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紅霞
摘 要:“強軍夢”是新世紀軍旅文學的新主題與新內涵。“強軍夢”目標的提出,為軍旅文學的發展吹響了新的前進號角。強軍路上,無論是出于軍旅文學創作精神傳統的本色傳承,還是新世紀文學應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責任,軍旅文學都理當發出自己的聲音,積極構建和弘揚“強軍夢”。
關鍵詞:新世紀軍旅文學 “強軍夢” 精神傳統
軍旅文學作為與中國軍事革命發展實踐相伴的文學形式,不僅生動記載了我國軍隊建設事業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史詩,還承載著“強國”“強軍”的民族夢想。
一、新世紀軍旅文學的新內涵
軍旅文學是我國近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類型之一,在新中國的文學版圖上,可謂是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我國軍旅文學五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隨著文學生態、藝術形式的變化革新,由“戰爭文學”而至“軍事文學”“軍旅文學”,關于昔日戰爭和當代軍事生活、軍旅生涯的文學書寫不僅貫穿著我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始終,而且其成就十分輝煌。總的來說,在五十年軍旅文學的發展史上,軍旅文學的創作以我國軍事發展和革命斗爭的史實為創作的不竭源泉,以我國民族精神和軍事發展的精神傳統為創作的精神指引,產生了一大批反映軍事發展狀況、貼近軍人士兵生活、鼓舞軍隊士氣建設的優秀的軍旅文學作品。
新世紀軍旅文學多元化、個性化的創作視角,以及探尋生命深度、生存倫理的深度寫作,有助于軍旅文學避免一味張揚宏大敘事和英雄主義的弊端,增加了對和平年代軍人命運、生活狀態的人文觀照,表現了當代軍人對存在意義、職業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深刻思索,將當代軍人的內在氣質和風貌在英雄主義審美的風范下進行了極富感染力且生動立體的全新呈現。在新世紀的軍旅文學中,“強軍夢”的精神追求融入到了每一個個體之中,成為每一位當代軍人共同的夢想和精神追求,這與傳統軍旅文學中過度渲染個人英雄主義、政治色彩過于濃厚等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軍夢”不再僅僅是一個被束之高閣的口號,而是成為了當代軍人心目中最樸素、最親近的理想。軍事文學的精品力作,一定是堅守軍事文學品格的作品。軍事文學最鋒利的刀刃,依然是久久傳承的精神基因。新世紀軍旅文學必須把握時代脈搏,透析新時期我國軍隊建設事業的新發展和當代軍人的新面貌,通過“強軍夢”的文學表述體現出軍旅文學發展的時代性。
二、軍旅文學的精神傳統及新世紀軍旅文學的發展
在朱向前先生主編的《中國軍旅文學50年》中,對于我國軍旅文學創作精神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有如下的表述:
通過這五十年,我們可能窺見到的“傳統”,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結構:一個與國家意識形態保持著密切聯系的傳統。同時表達軍人心態、表現軍人生存價值的傳統。一種肩負著建立英雄主義的審美風范、價值取向的文學傳統。同時也逐步地建構起了悲劇、人性等多重價值和審美特征。
正如朱向前先生所說,我國軍旅文學是一代代軍旅作家開墾耕作的一片精神文明的沃土,軍旅文學的精神傳統在歷史發展歷程中代代相傳并不斷創新和發展。軍旅文學的成長和演進與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息息相關。中國軍旅文學既是人民軍隊始終不渝的思想、教育和宣傳的利器,同時它又客觀而藝術化地描繪了革命戰爭歷史風云的史詩長卷,生動深刻地反映了我國軍人的軍旅生活,細膩傳神、入木三分地塑造了無數深入人心的軍人形象,抒發了昂揚向上的理想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品格,傳承了積極建構軍旅文化和軍人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傳統。
從軍旅文學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英雄主義是我國軍旅文學創作一貫的精神傳統。具體從我國軍旅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看,“文革”前十七年,是新中國軍旅文學的繁榮興盛期。當時比較著名的軍旅作家們大都在戰爭年代參加過革命和戰爭,親身經歷過炮火硝煙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伴隨著年輕的共和國一起成長,在文學創作方面,多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創作的素材和藍本。像曲波的《林海雪原》、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羅廣斌和楊益言的《紅巖》、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等作品,都是前十七年別具時代特色的經典作品。這段時期軍旅作品的題材主要以戰爭生活為主,而其精神傳統主要是以高揚英雄主義為主旋律。在“文革”時期受到打壓的軍旅作家們壓抑已久的創作沖動迸發而出,精神狀態煥然一新。此時的軍旅文學作品除了極少數描寫戰爭題材外,大部分作品均展現了和平時期天南海北的軍營生活,充滿了時代的氣息。
90年代可算是軍旅文學的沉寂期。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價值追求不斷多元化,軍旅文學所張揚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傳統在這個時期內有所淡化。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軍隊建設和國家軍事化發展得到不斷重視,軍旅文學創作贏來了新的發展高潮,軍旅文學的精神傳統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傳播的特點。在多元文化的選擇融合下,軍旅文學創作適應時代發展,深入生活實際,呼喚適應新時期愛國主義、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回歸,重新構筑了新時代的“強軍夢”。
縱覽六十年中國軍旅文學精神傳統的傳承與演變的歷程,不難發現,中國軍旅文學始終傳承著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英雄主義為核心的精神傳統,在每一時期都獨具特色、推陳出新,特別是在新世紀文學的語境下,軍旅文學的精神傳統在傳承主流的同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充滿個性化的敘事中深入思考當代軍人的命運,將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情懷化為強國強軍的夢想,將“強軍夢”融入到文字的血脈之中并廣泛弘揚。在新世紀文學聲音眾多、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語境下,以“強軍夢”為精神核心的軍旅文學無疑是號召人們理想回歸、熱愛祖國的有力武器。
三、“強軍夢”的建構與弘揚
隨著新世紀文學語境下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軍旅文學迎來了又一次發展的高潮,借由新媒體超越時空的傳播能力,軍旅文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獲取了更多的受眾。但是,同時我們亦不能回避當代軍旅文學創作中的隱憂和問題。由于文化大眾化和文學價值多元化的不斷發展,軍旅文學的價值內涵也逐漸多元化,有些軍旅文學開始“偏離”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核心精神追求,內容空泛、思想輕浮甚至低俗。許多作家對于軍旅生活以及新世紀強軍、強國事業的內容不甚了解,僅憑自己“閉門造車”來進行創作。還有的作家對于新世紀處于改革轉型期的部隊不夠了解,甚至產生了一定的隔膜;對處于改革轉型期的廣大基層官兵、軍人真實的現實表現、個人生活、精神追求、思想情感、前途命運、家庭關系、社會地位等現實問題缺乏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思考,這導致其作品內容不夠深刻,與新世紀軍隊建設、強國強軍的主題不夠契合。在這種創作意識驅使下產生的軍旅文學盡管有吸引讀者的故事和情節,但與新世紀我國國防和軍事事業建設的重大議題不相符合,不利于準確反映新世紀我國國防和軍事建設的全新時代主題。
面對這樣的文學發展隱憂和新世紀強國、強軍建設的需要,新世紀軍旅文學必須自覺傳承軍旅文學的精神傳統、自覺承擔起建構和弘揚“強軍夢”的使命與責任。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歷史使命是: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文學領域中實現“強軍夢”的弘揚與建構是一個復雜的、歷時性的工作。這要求軍旅文學作家在創作時,必須充分感受時代發展和強軍強國的脈搏,必須立足軍營,在火熱的軍旅生活中探求軍人的精神源泉。
立足新世紀軍人全新的軍營生活的同時,還要善于挖掘發現,用心體驗和平年代時期軍人對現實命運、生活狀態的追求,當代軍人對存在意義、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思索。只有親身感受當代軍人的內在氣質和風貌的全新呈現,才能將“強之夢”融入到每一位當代軍人的軍旅之夢中。同時,軍旅作家不僅要深入基層、深入軍旅生活,還應當具有濃厚的軍旅信仰和理想主義情懷,對當前我國軍事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了解,準確把握新世紀軍事建設的新形勢,對當下“一切為了打仗、一切為了打贏”的軍事理念和實戰化訓練、聯合演習的軍事改革實踐進行深入體察,對于新世紀我國面臨的國際局勢、我國軍事思想的變革、軍事訓練方式的改革、武器裝備的更新、官兵主體成分的改變以及整體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思想意識的變革等總體規律要有一個本質把握,并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將我國新時期軍事建設的新實踐作為文學創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自覺把“強軍夢”作為文學創作的情懷和追求,聚焦強軍目標、感知時代脈搏。
“強軍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國強軍的必然要求,更是新世紀軍旅文學創作的新的精神傳統。新世紀軍旅文學的發展必須充分把握新世紀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特點,深入基層軍旅生活,把握當代軍人的軍旅生活和人生追求,繼承軍旅文學的審美傳統,構建“強軍夢”的敘事體系和情感表達體系,樹立“強軍夢”的文學旗幟,推動強國、強軍事業的大力發展。
參考文獻:
[1] 栗振宇.強軍路上文學的使命與力量[J].解放軍報,2013(7).
[2] 朱向前,傅逸塵.當代軍旅文學的精神傳統[J].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