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姣
摘 要:近幾年,泰國電影可謂是亞洲電影的一匹黑馬,逐年高產的強勁勢頭,將東南亞獨特的地域人文風貌展現在世界面前。一夜之間,這個亞洲旅游觀光國家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成為亞洲電影強國之一,且大有占領亞洲市場之勢。本文以1997年以后泰國電影的全新崛起為起點,對當今跨文化大背景下泰國電影的本土化敘事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泰國電影 敘事策略 跨文化 本土化
當亞洲電影領頭羊日本電影星光逐漸黯淡之時,1997年以后崛起的泰國電影,以一種懵懂的、妖艷的、張狂的姿態突然走向世界電影舞臺。這波來勢洶洶的“泰流”文化,一下子抓住所有人的目光,似乎全世界的電影人和受眾都看到了亞洲電影的另一張面孔,感覺到來自東南亞的一抹驚艷。在我國,泰國電影互聯網視頻點擊率、泰國電影的影院上座率、泰國影視明星參與綜藝節目的次數以及眾多泰星粉絲的出現都證明“泰流”正在橫掃亞洲市場,并有力壓“日韓”流行的趨勢。但令人難以想象的是,2000年泰國本土電影產量只有9部,經過幾年轉型期的發展,2007年迅速達到了44部,這個東南亞島國的電影發展,可以用“奇跡”來形容,國際上也將這次崛起稱為泰國電影的“新浪潮”。分析泰國電影崛起原因不難發現,1997年重興的泰國電影,在敘事策略上搭乘了現代化轉型的順風車,將本土化與跨文化完美對接,并在商業化訴求的推動下大膽嘗試,讓泰國電影勇攀高峰,被世界影壇刮目相看。
對泰國電影發展歷史進行梳理后發現,盡管西方現代化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泰國,但當時的泰國本土電影仍然沿襲舊有的低成本創作模式,影片類型以動作片和愛情片為主,肥皂劇式的一貫劇情讓泰國受眾對本土電影失去了興趣。20世紀80年代末又正逢好萊塢電影進入泰國市場,受眾對國外新事物的追捧使墨守成規的泰國電影產業遭受重創,本土電影公司陸續破產,使一些思想超前的電影人被迫選擇出國深造或者爭取外商投資。危機中孕育生機,90年代,在政府的帶領支持下,泰國電影大張旗鼓尋求變革,實現了電影產業從慢慢恢復到重現輝煌的全新轉折。此時,一批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電影制作者回到泰國,傳統的肥皂劇模式被海外精英帶回的新現實主義題材替代,電影生產開始注重藝術創新和本土化改造。伴隨著電影體系的不斷完善,泰國電影類型也趨于多樣化,恐怖片、青春電影、動作片、民族史詩片等類型片出現,正式宣告泰國電影新時期的到來。
從內外因的角度看泰國電影的敘事策略,我們可以從國外機制借鑒、國內市場支持、本土化電影類型和好萊塢敘事模式幾個方面,分析泰國電影的成功之處。
一、借鑒國外機制重塑電影產業
1.吸收先進電影技術進行產業機制調整 1997年泰國電影《喋血青春》給星光黯淡的泰國電影送來生機,從此泰國電影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殊不知,這場“新浪潮”的領導者,卻是受到八九十年代泰國電影蕭條影響對電影具有濃厚興趣的一批影視界的西學青年。泰國電影衰敗之時,這些有志青年選擇到西方高等學府學習先進的電影制作技術,學成后將具有西方特色的視聽語言和敘事風格帶回泰國。他們通過影片拍攝,將好萊塢的商業電影經驗帶入泰國本土電影中,開啟了泰國電影走向輝煌的歷程。這股新勢力對于已經熟悉好萊塢套路的國內觀眾來說,算是應運而生。最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們將充滿異域風情的泰國本土化元素填補到電影中,給往日一成不變的泰國電影補充了新鮮血液。不論是泰國本土受眾,還是已經習慣好萊塢風格的世界觀眾,對這次變革都是喜聞樂見的,受眾為口碑“點贊”的同時,也推動了泰國電影票房的增長。90年代,泰國政府對電影事業的發展極為重視,相繼出臺了許多促進電影發展的優惠政策,其中包括支持泰國舉辦國際電影節,并希望借此吸引國外電影投資商對泰國電影業的注意和重視,政策的實施對泰國電影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電影節的舉辦,讓大量外國電影商注意到這片風水寶地,帶領攝制組進入泰國取景拍攝,泰國利用本國優越的地理優勢成功吸引了海外資金。《007系列之明日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等享譽世界的影片都是在此拍攝完成的。海外電影團隊在泰國取景拍攝的同時,也提升了泰國電影設備的更新換代和拍攝水平,許多泰國本土導演通過參與國外團隊拍攝掌握了先進知識、積累了實踐經驗。這種符合市場需求的電影互惠政策,讓泰國電影制作者學習了知識,積累了經驗,促進了泰國電影實力的提升。
2.好萊塢敘事模式樹立亞洲影片強國地位 任何國家的商業電影都以票房為核心,贏得票房的關鍵是打動觀眾,讓情節發展處于觀眾的心理感知范圍之內。新時期的泰國電影采用好萊塢編劇們善于運用的故事敘述結構框架,即開場、發展、高潮、解決問題、尾聲。看似簡單的框架被精彩的故事敘述填充,開場部分習慣以連續發生的情節動作來吸引受眾,通過矛盾沖突介紹主人公及他的對手。情節發展相對漫長,受眾往往在觀看情節發展過程的同時,根據故事進展主動進行下一步推測。糾葛的故事發展為情緒激烈的高潮做鋪墊,進而解決開場時留下的矛盾沖突。結尾部分的一句富有哲學意義的結束語,總會道破一些人生百態。
泰國電影《黑虎的眼淚》由泰國著名導演韋西·沙贊那庭執導,影片用西方視角詮釋了一段愛恨糾纏的故事。這種西方視角下的敘事方式,是影片能夠享譽世界的原因之一,也使這部作品獲得了歐洲與美國影壇的一致好評與肯定,并斬獲2000年溫哥華電影節“龍虎獎”。導演韋西·沙贊那庭并非泰國“海歸派”導演,但他憑借著和曾經留美的泰國電影導演彭力·云旦拿域安在同一家制片廠共事的機會,把西方電影技術融入到自己的影片之中。影片將后現代主義的波普顏色與電影糅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享受。除了波普效果的運用,韋西·沙贊那庭還極力在畫面中渲染自然之美,綠水、青蓮、紅花、妙亭,這些大自然的樸素之美在影片中呈現得美輪美奐。除此之外,具有美國西部片特色的牛仔打扮、左輪手槍也出現在華麗的色彩布景中,美景與富有東方色彩的人物故事搭配在一起,成功展示了東西方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
二、商業市場意識促進電影產業崛起endprint
由于80年代末泰國電影產量下降,電影放映廳數量減少了許多,好萊塢電影“入侵”后,隨之而來的是為了配合觀影需要興建的許多電影放映廳,海外影片帶來的吸引力,把已經厭倦了肥皂劇情節的泰國觀眾吸引到影院觀影。2006年泰國廣告界的報告顯示,廣告投入成長最快的就是電影院,共達373億泰銖,增幅高達61.26%。廣告投入的迅速增長,為泰國本土電影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富有市場敏感度和商業手段的泰國電視廣告界人才是一支推動泰國電影大眾娛樂化的生力軍。1997年泰國電影制作環境逐漸好轉后,曾經從事商業廣告拍攝的新生代廣告人才成為第一批泰國商業電影的制作者。著名影片《鬼妻》的導演朗斯·尼美畢達是廣告導演出身,他的影片大量借鑒西方電影觀念,廣告導演出身的商業性讓他能夠敏銳地抓住受眾心理,懂得受眾的意圖。影片講述了一個在泰國家喻戶曉的傳說,泰國海邊的帕卡南小鎮住著一對年輕夫婦麥克和娜娜,妻子娜娜身懷六甲時,卻逢丈夫麥克被征兵去曼谷,兩人就此分離,娜娜在海邊傷心地看著麥克的船遠去。日復一日,娜娜在海邊等待丈夫歸來,而麥克則身負重傷,被送去佛寺修養。傷勢好轉之后,麥克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鄉,見到妻子和可愛的孩子,一家人終于可以幸福生活在一起。但是好景不長,鄰居見到麥克時,告訴他娜娜已經在等待的過程中死去了。聽到真相,麥克原本不信,而多嘴的鄰居卻被殺死了,讓他開始懷疑他的枕邊人到底是誰……影片憑借導演朗斯·尼美畢達的準確市場定位,敘事部分抓住了受眾心理,節奏緊湊、步步逼近的劇情符合受眾的觀影口味。與此同時,電影好萊塢式的細致拍攝,剪輯中嵌入泰國當地傳統,滿足了電影大眾化和娛樂化的氣氛。
三、本土化的電影包裝突出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用現代化的電影制作技術拍攝本土化、民族化的泰國故事,是泰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明顯特點。泰國本土化特色影片中體現的泰國民族存在感,這對于國內觀眾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同時,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也能夠滿足國外觀眾對亞洲多元文化知識產生的好奇心。在泰國,最能體現本土化特色的電影題材是歷史片,這類型影片重在重新演繹波瀾壯闊的泰國歷史。2001年,由泰國知名導演崔查勒姆導演的民族史詩巨作《蘇麗尤泰》問世,影片以16世紀阿龍塔亞國王王后蘇麗尤泰的一生為中心,生動地表現了泰國皇室英勇抗擊緬甸入侵的故事。影片通過完整的敘事,謳歌了泰國人民勇敢抵抗外敵的民族意識和犧牲精神。2008年的電影《蘭卡蘇卡女王》斥資兩億元泰銖,有明顯的歐美大片風范。這部民族史詩片場景宏大、布景華麗,表達了泰國人民強烈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大有泰國電影即將享譽世界的意味。
泰國電影在商業化的電影手段簇擁下悄然崛起,主要得益于泰國電影對海外文化的借鑒,吸收了獨特的本土文化敘事策略。通過審視當代泰國電影的崛起之路,對于我國國產電影的發展,應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泰]拉克桑·維瓦紐辛東,張仲年.泰國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
[2] 段立生.泰國文化藝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 田禾,周方治.列國志泰國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 張巍.外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5] 嚴敏.亞洲影壇“新龍頭”泰國[J].大眾電影,2006(11).
[6] 南天青鋒.理解、寬容與和平——我讀《鬼妻》[J].電影評介,2001(1).
[7] 彭驕雪,蔣亭亭.民族記憶與想象的復活——21世紀泰國電影的崛起[J].當代電影,2005(4).
[8] 張仲年.泰國校園青春電影研究[J].戲劇藝術,2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