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芳
摘 要:許名奎《勸忍百箴》是一部以勸忍為主題的散文小品,內容充實,形式多樣,寫作上非常有特色。主要表現在:語體上,排偶化與散化相結合,具有靈動感;表現手法上,譬喻化與議論化相結合,寓深奧哲理于淺顯易懂比喻中;結構上、活化與固化相結合,更有節奏感。成為形式與內容相結合的佳作。
關鍵詞:許名奎 《勸忍百箴》 語言特色
許名奎,號梓碧山人,元代四明人,其生平無所稽。許氏“復思前哲有‘德量自隱忍中大之語,益自勉勵,逆來順受,不與物競,因作《勸忍百箴》”①。由作者自序得知,此書成于元代武宗至大三年(1310)十月初一。這是一部以勸忍為主題的散文小品,堪稱我國古代集古代“忍”術之大成的著作。該書共有一百箴,每箴分別寫了要“忍”的內容,如言之忍、妒之忍、氣之忍等,以及對為何要“忍”進行了論證,內容涉及生與死、福與禍、喜與怒,小則個人,大則國家,無所不包攬。作者入經出史,所述之內容對現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對人格塑造方面有很大的教化意義。全書雖每一則字數不多,但寫作上卻很有特點。
一、語體上排偶化與散化相結合
排偶,是修辭學界提出的一種介于排比與對偶之間的修辭手法。排偶句式形式整齊,富有節奏,但結構、字數等均可變化,排偶給人的是整齊勻稱又富有變化的美感,能收到反復強調、增強語勢的表達效果。而非排偶句式則是以散句的形式出現,其要求結構句式的不同,相對靈活多變。《勸忍百箴》每一箴雖然篇幅短小,但句式卻非常有特點,大量排偶句與散句的有機結合,使得文章讀起來不僵化和散亂,朗朗上口,意蘊豐富。例如《言之忍第一》中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口三五之門,禍由此來。”動亂的產生,一般是由言語作為階梯的,口是用來記載三辰、宣揚五行的,而一些災禍都是由口引起的。這是散句,句式靈活,不受限制,說明了禍從口出這一深刻哲理。接著“《書》有起羞之戒,《詩》有出言之悔,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緘口之銘。”這是一個并列式的排偶句,《尚書》上勸誡人們,言語如果不合禮儀就會有羞辱感;《詩經》告誡人們,出口要小心謹慎,不合時宜就會有后悔感。所以天上有卷舌星,用來警戒那些花言巧語和說謊話壞話的人;《孔子家語》中提及孔子曾題銘“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必敗;無多事,多事多患。”意思是多言必失,需慎之。其語義并沒有因為形式的局限而受約束,形成整齊而富有變化的句式,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形式感。引用典故,告誡人們言多必失的古訓,發人深省,心悅誠服。此外也有整篇都是排偶句和散句形式的。如《妒之忍第三十四》,全篇幾乎都是排偶句式,將妒之箴言寫得淋漓盡致,讀來一氣呵成。運用了對比的排偶句式,如:“君子以公義勝私欲,故多愛;小人以私心蔽公道,故多害。”更彰顯出君子能以公理克服私欲,有博愛之心,小人放縱私欲不明天理,有妒人之心,使人一目了然。還運用了并列的排偶句式,如“士人入朝而見嫉,女子入宮而見妒”、“蕭繹忌才而藥劉遴,隋士忌能而刺穎達”等,道出了因忌妒之心而導致的不良后果,從反面起到了勸誡作用。又如《農之忍第八十八》,全篇幾乎都是散句的形式,講述了農民的勤勞與艱辛。如:“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茍惰農不昏于作勞,則家不給而人不足。”從事農作的只有農民,而吃糧食的卻有士、農、工、商、釋、道六家。如果農民懶惰不從事勞作,那么連自己家都供不應求,更不能滿足他人的需要。用散文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農民如果不辛勤勞作的后果娓娓道來。
《勸忍百箴》中,排偶句式使得句式優美,對仗工整,語氣融會貫通,散化句式平淡淺易,自然樸素,文義明白曉暢。排偶化與散化相結合,形成整齊而富有變化的句式,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形式感,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此外作者所建構的駢化句式,往往警句迭出,如“好譽人者諛,好人譽者愚”、“患嘗消于所慎,禍每生于所忽”,等等,一正一反,正反相形,內涵深刻,發人深省。
二、手法上譬喻化與議論化相結合
《勸忍百箴》中比較有文學性的幾則小品用了不少譬喻、類比的語言。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作者頻繁地使用博喻,用來說明事理,又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相對的事物或方面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或正面設喻,或反面設喻,或單獨設喻,或連續設喻;或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流動在其中。如《氣之忍第二》寫道:“燥萬物者,莫■乎火。撓萬物者,莫疾于風。風與火值,扇炎起兇。氣動其心,亦蹶亦趨。為風為火,如鞴鼓爐。養之則為君子,暴之則為匹夫。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噫,可不忍歟!”這則小品起首生動地描述了自然現象,不僅具有譬喻性,且與下文構成了邏輯上類比推論的關系,類似于兩段連珠,或者說是吸收了兩段連珠的寫法。中間段將氣比作大風,意思是如果不培養自己浩然之氣反而損害自己,就像用皮囊向火爐鼓風,越鼓火勢越旺,說明了君子與匹夫之輩的氣養成方式是不一樣的。將抽象的哲理寓于淺顯的比喻之中,使其具體可感。再如《勢之忍第九》寫道:“迅風駕舟,千里不息。縱帆不收,載胥及溺。夫人之得勢也,天可梯而上。及其失勢也,一落地千丈。朝榮夕悴,變在反掌。炎炎者滅,隆隆者絕。觀雷觀火,為盈為實,實天收其聲,地藏其熱。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噫,可不忍歟!”這則小品是由博喻叢建構而成的,堪稱典型的博喻式篇章,其中“迅風”四句和“夫人之得勢也”四句的內部結構,構成了轉折性隱喻,而前八句合在一起,又構成了交替式隱喻,用以說明“勢”越過可一定的“度”,就會走向反面。以下的博喻,則要說明“勢”之變的容易和迅速。毫無疑問,這里的譬喻是一種基本的論說方式,其所要彰顯的內涵則帶有強烈的哲理和警示意味。
三、結構上活化與固化相結合endprint
《勸忍百箴》行文的主體部分,作者完成所要闡發的主題時,結構相對較為靈活,以雜言為主,三言、四言、五言等皆有,極盡表達之意。如《不遇之忍第七十九》:“子虛一賦,相如遽顯;闕下一書,頓榮主偃。王生布衣,教龔遂而曳祖漢庭;馬周白身,代常何而垂紳唐殿。人生未遇,如求谷于石田;及其當遇,如取果于家園。豈非得失有命,富貴在天?卞和三獻不售,顏駟三朝不遇。何賈誼之抑郁,竟知終于《鵬賦》。噫,可不忍歟!”前面兩句以四言開篇,然后四言、八言相交替,一一列舉司馬相如、主父偃、王生、馬周顯達的原因。中間段四言、六言相交替,還用了一個反問句式,主要說明“得失有命,富貴在天”這一道理。最后以六言句式列出了卞和、顏駟、賈誼未被重用的結局。雜言句式層層推進,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仕途得志與懷才不遇作為一對立面顯而易見,同時隱藏了當人懷才不遇時,需耐心等待機會的道理。此外,也有幾篇全篇都是四言的,如《直之忍第五十四》:“晉有伯宗,直言致害;雖有賢妻,不聽其誡。札愛叔向,臨別相勸:‘君子好直,思免于難。直哉史魚,終身如矢。以尸諫君,雖死不死。夫子稱之,聞者興起。時有污隆,直道不容。曲而如鉤,乃得封侯;直而如弦,死于道邊。枉道事人,隳名喪節;直道事人,身嬰本鐵。噫,可不忍歟!”四言句式,結構凝練、節奏整齊,同時在語言形式上造成一種連貫的氣勢,言語簡練而其義深遠。說明正直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為了更好地堅持正義和保存自己,該忍耐的還得忍耐一下。文章最后統一用“噫,可不忍歟!”的固化語句作結,起到增強語氣的作用,在感嘆中有一種勸誡意味在其中,同時說明了人們要這樣“忍”的重要性。
弗朗茲·博厄斯《原始藝術》導言中說:“有些藝術品……不僅形式能激發感情,形式和人們的想像之間緊密的聯系也能激發感情。換言之,由于形式反映了過去的經驗,或形式有某種象征,在形式上表達了一定的內容時,人們的藝術享受又增加了新的成分。形式和內容的結合使人們的意識從平庸淡漠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升華。”完善的形式能更好地為內容服務,《勸忍百箴》的寫作特色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增強了可讀性。作為一篇以勸忍為主的文章,其在當代具有現實意義。
① 張壽鏞輯:《四名叢書》卷21,見許名奎《勸忍百箴·序一》,廣陵書社2006年版,第13038頁。
參考文獻:
[1] [清]張壽鏞.《四名叢書》[M].揚州:廣陵書社,2006.
[2]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 劉治洋.淺析荀子《勸學》中修辭的文學地位[J].才智,2013(5).
[4] 何蘭.《勸學》的比喻手法賞析[J].語文知識,2011(1).
[5] 蔡業共.歐陽修與駢文散化運動[J].肇慶學院學報,2007(5).
[6] [美]弗朗茲·博厄斯著.金輝譯.原始藝術[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