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沈會會 (杭州天澤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自古以來,水與人類的居住生活息息相關。原始的定居點一般都靠近自然水系。國內如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點多在靠近河流的較高臺地上;國外如埃及的尼羅河兩岸及巴比倫的兩河流域。隨著人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從解決溫飽問題到追求生活質量,對住宅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希望能夠親水、近水、達水。濱水區住宅也成為城市中高品質住宅的典范。而坡地建筑也以其錯落有致的變化,使樓盤具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因此,濱水、坡地屬于相當稀缺的房地產開發資源。本著對稀缺資源的珍重,我們開始了建德新安江龍源·御景園住宅小區的設計。
本地塊位于建德市新安江邊,項目用地東西窄、南北長。基地南側約1/3用地為自然臺地,最高處坡起近20m,地勢復雜,極不規則。另2/3的中區及北區用地為整修過的規則坡地,坡起約10m,總體呈西高東低的態勢,均坡向江面。
基地東側臨江,臨江面較長,但建筑應為南北向布置,這點上與景觀是相矛盾的。而南面1/3為自然臺地,與北面用地有較大高差。因此在高差的處理上也須謹慎,若只是簡單將高度統一,必將造成很大的土方量。
帶著這些問題,在進行規劃的時候結合不同物業類型的特點,我們進行了合理布局。按開發商的要求,本項目物業涵蓋了別墅、多層、小高層、高層等住宅類型。由于物業檔次差距較大,要合理地處理好各檔次物業,將各物業的特點與景觀緊密結合,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問題。

首先考慮到別墅物業類型高檔,要盡量保證其景觀效果,如果沿東側一字排開,雖然可以獲得全部江景,但數量有限,而且呈線性布置,不利于此類物業的單獨管理,無法和其他物業拉開檔次。而南面臺地地勢較高,觀景效果好,且由于此類物業體型小巧,雖處于高處,也不會對北側建筑造成壓迫感。同時利用高度優勢,減少了江濱大道對其的干擾。并且就別墅區而言,住戶數量有限,有利于組織交通,通過跌落布置更能使每戶都有最佳的觀江效果。這樣南區利用高差自成一組團,做到同類物業集中,營造了一個高檔住區的感覺。
在別墅這種低容積率物業占去幾乎1/3基地面積的情況下,高層住宅起到了保證小區容積率的主要任務。對于高層住宅的布置模式也存在著幾種可能:一種為沿西側城市道路布置,由于基地東低西高,那么總體布局上可能存在的是由東至西依次為別墅、多層、高層;其二,則是沿基地北側設置,利用北側道路做投影距離,但道路不寬,間距不允許布置高層建筑,無法保障面積。上述兩種布置方式都相對零散,無法使高層住宅形成組團,不利于形成氛圍。
因此,我們將高層以4幢點樓的方式圍合在一起,置于基地中心區域,今后沿江濱大道規劃為步行道,是很好的休閑場所,結合西高東低的地形特點,將高層底層地面抬高處理,一是便于更好地銜接與南側別墅區和北側多層區的高差,二是利用坡差處理了一個集中的公建區,沿江一面為兩層,布置了幼兒園、小區會所,沿西側城市道路是一層集中地下停車庫。地面則利用高層住宅間距大的優勢結合底層架空形成了一個面積達18000m2的中心花園,既是小區的中心,又同時為較多的高層住戶提供了一個集中的活動空間。在戶型設計上則采用了Y型,充分將形體打開,每戶的觀景效果都十分充分。
剩下的基地北側是多層區,因江在基地東側,所以為了使觀江面有效加長,我們將建筑單體朝東偏轉了10度,再通過將單元呈鋸齒狀布置,既消除了行列式布置的單調,同時錯落開的單元也提供更多可直接觀景的房間,并且按地勢高差從西向東依次跌落布置,在沿江的東側第一個單元還做了底層架空,為多層區住戶提供了一個半室外的活動空間。
沿基地最北側是兩幢短板式小高層,9層的高度既可以為小區北側形成一個屏障,又在沿江立面天際線的營造上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儒家與道家都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崇建筑與自然的相互協調與融合,崇尚自然,強調對自然的理解。古代贊美山水詩詞眾多或隱士居室、寺廟建于山澗叢林之中等,都是山水情結的具體表現,這也就是人們對山水景觀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與情感高度,為濱水坡地建筑增添了哲學理念和人文情懷。現該住宅小區已經竣工并交付使用,各方面都得到了開發商及小區業主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