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倪琨,唐洪剛 (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3)
大自然的光生性自由,卻又富于內涵,它的魅力來源于它的變化多端,而它的變化多端更讓它顯得神秘莫測,在建筑中引入自然光可以滿足空間的功能要求和藝術要求,通過自然采光設計把自然光引入到建筑空間,可以在滿足人的視覺、健康需要的同時,為人們帶來心靈的印證,使人們通過光塑造的建筑空間去思索世界。
古今中外的無數建筑作品證明,陽光在建筑藝術中的作用在歷史上就已經被人們所重視,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早在古希臘的神廟和中世紀的教堂建筑中,就體現出了光影帶來明暗虛實對比的效果。而我國的古代建筑無論是殿堂建筑上深遠的出檐、和檐下枋上精致的彩畫,還是造園藝術中的亭、臺、樓、榭,在明暗對比、疏密相間、幽暗與開朗結合等光影運用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6]美國現代建筑師路易·康就把光作為一磚一瓦來使用,他說:“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沒有自然光,一個空間無法成為真正的建筑,夜間的人工照明光是無法與讓人難以琢磨的自然光之舞相比擬的……隨著自然光的射入,它對空間進行調節,通過在一天中不同時間段和一年同季節所產生的微妙變化為空間賦予了某種情愫。”著名建筑大師安藤忠雄說:“建筑設計就是要截取無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場合去表現光的存在。建筑將光凝縮成最簡約的存在,建筑空間的創造即是對光之力量的純化和濃縮。”
自然光的設計就成為了古今中外現代建筑創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是藝術,也是科學,同時也受經濟和能源條件的制約。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自然光的功能功效和藝術效果需要綜合考慮。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工光源的大范圍使用,我們失落的不僅僅是黑暗和光明對立統一的關系,更多的時候我們失落了自然光與建筑空間的關系。本文將從光與建筑設計的角度來探討自然光對建筑空間、建筑外在形象和建筑意境的作用,來闡述光是建筑藝術的靈魂,呼吁建筑師們重拾自然光的輝煌,重拾空間的生命。
自然光是上帝賜予大自然最珍貴的禮物,我們可以追溯兒時初淺的記憶:晴朗的天空下,我們可見清新活潑的自然風光,水天一色的湖光山色,樹影婆娑的灰白墻壁,鳥兒晨鳴中,也可見道道霞光揮灑樹林,這樣的畫面是我們如此愜意的陽光之旅。
但是在現代建筑中的寫字樓和大型商廈都存在著這個問題——用人工照明取代自然光。不少現代建筑甚至連窗戶都一并取消,完全依靠人工照明和空調通風,導致在這種密不透風也不透光的建筑物中工作和購物的人們,出現種種不健康癥狀。
然而只有自然光才是世間最純粹、最原初的光,任何人工光都是模擬自然光的效果而產生的,它是不能替代得了自然光的。我們只有去研究最本質的事物,才能得出最準確的結論。陽光不但培養人的心靈,它還能賦予建筑以靈魂。本文研究的正是這樣的自然光線。
中西方建筑在光的運用上自古便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方式。其中,西方建筑大多以縱向為主,即不斷增加縱向的高度,光線大多從上部傾瀉下來,自上而下豎向地直接進入室內空間,產生一種頂光的效果,并揭示著豎向空間的秩序。相反,中國傳統建筑多以橫向為主,光線通過院落空間橫向間接地進入室內空間,產生逆光效果。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風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中最為著名的一座。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是在里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樣的光影交疊所帶來的震撼力。然而朗香帶來的是寧靜,光之教堂帶來的卻是強烈震動。光之教堂的區位遠不如前者那般得天獨厚,也沒有太大的預算。但是,這絲毫沒有局限了安藤忠雄的想象世界。堅實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絕對的圍合,創造出一片黑暗空間,讓進去的人瞬間感覺到與外界的隔絕,而陽光便從墻體的水平垂直交錯開口里泄進來,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純凈、震撼。建筑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教堂的位置以及太陽方位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墻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十字形分割的墻壁,產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產生了一種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覺。
光之教堂在安藤的作品中是十分獨特的,安藤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棲息之所。教堂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沒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寂的美,與日本枯山水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

圖1 光之教堂
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把重點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體給人的感受上。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墻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祈禱室的外形象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卷著,它與墻體之間留有一條40cm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墻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墻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墻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墻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

圖2
在香港匯豐銀行的設計中,生態建筑大師諾曼·福斯特在室內外空間交接處針對不同朝向即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手段來調節室內光線,其東西立面則通過遮陽板完全控制光線滲透,并調節了陽光漫反射光的強度,使其南立面(受光面)利用懸挑樓面產生了連續陰影區,從而保證了良好的南向視域;在建筑物北立面(背光面)則使用了大面積的玻璃幕墻,讓部分柔化光線射入室內空間并彌漫四散;在香港匯豐銀行底層中庭上,諾曼·福斯特通過計算機調控反光板跟蹤太陽運行,然后將其陽光折射到建筑內部空間,由此獲得了理想的自然照明設計效果。有效地對太陽光線加以控制、引導,不僅可以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獲得自然照明效果并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生理方面的舒適感受,而對建筑室內空間進行藝術性地光線處理,則還可以給人們帶來心理方面非凡的舒適感受。

圖3 香港匯豐銀行
建筑的空間效果是由光的投射方位和大小決定的。在體驗空間環境方面,光具有決定性作用,即使同一個空間,改變投光部位的大小和位置,就可以突然改變空間的性格,使人產生完全不同的空間印象。
在室內設計中可以運用自然光表現情感、性格的特點,表現室內的氣溫。如光照度強,表現了明快、熱烈、激情等性格,而光照度弱時,則表現出沉悶、陰暗、神秘感等。在室內設計中光的構成效果,首先應確定表現何種氣氛然后選擇相應“光”。另外在室內設計中的其他因素,如色彩、材質、造型,都受光的條件的制約,必須先運用光的條件,而后表現它的個性。自然光是室內空間營造和形式創作的重要啟發性因素。自然光的照射賦予結構清晰形象的同時,又將它們之間的關系以一種更為動人的方式演繹出來。
在建筑設計中,通過光線的明和暗的差異自然地形成室內外不同空間劃分的心理暗示。中國成熟的院落空間就包含著豐富的層次空間。室內是太陰空間,檐廊是半陰半暗的過渡,是少陰空間,院落是露天的又有遮擋,因而是少陽空間,戶外則是太陽空間。通過“少陽”的院落空間采光,光線不那么強烈,十分自然而含蓄。通過光的微妙強弱變化造就空間的層次感。同樣的面積和同樣的圍合的庭院和房間相比,由于庭院亮度大,它的空間密度就小于室內空間,因此從室內進入庭院或僅僅攝入庭院的景致,都會使人感受到兩種不同密度空間之間的流動關系,這樣,自然光以不同的方式穿過建筑的表皮進入內部空間,自然光在被建筑改變的同時,也以自身獨特的語言塑造了空間的性格,形成各種不同的空間氣氛。
光線在物體表面形成光面,陰影面和投影,運用陰影的明暗對比能夠顯現層次,并把層次在知覺深度中的作用呈現出來。黑色的陰影使物體表面看上去向后面退縮,而明亮的部分看上去好像在向外凸出,建筑上的陰影能夠增強建筑形象的層次感、主體感。強烈的太陽光會豐富建筑的表情,使其建筑的凹凸感更加強烈,具有塑造建筑形體的作用。日光刻畫建筑細部是十分重要的手法。利用這一手法,建筑常以突出豎向線條表達建筑高聳感或突出橫向線條表達建筑舒展、平緩的感覺。同時建筑中經常用不同的空花墻投射的影子即使用“光斑”原理以豐富地面或墻面的變化。
建筑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氣氣氛對人的作用,而影響建筑氣氛的因素很多,光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影視中,一個悲傷、神秘和陰郁氣氛中的場面很難完全用明亮、充足的光來照明,建筑中也是一樣。設計師要根據建筑的特點和功能要求進行構思,發揮想象力,創造性的運用光的強弱、虛實、動靜和顯隱以及投光角度和照射范圍的變化,營造不同的秩序與節奏,改變空間效果,渲染不同的氣氛。
宗教建筑大多運用宗教和人工的手段,渲染神秘、幽暗的氣氛,這是對自然神明的神秘色彩的一種曲折反應。進入哥特式教堂時,由林立高聳的彩色玻璃窗引入的光線,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空間,營造了一種神秘而空靈的氣氛,靜謐而富有穿透力的光線撕裂了塵煙籠罩的殿堂,神像那冰冷而生硬的輪廓線也變得圓潤而富有生命力,天頂的彩畫若明若暗,一切都符合人們對天堂的想象。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中光芒的十字架。它不象其他教堂十字架只是一種擺設,其所產生的十字光影是隨著一天時間的流逝,也會逐一地掃視著狹小空靈的教堂內空間,賦予這個空間一種真正自然的和宗教般“光”的迷幻色彩。[8]
自然光是一種語言,向我們述說建筑師的設計理念和藝術追求;自然光是隱形的軟件,控制著城市和建筑的功能運作及形象和色彩的演現;自然光是設計工具,也是建筑材料,建筑師可以用它編繪理想,展示才華。還有人說自然光是建筑的第四維空間,自然光是建筑的三維創作之外的另一個廣闊天地。建筑師應去了解光、體察光、運用光,積極參與光環境的設計,從方案構思到施工圖完成,全過程的把自然光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為建筑“增光添彩”。
[1] 朱瑩.陽光下的城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 戴志中.光與建筑[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4.
[3] 朱鐘炎.室內環境設計原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4] 安藤忠雄.世界著名建筑系列[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4.
[5] [波]M·德瓦諾夫斯基.陽光與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6] 付光美.光之語境與建筑空間[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08.
[7] 寧收.陽光與建筑表皮[D].上海:同濟大學,2005.
[8] 范佳穎.建筑空間中的光現象[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