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淼

旅游扶貧是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貧困地區居民和地方財政的脫貧致富。通俗地講,就是旅游與扶貧相結合,在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經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百姓致富。本文借助SWOT方法(即優劣勢分析法),對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優劣條件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優勢
文化資源豐富。我國貧困地區很多為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在目前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民族八省區共有232個。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特色極為鮮明,成為發展旅游的先天優勢。
自然風光獨特。自然資源是旅游活動的基礎環境,對當地旅游業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承載作用。我國貧困地區多分布在西部地區,特別是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等都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這里既有沙漠、戈壁、雅丹地貌等自然旅游景觀,也有高山、雪原、冰川、濕冷植被和高寒動物等,稀缺的自然風貌形成了發展旅游業的強大吸引力。
潛力巨大的后發優勢。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區域因其經濟發展相對遲緩而形成的有利條件或存在的各種機遇。與其他區域相比,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遲緩,區域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產業體系尚未形成。這也表明這些地區改造與發展的潛力巨大。
劣勢
經濟基礎薄弱。中國的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居民和公共財政收入水平較低,直接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表現為投資的制約,另一方面表現為旅游需求的制約。
自然條件惡劣。我國貧困地區氣候、地貌類型、土壤質量、地理位置等自然條件較為惡劣,且在空間分布上呈現與生態脆弱地區高度耦合的格局。山區、丘陵地區、限制開發區域成為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區域,氣候惡劣、地形復雜、可進入性差,自然災害也較為嚴重,這些都極大阻礙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基礎設施薄弱。當前我國貧困地區的旅游交通運輸設施和通訊、水電煤氣、排污處理等公共設施匱乏,賓館、飯店以及餐飲購物設施不健全,基礎設施的滯后是目前制約我國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最大瓶頸。
人口素質較低。貧困地區人口身體素質差、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專業技能不足,且視野狹窄,缺乏進取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這些都極大束縛著旅游業的開發與發展。
機遇
國家政策支持。我國政府對扶貧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一直很大,1986年正式成立了專門的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1994年啟動《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2001年出臺《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11年又發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同時還出臺了一些專項意見,如《關于在貧困地區實施“雨露計劃”的意見》和《貧困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實施指導意見》等為扶貧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我國旅游主管部門也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旅游扶貧的措施,2013年,國家旅游局、國家扶貧辦出臺了關于聯合開展“旅游扶貧試驗區”工作的意見,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充分體現了我國對旅游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
旅游業發展需要。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數據,2013年中國以近1億人次的出境旅游,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場。同時,中國也以境外旅游消費1020億美元,一舉超過美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一。2013年,中央頒布“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后,我國的公務旅游、高檔旅游、商務旅游消費等將會明顯降低,國民休閑性旅游消費將成為長期的發展趨勢。因此,如何將出境旅游部分市場引導到國內旅游消費市場,深度開發國內旅游產品,滿足大眾旅游消費,形成新的旅游消費增長點,成為新時期發展旅游業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
市場需求將加大。隨著我國各項政策的出臺和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出境旅游市場和旅游者的消費需求都將會趨于理性,更多的旅游者越來越重視旅游的精神娛樂性,扶貧旅游目的地因具有生態化、小型化、文化性強等特點,將會成為更多旅游者選擇的目標。
切合現代旅游消費理念。現代旅游具有旅游主體大眾化、旅游空間擴大化、旅游形式和內容多樣化及個性化等特點,其消費理念更崇尚健康、理性、自然,扶貧旅游可以滿足現代旅游者追求自然、個性、正能量等心理需求,引導健康正確的消費理念,并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挑戰
投資不足的挑戰。國家扶貧開發地區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難以滿足旅游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要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縮小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差距,壓力很大。如何籌集足夠的資金,將是旅游業發展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人才不足的挑戰。旅游業不僅是一個知識和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性行業,更是一個人才密集型的行業。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大批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如何根據當前旅游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前景,制定相關的培養政策,提前培養相應的人才,從而滿足當前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是貧困地區旅游業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基礎設施落后的挑戰。旅游基礎設施是發展旅游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旅游飯店(賓館),以及各種文化娛樂、體育、療養等配套設施。如何改善貧困地區交通不便和住宿餐館娛樂等基礎設施不足的狀況,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是這些地區發展旅游業的當務之急。
資源破壞的挑戰。開發經常會伴隨著破壞,如何做到旅游業的發展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能使相關區域內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生態得到必要的保護,是世界旅游業都面臨著的嚴峻挑戰。一些西方國家和我國某些地區在發展旅游業時,未能立足于長遠處理好這一關系,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后果,貧困地區在發展旅游業時應引以為戒,高度重視。
對策:四個關鍵詞
轉變
要轉變陳舊落后觀念,變被動為主動。領導要轉變,群眾要轉變,扶貧單位也要轉變。要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轉變傳統的扶貧模式,變輸血為造血。改變以往落后的簡單分配生產資料的“輸血”式產業扶貧,創新體制機制,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國際合作等多種扶貧模式相結合,外部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以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為根本途徑,使貧困地區人民能夠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轉變投資模式。通過專項扶貧資金、財政轉移支付、部門項目建設、社會各界捐助、引進利用外資等途徑,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不斷探索參與式整村推進、小額信貸、貧困村互助資金等多種扶貧模式。
地方政府轉變觀念。要明確旅游扶貧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百姓脫貧致富,而不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立足長遠,杜絕短期行為。
整體
目前我國按照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全國統籌、區劃完整的原則共劃分出11個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自然地理相連,氣候環境相似,傳統產業相同,文化習俗相通,致貧因素相近,在開發過程中一定要作為一個整體統一開發。
要整體規劃。要統籌做好地區規劃,將貧困地區和周邊地區發展情況通盤考慮,兼顧特殊性和普遍性,同時也要將整村推進、就業促進、產業扶貧、移民搬遷、定點扶貧等重點工作協同推進,有序發展。
要注意區域連動。將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戰場,是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我國11個連片特困地區加上已經實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旅游扶貧工作也應按照中央精神,連片部署,區域連動,分片區來開展工作。
核心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要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的先導工程及戰略性舉措。
要塑造核心吸引力。要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并將這些特色文化加以整合提升,著力提升旅游氛圍,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吸引力。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處理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既要找出相近地區共有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整體塑造旅游形象,提升旅游市場競爭力,也要培育自己的特色產品,防止近距離重復建設。
保護
保護好自然與生態。要充分保護好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保護好貧困地區的文化資源。要將當地的傳統文化、房屋建筑、風俗習慣、民族文化、民俗活動、傳統知識和技能等資源都視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加以保護并深入挖掘其內涵,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業吸引力。
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保護與開發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又是相互矛盾的關系。保護是前提,開發是手段,可持續發展才是目的。旅游資源開發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旅游資源只有經過開發利用,才能形成旅游產品招徠游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但是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等短期行為的無序開發,將會對資源環境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因此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要注意對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做到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化繁榮,并要兼顧現實和未來。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