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摘 要:“雅俗共賞”是文學創作的核心問題之一,在科普作品的創作中尤為重要。作為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載體,“雅俗共賞”應該是科普文學作品的重要原則和標準。本文以高士其作品為例,系統分析了科普作品創作應遵循的“雅俗共賞”原則。提出在科普創作中所謂的“俗”應該是淺顯易懂的表達方法;所謂的“雅”應該是一種“雅”化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科普創作 科普作品 雅俗共賞 高士其
一、高士其作品集及其文體分析
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8月版的《高士其全集》為統計標的,高士其先生的作品共分為四卷,第一卷為1949年以前的科普作品;第二卷為其1949年以后的科普作品;第三卷為其一生創作的詩歌;第四卷為其回憶錄、論文、講話、題詞等。詳見下表:
由上表可見,高士其作品集包括了含散文、詩歌、論文等文體在內的很多文學體裁,其中運用于科普作品創作的主要是散文和詩歌,而詩歌體也多用新體詩,對平仄、押韻等沒有過于苛刻的要求,這些體裁較容易融入科學技術知識,同時也較容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對于科普作品體裁的選擇,首先要考慮其同科學的融合性,其次要考慮其通俗性。以小說為例,小說體的首要特點是情節的虛構性,而科學技術傳播的首要要求是真實、準確地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因此,利用小說來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在當前的科普創作中,有一個很引人注目的體裁——科幻作品,科幻作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讓人們進入幻想的科學世界,這些作品對發展想象力大有裨益,但是對其是否屬于科普作品學界多有爭論,本文不予討論。再比如舊體詩,舊體詩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有嚴格的平仄、押韻規則,只有遵循這些規則,詩歌才能朗朗上口,更易被人牢記。但是,正是由于其規則的嚴格限定使得其表達科學題材時受到較大限制,不能準確、清晰地表述科學技術知識,因此不符合科普作品的要求。高士其先生在使用詩歌體裁寫作科普作品時使用的是新體詩,這就使得創作時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可以使其更好地為科普服務。比如《我訪問了原子彈的母親》{1}:
我去訪問了原子彈的母親,/她告訴我說://我是原子彈的母親,/我的名字叫做鈾,/在原子的大家庭里,/我是極重的一顆。//我是一種貴重而稀有的金屬,/蘊藏在瀝青礦石里邊,/一直到1896年,/才被科學家發現。//我的愛人叫作中子,/我們不常見面,/我一旦碰到它,/我的原子核就起了突變。//我的原子核起了突變,/產生了三個新的中子,/它們又去撞擊別的原子,/這樣的連續不止。//我的全部就會爆炸,/發出了大量的光和熱,/這比化學的能力,/要大一百萬倍。
因全詩較長,現不全部引用,僅就此段來看,作者雖用新詩的形式,卻將鈾的性質、原子彈的發生機理做了比較生動、清楚的介紹。這得益于新詩在押韻、平仄上較為寬松的要求,若用舊體詩就很難說明得如此準確、明了。但是,舊體詩可以用于表達科學精神,科學詩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語言分析
創作科普作品不同于專業論文的寫作,因為所面對的人群不同。專業論文的受眾是科學共同體內的成員,大家對于相關專業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對專業詞匯有深刻的共識,對專業規范有清晰的了解,因此,專業論文可以使用相關領域的專業術語進行嚴謹的論證。科普作品面向社會大眾,受眾群更廣泛,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差別很大,在寫作語言上就有不同于專業論文的要求。高士其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作品語言的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以前文所引的《我訪問了原子彈的母親》為例,其語言生活化傾向明顯,“母親”“名字”“大家庭”“愛人”等詞語可以幫助讀者清楚地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貴重而稀有”“不常見面”又描述了它們的特性和狀態;“一旦碰到它”“撞擊別的原子”“就會爆炸”生動地描述了原子彈爆炸發生的過程。這樣準確而生動的描寫對于沒有掌握此知識的讀者來說是通俗而易于接受的,同時,對于專業人士來說又是精確無誤的。
1.科普創作中的“雅俗共賞”問題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俗”的問題,同樣牽涉“雅”的問題。在科普創作中所謂的“俗”應該是淺顯易懂的表達方法;所謂的“雅”應該是一種“雅”化的科學精神。對于科學的傳播本身就是追求“真”的過程,而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兼顧“善”與“美”,那么就達到了“雅俗共賞”。高士其作品就做到了“真”“善”“美”的統一。比如《菌兒自傳》中的《我的名字》一篇,其中有“菌兒”自我介紹的一段{2}:
自古中國的皇帝,都稱為天子。這明明要挾老天爺的聲名架子,以號召群眾,使小老百姓們嚇得不敢抬頭。古來的圣賢明哲,又都好稱為子,什么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貴了,太大模大樣了,不如“兒”字來得小巧而逼真。
這一段關于“菌兒”這個名字來歷的自我辯白,寫得惟妙惟肖。首先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同時又傳播了平等的思想,對“天子”的稱呼給予了批判。在此過程中,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讓讀者覺得菌兒就是一些無處不在的、平凡而又生動的、像無數平凡而又生動的勞動人民一樣的普通事物,既說明了菌兒的特點,又傳播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2.擬人化的寫法是高士其科普作品的一大特色,高士其作品中常常運用擬人化的語言來描述事物,這樣不僅可以讓讀者感到親切,同時又可以將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賦予其中,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傳播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
3.高士其作品的“雅”還體現在其對于古典文化的熟稔,信手拈來為我所用,而又渾然天成。仍以《菌兒自傳》中《我的名稱》一文為例{3}:
至于“菌”字的來歷,實在很復雜,很渺茫。屈原所作《離騷》中,有這么一句:“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這里的“菌”,是指一種香木。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來比喻賢者,以諷刺楚王。
看似隨意引用的一句話,實則需要很深的國學修養,不僅能引用離騷中帶有“菌”的詩句,同時還將其準確所指以及表達的思想含義解釋清楚,喚起讀者的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感,這樣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因此,看似簡單的科普語言其實需要兼備“真”“善”“美”才能做到“雅俗共賞”。“真”是對科學知識的準確把握;“善”是傳達正確的價值觀;“美”不僅是文辭優美,同時還要兼顧深刻的文化內涵。endprint
三、選題分析
科普作品的選題也是決定其是否能做到“雅俗共賞”的關鍵,如何能選擇一些易于被讀者接受的、普及效果較好的題目是需要精心發現和研究的。由表一所列高士其作品集收錄作品的情況來看,高士其科普作品的選題有以下幾個特點:
1.選擇自己專業領域的題目。高士其作品集的第一卷所收錄的四本書:《菌兒自傳》《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細胞不死精神》。這些書都是關于高士其所學專業領域的,因此,可以對相關的專業知識有準確的介紹和判斷。
2.選擇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的題目。在《大腸菌滾出去——為響應北平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而作》{4}一詩中,作者寫道:
有一種常見的細菌/盤踞在我們的大腸/據說是善良的無害的/而且有助于人體的健康/但是當它們獸性發作的時候/尤其是遇見紅血球姑娘的時候/也會肆無忌憚地逞暴/也會強橫無理地行兇/現在我們身體的內部正在劇烈地發炎/大腸菌無限期地留居在血管旁邊/無疑地會使已經惡劣的情勢/更加惡劣地潰爛下去/起來,我們親愛的同胞/起來,我們英勇的血球/動員我們所有的力量/把大腸菌全體趕出去。
這首詩不僅介紹了大腸菌的特性,同時結合當時的形勢進行了切中時弊的呼喚和抗議,讓讀者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民族尊嚴也被喚醒。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得到大眾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接受。不僅在抗戰時期的作品如此,高士其科普作品貫徹始終的精神就是服務大眾。為介紹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高士其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有一首《地下資源的報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故事之一》{5}:
我是地下資源,/各種礦物和化石都歸我保管。/我的存貨很多,/工業所需要的原料我都有,/如果你們不相信,/請到工廠、礦山或博物館去參觀。//我非常高興,/能給你們寫這篇報告,/你們愈了解我的情況,/對于祖國的建設的幫助愈大,/你們不是正在轟轟烈烈地,/搞五年計劃嗎?/那么請讓我當一名“開路先鋒”。
該詩談古論今,旁征博引,對我國的地下資源做了詳細的介紹。讀者在閱讀此詩的時候,不僅學到了關于地下資源的知識,更強烈地感受到了高士其在詩中所表述的對祖國的熱愛和建設新中國的信心與熱情。
高士其科普作品不僅介紹當時人們關心的問題,更用科學家特有的前瞻性眼光,發現社會未來將出現的問題,比如其在1978年5月寫的一首詩《向環境保護科學進軍》{6}: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當務之急;/它不僅關系到自然界生態的存在,/也直接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環境污染危害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帶來許多嚴重的問題,/包括中毒、疾病和死亡。//大氣被污染,/人們將吸入有害的氣體;/河流被污染,/人們將喝不到凈水,吃不到鮮魚。//聲音被擾亂,/人們得不到安靜,大腦受刺激,/這是多么觸目驚心的事情,/多么嚴重,多么緊急!//環境污染必須引起各級領導的注意,/要把它當作重大問題來處理,/要廣泛地發動群眾,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一齊行動起來,把環保工作抓好。//環保科學的演技刻不容緩,/必須相應地抽出必要的人力物力,/趕上和超過先進國家水平,/使公害在中國絕跡。//怎樣做好環保工作,/對我們還是新的課題,/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大打人民戰爭,/全面安排統一部署、調整輕重緩急。//為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我們要向環保科學進軍,作出不懈努力。/為了早日實現祖國四個現代化,/就這個迫切問題我也來呼吁呼吁!
現在再讀這首詩,無不為其前瞻性的科學眼光而嘆服。
高士其科普作品之所以能夠“雅俗共賞”,讓很多讀者接受和喜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本人高尚的情操和奉獻精神。他曾在1958年寫過一首詩《把整個生命獻給科普工作》{7}:
我雖然是一個半癱瘓的病人,/但我還有一顆上進的雄心,/今天,聽了同志們的發言,/我的心房在快樂的跳動!//我要向你們學習!/學習你們寶貴的奉獻精神。/我也要向你們挑戰!/比賽我們的干勁與鉆勁。//我要向你們提出保證: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創造性地學習,創造性地工作,/把整個生命獻給科普工作。
{1}{4}{5}{6}{7} 中國科普研究所主編:《高士其全集》(第三卷),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115頁,第57頁,第207頁,第439頁,第278頁。
{2}{3} 中國科普研究所主編:《高士其全集》(第一卷),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3頁,第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