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軍,周軍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勘測分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隨著沿河區(qū)城鎮(zhèn)經濟不斷發(fā)展,跨河橋梁對推動當地經濟和加快城化鎮(zhèn)建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跨河橋梁設計既要實現其交通功能,又要考慮通航、美觀并與城鎮(zhèn)總體規(guī)劃相協(xié)調,從而對地基基礎要求更嚴格,對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樁基方案進行優(yōu)化比選十分必要。
該跨新汴河橋梁全長約530m,主橋跨徑為3×35+(60+200+60主橋)+3×35m,設計為梁拱組合體鋼箱拱橋,橋面寬22.5m。見圖1(a)橋梁墩位布置。
橋址區(qū)地形平坦,未見活動性斷裂發(fā)育,地震活動強度中等,頻率較低,整體區(qū)域構造穩(wěn)定性較好,適宜進行本工程的建設。
本次勘察查明,在勘探所達深度范圍內,場地上覆土層第①~⑦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層,均夾鐵錳質結核、砂礓石,下伏基巖為震旦系灰?guī)r,在2#、6#(右主墩)墩位處鉆孔揭露古溶洞(充填物粘土),棕黃、棕紅色,堅硬,含砂礓石、鐵錳結核、風化碎石等,洞高分別為11.40m、4.49m。具體特性及分布見表1、圖1(b)。
該橋梁主跨墩位跨過主河道,橋墩均位于河灘地。上部土層①~④層工程性質一般,承載力一般,地層不均勻;⑤~⑦層工程性質較好,承載力較高,⑤、⑦層厚度大,層頂埋深穩(wěn)定,是良好的樁端持力層;⑥層厚度一般,層頂埋深有起伏,可作為樁端持力層;⑧層灰?guī)r頂板埋深較為穩(wěn)定,基本位于高程-35.0m附近,該層上部強~中風化帶中巖溶微發(fā)育。該段鉆探過程中漏漿嚴重,巖芯蜂窩狀溶孔發(fā)育。2#、6#墩位處鉆孔揭露有全充填溶洞,充填物為粘土、粉質粘土夾風化灰?guī)r碎塊,最大溶洞高達11.4m。總體上右岸巖溶較發(fā)育,強風化帶下線較深,樁端不宜坐落于該層強~中風化帶上。

圖1 (a)橋梁墩位布置圖 (b)橋址處工程地質剖面圖
由于下覆基巖風化帶內局部存在古溶洞,基巖埋深大,風化帶復雜,不建議采用嵌巖樁。⑤、⑦層厚度大,層頂埋深穩(wěn)定,是良好的樁端持力層。本文以樁長30m、40m、45m、50m及樁徑1.00m、1.50m、2.00m的端承摩擦樁為例,按《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D63-2007)公式5.3.3-1、5.3.3-2分別進行計算,單樁軸向受壓承載力容許值見下表2。

不同條件下單樁軸向受壓承載力容許值(kN) 表2
通過分析比較,樁徑每增減0.5m,單樁承載力容許值相應增減近55%~70%;樁長每增減5m,單樁承載力容許值相應變化12%~14%。隨樁徑增大,樁端承載力所占比例增大明顯,隨樁長增大,樁端承載力所占比例降低。

橋址處各巖土層巖性特征及物理力學指標建議值表 表1
綜上,所有墩位處樁基均選擇摩擦樁,以⑦層為樁端持力層。2#墩位處荷載相對較小,考慮古溶洞埋藏淺,可采用40.0m樁 長、2.00m 樁 徑;5#、6#左 右 主 墩 處 荷 載 較 大,采 用45.0m~50.0m樁長、2.00m樁徑,若承載力仍不滿足要求可考慮嵌巖,但不計算樁端承載力(作為安全富余);其他墩位處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可采用40.0m~50.0m樁長、1.50m~2.00m樁徑。
在上覆深厚覆蓋層的巖溶微發(fā)育區(qū)的樁基工程,優(yōu)先選擇較大樁徑,當承載能力相差較少、古溶洞埋藏較深、上覆巖體較好且安全厚度較大時,考慮經濟合理性,可嵌巖,但不計算樁端承載力。
在該橋梁樁基方案的比選過程中,通過計算、分析、比較不同樁徑、樁長情況下單樁承載力容許值,在同等地質條件下,樁徑對單樁承載力影響更明顯。
[1]JTG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JGJ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