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云
摘 要:利用1960-2010年平原縣日降水量,將暴雨分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3個等級。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等級暴雨的年、月、旬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特征,并對暴雨雨量和年平均降水量的相關性、暴雨雨量在年總雨量年際變化過程中的貢獻進行分析。
關鍵詞:暴雨;特征;平原縣
中圖分類號 P468.0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120-02
1 暴雨分級
按國家氣象局1990年《重要天氣預報質量評定辦法》的試行本進行分級,分暴雨(≥50mm)、大暴雨(≥100mm)、特大暴雨(≥250mm)3級。
2 資料選取
選取1960-2010年平原縣本站逐日(20:00~20:00)降水資料;24h降水量≥50mm作為一次暴雨過程;依次類推,本站24h降水量≥100mm作為一次大暴雨過程;本站24h降水量≥250mm作為一次特大暴雨過程。
3 暴雨的氣候特征
3.1 暴雨(≥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圖1給出了1960-2010年平原縣暴雨(≥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分布圖。在51a中共發生暴雨94次。年際變化較大,其中1998年暴雨最大,為697.1mm,13年(1968年、1972年、1978年等13a)暴雨為0,為最低值。平均每年出現1.8次暴雨。
20世紀60年代暴雨出現25次,70年代出現17次,80年代出現15次,90年代出現20次,21世紀(2000-2010年)出現17次。20世紀60年代出現次數最多,70年代、80年代呈下降趨勢,90年代出現迅猛增加的趨勢。這與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是吻合的[4]年暴雨總次數與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時間呈正相關。比較年暴雨總次數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可知(圖2),在大部分年份暴雨發生次數多的年平均降水量大,暴雨發生次數少的年平均降水量小,特別是自1985年以后,年平均降水量普遍偏少,降水量負距平年份占58%,而發生暴雨次數較年平均降水量起明顯。
3.2 大暴雨(≥10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1960-2010年平原縣共發生大暴雨18次。平均3.5a出現一次大暴雨。20世紀60年代出現3次,70年代出現5次,80年代3次,90年代4次,21世紀3次,51a中大暴雨分布不均勻。從圖3中還可以看出,1975年大暴雨最小102mm,1998年大暴雨最大,465.4mm。80、90年代大暴雨雖然出現次數少,但歷史極值出現可能性大。
3.3 特大暴雨(≥2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在51a中,平原縣沒有出現過特大暴雨,僅在1998年7月14日出現過日降水量236.6mm降水,是日降水量極大值。這說明在以后的預報中可以不考慮大暴雨的發生事件。
3.4 雨的旬、月際變化特征
3.4.1 暴雨(≥50mm)的旬、月際變化特征 從表1中看出,平原縣暴雨自4月至10月均有可能出現。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占暴雨出現次數83%,此階段是預報暴雨的關鍵時段。在每年4月和10月發生暴雨的概率很小,但容易漏報。
3.5 雨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3.5.1 暴雨(≥50mm)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普查1960-2010年的日降水資料可以看出,暴雨(≥50mm)最早發生在4月19日,最晚結束在10月17日。暴雨在1a之內出現的時間跨度較大。
暴雨持續時間一般為1d,最多2d。其中持續2d的幾次大范圍降水中,分別是:1964年7月4~5日、1976年7月11~12日、1990年7月6~7日,均出現在7月份。所以7月份在雨量充沛、環流形勢穩定的有利的條件下,注意考慮強降水的連續性預報。
3.5.2 大暴雨(≥100mm)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平原縣大暴雨(≥100mm)最早發生5月19日,比暴雨晚1個月;結束時間為10月11日。比暴雨提前1個星期。平原縣大暴雨均持續1d。這說明發生一次暴雨,緊接著持續發生大暴雨的概率為0。
4 暴雨在總雨量年際變化中的貢獻
暴雨在1a的天氣變化中屬于小概率事件,但它帶來的降水量的確很大,為了認識它在年總降水量中的貢獻,筆者對降水資料進行了進一步的統計分析。
平原縣年總雨量的歷年平均值561.994mm,暴雨雨量的歷年平均值153.431mm,后者占前者的27%。暴雨的雨量在全年的總雨量年際變化貢獻很大。比如1974年、1990年、1998年、2010年中,暴雨雨量均占到了全年總雨量的40%以上。這說明暴雨在平原縣當地水資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雖然暴雨的雨量在年總降水量中占的比重比較大,但是暴雨日數在年降水日數(日降水量≥0.1mm)中顯得微不足道。從圖4中可以看出,年降水日數最多出現在1964年,為97次;而暴雨日數與之相比,少得可憐,年暴雨日數最多出現在1961年和1964年,為6次。而1961、1964年暴雨雨量占年總降水量的43%以上,這充分說明暴雨在年總降水量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掌握暴雨氣候特征的基礎上,準確預報暴雨顯得優為重要。
5 結論
(1)平原縣暴雨年際變化大,平均每年出現1.8次暴雨。
(2)年暴雨總次數與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時間呈正相關。大暴雨發生次數少,但歷史極值出現可能性越來越大。
(3)暴雨和大暴雨均出現在汛期(6~8月)。
(4)暴雨在1a之內出現的時間跨度較大。大暴雨出現時間比暴雨晚1個月,結束時間比暴雨提前1個星期。
(5)暴雨日數占全年總降水量日數比重少,但暴雨的雨量在年總降水量的貢獻非常大。
參考文獻
[1]曹剛鋒、張善軍.山東天氣分析與預報[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6,156-170.
[2]張經珍,郝家學.東營市汛期暴雨特征與預報[J].河南氣象,2000,3:10-13.
[3]王麗榮,連志鸞.石家莊市強暴雨的氣候和環流形勢分析[J].氣象科技,2004,2:97-100.
(責編:張長青)endprint
摘 要:利用1960-2010年平原縣日降水量,將暴雨分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3個等級。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等級暴雨的年、月、旬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特征,并對暴雨雨量和年平均降水量的相關性、暴雨雨量在年總雨量年際變化過程中的貢獻進行分析。
關鍵詞:暴雨;特征;平原縣
中圖分類號 P468.0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120-02
1 暴雨分級
按國家氣象局1990年《重要天氣預報質量評定辦法》的試行本進行分級,分暴雨(≥50mm)、大暴雨(≥100mm)、特大暴雨(≥250mm)3級。
2 資料選取
選取1960-2010年平原縣本站逐日(20:00~20:00)降水資料;24h降水量≥50mm作為一次暴雨過程;依次類推,本站24h降水量≥100mm作為一次大暴雨過程;本站24h降水量≥250mm作為一次特大暴雨過程。
3 暴雨的氣候特征
3.1 暴雨(≥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圖1給出了1960-2010年平原縣暴雨(≥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分布圖。在51a中共發生暴雨94次。年際變化較大,其中1998年暴雨最大,為697.1mm,13年(1968年、1972年、1978年等13a)暴雨為0,為最低值。平均每年出現1.8次暴雨。
20世紀60年代暴雨出現25次,70年代出現17次,80年代出現15次,90年代出現20次,21世紀(2000-2010年)出現17次。20世紀60年代出現次數最多,70年代、80年代呈下降趨勢,90年代出現迅猛增加的趨勢。這與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是吻合的[4]年暴雨總次數與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時間呈正相關。比較年暴雨總次數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可知(圖2),在大部分年份暴雨發生次數多的年平均降水量大,暴雨發生次數少的年平均降水量小,特別是自1985年以后,年平均降水量普遍偏少,降水量負距平年份占58%,而發生暴雨次數較年平均降水量起明顯。
3.2 大暴雨(≥10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1960-2010年平原縣共發生大暴雨18次。平均3.5a出現一次大暴雨。20世紀60年代出現3次,70年代出現5次,80年代3次,90年代4次,21世紀3次,51a中大暴雨分布不均勻。從圖3中還可以看出,1975年大暴雨最小102mm,1998年大暴雨最大,465.4mm。80、90年代大暴雨雖然出現次數少,但歷史極值出現可能性大。
3.3 特大暴雨(≥2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在51a中,平原縣沒有出現過特大暴雨,僅在1998年7月14日出現過日降水量236.6mm降水,是日降水量極大值。這說明在以后的預報中可以不考慮大暴雨的發生事件。
3.4 雨的旬、月際變化特征
3.4.1 暴雨(≥50mm)的旬、月際變化特征 從表1中看出,平原縣暴雨自4月至10月均有可能出現。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占暴雨出現次數83%,此階段是預報暴雨的關鍵時段。在每年4月和10月發生暴雨的概率很小,但容易漏報。
3.5 雨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3.5.1 暴雨(≥50mm)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普查1960-2010年的日降水資料可以看出,暴雨(≥50mm)最早發生在4月19日,最晚結束在10月17日。暴雨在1a之內出現的時間跨度較大。
暴雨持續時間一般為1d,最多2d。其中持續2d的幾次大范圍降水中,分別是:1964年7月4~5日、1976年7月11~12日、1990年7月6~7日,均出現在7月份。所以7月份在雨量充沛、環流形勢穩定的有利的條件下,注意考慮強降水的連續性預報。
3.5.2 大暴雨(≥100mm)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平原縣大暴雨(≥100mm)最早發生5月19日,比暴雨晚1個月;結束時間為10月11日。比暴雨提前1個星期。平原縣大暴雨均持續1d。這說明發生一次暴雨,緊接著持續發生大暴雨的概率為0。
4 暴雨在總雨量年際變化中的貢獻
暴雨在1a的天氣變化中屬于小概率事件,但它帶來的降水量的確很大,為了認識它在年總降水量中的貢獻,筆者對降水資料進行了進一步的統計分析。
平原縣年總雨量的歷年平均值561.994mm,暴雨雨量的歷年平均值153.431mm,后者占前者的27%。暴雨的雨量在全年的總雨量年際變化貢獻很大。比如1974年、1990年、1998年、2010年中,暴雨雨量均占到了全年總雨量的40%以上。這說明暴雨在平原縣當地水資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雖然暴雨的雨量在年總降水量中占的比重比較大,但是暴雨日數在年降水日數(日降水量≥0.1mm)中顯得微不足道。從圖4中可以看出,年降水日數最多出現在1964年,為97次;而暴雨日數與之相比,少得可憐,年暴雨日數最多出現在1961年和1964年,為6次。而1961、1964年暴雨雨量占年總降水量的43%以上,這充分說明暴雨在年總降水量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掌握暴雨氣候特征的基礎上,準確預報暴雨顯得優為重要。
5 結論
(1)平原縣暴雨年際變化大,平均每年出現1.8次暴雨。
(2)年暴雨總次數與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時間呈正相關。大暴雨發生次數少,但歷史極值出現可能性越來越大。
(3)暴雨和大暴雨均出現在汛期(6~8月)。
(4)暴雨在1a之內出現的時間跨度較大。大暴雨出現時間比暴雨晚1個月,結束時間比暴雨提前1個星期。
(5)暴雨日數占全年總降水量日數比重少,但暴雨的雨量在年總降水量的貢獻非常大。
參考文獻
[1]曹剛鋒、張善軍.山東天氣分析與預報[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6,156-170.
[2]張經珍,郝家學.東營市汛期暴雨特征與預報[J].河南氣象,2000,3:10-13.
[3]王麗榮,連志鸞.石家莊市強暴雨的氣候和環流形勢分析[J].氣象科技,2004,2:97-100.
(責編:張長青)endprint
摘 要:利用1960-2010年平原縣日降水量,將暴雨分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3個等級。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等級暴雨的年、月、旬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特征,并對暴雨雨量和年平均降水量的相關性、暴雨雨量在年總雨量年際變化過程中的貢獻進行分析。
關鍵詞:暴雨;特征;平原縣
中圖分類號 P468.0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120-02
1 暴雨分級
按國家氣象局1990年《重要天氣預報質量評定辦法》的試行本進行分級,分暴雨(≥50mm)、大暴雨(≥100mm)、特大暴雨(≥250mm)3級。
2 資料選取
選取1960-2010年平原縣本站逐日(20:00~20:00)降水資料;24h降水量≥50mm作為一次暴雨過程;依次類推,本站24h降水量≥100mm作為一次大暴雨過程;本站24h降水量≥250mm作為一次特大暴雨過程。
3 暴雨的氣候特征
3.1 暴雨(≥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圖1給出了1960-2010年平原縣暴雨(≥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分布圖。在51a中共發生暴雨94次。年際變化較大,其中1998年暴雨最大,為697.1mm,13年(1968年、1972年、1978年等13a)暴雨為0,為最低值。平均每年出現1.8次暴雨。
20世紀60年代暴雨出現25次,70年代出現17次,80年代出現15次,90年代出現20次,21世紀(2000-2010年)出現17次。20世紀60年代出現次數最多,70年代、80年代呈下降趨勢,90年代出現迅猛增加的趨勢。這與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是吻合的[4]年暴雨總次數與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時間呈正相關。比較年暴雨總次數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可知(圖2),在大部分年份暴雨發生次數多的年平均降水量大,暴雨發生次數少的年平均降水量小,特別是自1985年以后,年平均降水量普遍偏少,降水量負距平年份占58%,而發生暴雨次數較年平均降水量起明顯。
3.2 大暴雨(≥10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1960-2010年平原縣共發生大暴雨18次。平均3.5a出現一次大暴雨。20世紀60年代出現3次,70年代出現5次,80年代3次,90年代4次,21世紀3次,51a中大暴雨分布不均勻。從圖3中還可以看出,1975年大暴雨最小102mm,1998年大暴雨最大,465.4mm。80、90年代大暴雨雖然出現次數少,但歷史極值出現可能性大。
3.3 特大暴雨(≥250mm)的年際變化特征 在51a中,平原縣沒有出現過特大暴雨,僅在1998年7月14日出現過日降水量236.6mm降水,是日降水量極大值。這說明在以后的預報中可以不考慮大暴雨的發生事件。
3.4 雨的旬、月際變化特征
3.4.1 暴雨(≥50mm)的旬、月際變化特征 從表1中看出,平原縣暴雨自4月至10月均有可能出現。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占暴雨出現次數83%,此階段是預報暴雨的關鍵時段。在每年4月和10月發生暴雨的概率很小,但容易漏報。
3.5 雨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3.5.1 暴雨(≥50mm)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普查1960-2010年的日降水資料可以看出,暴雨(≥50mm)最早發生在4月19日,最晚結束在10月17日。暴雨在1a之內出現的時間跨度較大。
暴雨持續時間一般為1d,最多2d。其中持續2d的幾次大范圍降水中,分別是:1964年7月4~5日、1976年7月11~12日、1990年7月6~7日,均出現在7月份。所以7月份在雨量充沛、環流形勢穩定的有利的條件下,注意考慮強降水的連續性預報。
3.5.2 大暴雨(≥100mm)的日、空及持續變化特征 平原縣大暴雨(≥100mm)最早發生5月19日,比暴雨晚1個月;結束時間為10月11日。比暴雨提前1個星期。平原縣大暴雨均持續1d。這說明發生一次暴雨,緊接著持續發生大暴雨的概率為0。
4 暴雨在總雨量年際變化中的貢獻
暴雨在1a的天氣變化中屬于小概率事件,但它帶來的降水量的確很大,為了認識它在年總降水量中的貢獻,筆者對降水資料進行了進一步的統計分析。
平原縣年總雨量的歷年平均值561.994mm,暴雨雨量的歷年平均值153.431mm,后者占前者的27%。暴雨的雨量在全年的總雨量年際變化貢獻很大。比如1974年、1990年、1998年、2010年中,暴雨雨量均占到了全年總雨量的40%以上。這說明暴雨在平原縣當地水資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雖然暴雨的雨量在年總降水量中占的比重比較大,但是暴雨日數在年降水日數(日降水量≥0.1mm)中顯得微不足道。從圖4中可以看出,年降水日數最多出現在1964年,為97次;而暴雨日數與之相比,少得可憐,年暴雨日數最多出現在1961年和1964年,為6次。而1961、1964年暴雨雨量占年總降水量的43%以上,這充分說明暴雨在年總降水量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掌握暴雨氣候特征的基礎上,準確預報暴雨顯得優為重要。
5 結論
(1)平原縣暴雨年際變化大,平均每年出現1.8次暴雨。
(2)年暴雨總次數與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時間呈正相關。大暴雨發生次數少,但歷史極值出現可能性越來越大。
(3)暴雨和大暴雨均出現在汛期(6~8月)。
(4)暴雨在1a之內出現的時間跨度較大。大暴雨出現時間比暴雨晚1個月,結束時間比暴雨提前1個星期。
(5)暴雨日數占全年總降水量日數比重少,但暴雨的雨量在年總降水量的貢獻非常大。
參考文獻
[1]曹剛鋒、張善軍.山東天氣分析與預報[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6,156-170.
[2]張經珍,郝家學.東營市汛期暴雨特征與預報[J].河南氣象,2000,3:10-13.
[3]王麗榮,連志鸞.石家莊市強暴雨的氣候和環流形勢分析[J].氣象科技,2004,2:97-100.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