生豐產的重要環節,撫育管理措施及時得當,能有效促進林木生長,使林分提早郁閉,是營造速生豐產林的關鍵所在。杉木幼林撫育一般采取3a5次的模式,即第一年2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1次的模式進行。撫育的方式以松土除草為主,撫育的時間第一次應選擇在5月底6月初之間。這時候,草灌剛剛出土,還未嚴重干擾苗木生長,同時也正是苗木坐根成活,吸取養分開始高生長的第一個速生期。第二次撫育應選擇在8月底9月初,這時候第一次撫育被抑制的草灌又開始卷土重來,而經過第一輪生長的苗木正醞釀第二輪生長,此時撫育管理正好給苗木提供了一個速生的環境。要注意避免在7~8月氣溫過高的季節進行撫育,以免由于撫育造成的環境劇烈變化給幼樹造成傷害。
3.5 適時除萌與間伐 杉木有著較強的萌芽力,栽植稍淺或在生長過程中根莖部受傷,就會萌發出大量萌條。萌條生長旺盛,能掠奪幼樹生長有限養分,抑制幼樹生長。因此,在撫育管護過程中,一旦發現萌條,應及時予以清除。清除萌條后應隨即對根部覆土,抑制萌條再度萌發。萌條的清除應持續到幼林完全郁閉。郁閉后的林分,由于沒有了強光照射,幼樹萌芽會得到自然控制。
間伐是杉木速生豐產的必須的環節。尤其是初植密度較高的林分,及時間伐更顯重要。一般在造林8~10a左右,幼林已充分郁閉,林內采光通風條件惡化,自然整枝高度已達4~5m,杉木胸徑也會在8~12㎝左右,這時候需進行1次大強度撫育間伐,來改善林分通風、采光條件。根據林分生長狀況,可間隔一定年限,再進行1~2次撫育間伐,撫育間伐次數與間伐強度大小有關。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