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平,王成薈
(1.馬鞍山市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安徽 馬鞍山 243000;2.中建八局第三建設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46)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高層建筑不斷增加,建筑正向著大型化、高層化快速發(fā)展,這對高層建筑施工的基礎設計要求越來越高,于是深基坑的施工安全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主要闡述在深基坑支護施工中,根據(jù)不同的地質情況,選擇不同的支護形式和相關要求,由于地質情況的復雜性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施工中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對深基坑支護采取了加固措施,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馬鞍山萬達廣場工程位于太白大道與銀杏路交匯處,本工程場地東西長271.11m。南北長566.2m,項目地塊總用地面積約15.2×104m2。是集住宅、大商業(yè)、酒店、寫字樓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地下2層,基坑面積12.4×104m2,開挖深度10.7m。根據(jù)土質不同形式采用了:樁錨支護;樁錨、土釘墻聯(lián)合支護;土釘墻支護三種支護形式。由于地質復雜,局部土質情況較差,出現(xiàn)了樁頂水平位移報警、上部土釘墻坡面土體滑塌、土釘墻坡頂土體裂縫等情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了增加錨索、增設擋土墻、卸方二次支護等加固形式,使上述問題得以解決,確保了基坑安全。

圖1 樁錨支護斷面圖

預應力錨頭詳圖

高壓旋噴樁與支護樁位置關系詳圖

圖2 樁錨支護局部加固斷面圖

圖3 樁錨、土釘墻聯(lián)合支護斷面圖

土釘墻鋼筋網(wǎng)片詳圖
本基坑從北向南地質情況總體上越來越好,根據(jù)各地段土質的不同情況,本基坑圍護結構經(jīng)多次優(yōu)化,最終按照不同的土質采用了:樁錨支護;樁錨、土釘墻聯(lián)合支護;土釘墻支護等三種最經(jīng)濟的支護形式。
2.1.1 土質情況
在基坑北部區(qū)域土質情況見表1。
2.1.2 支護情況
北部區(qū)域范圍內,在開挖深度范圍內土質情況較差,經(jīng)多次論證優(yōu)化后,采用樁錨+高壓旋噴止水帷幕支護,見圖1。
該段主要以填土、粉質粘土和淤泥質粉質粘土為主,土質呈松散、流塑狀,考慮到基坑安全,采用全樁錨結構支護,灌注樁為ф800@1500,樁間采用2ф600高壓旋噴樁咬合灌注樁做為止水帷幕,錨索為兩道2фS15.2預應力鋼絞線,長度至上而下依次為26m、24m,一樁一錨,錨孔直徑150mm,傾角15°,成孔時采用旋噴土錨工藝,注漿材料采用普通42.5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0.7,施工時水泥漿攪拌均勻,一次拌合的水泥漿應在初凝前用完,旋噴壓力應為10~18MPa,旋噴樁施工的同時將鋼絞線帶入樁內。面層采用采用掛1.0×50×50鋼板網(wǎng)80厚C20噴射面層。
2.1.3 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該段局部施工至第二道錨索張拉鎖定后,開挖下一層土方時,在北部基坑拐角局部8m范圍冠梁邊出現(xiàn)明顯裂縫,通過基坑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樁頂水平位移日變化量達到26mm,已超過報警值。
2.1.4 原因分析
針對水平位移報警的問題,本工程組織業(yè)主、監(jiān)理、施工及設計四方對現(xiàn)場進行查看并進行研討分析,分析原因如下:
①離基坑3m處存在材料堆載;
②施工灌注樁及基坑土方開挖時,此處淤泥質粉質粘土層比地質勘探報告中埋深淺且土層厚;

圖4 樁錨支護局部加固斷面圖

局部擋土墻大樣


泄水孔大樣圖

圖6 土釘墻支護局部加固前后對比斷面圖
③據(jù)施工人員介紹,在開挖土方時挖出廢棄排污管道,且管內污水豐富。
2.1.5 處理措施
通過分析原因,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加固:
①立即停止開挖,并在此段坑底進行土方回填并壓實,回填高度至第二道錨索以上1.8m處,且應找坡,防止雨水沖刷、浸泡,完成后應臨時覆蓋彩條布;
②立即將基坑周邊6m范圍內所有材料清理干凈;
③將坑邊至圍墻段場地內側的廢棄排污管道全部挖除,管道口采用混凝土封堵嚴密,管道周邊受泡擾動的土采用2∶8灰土置換;
④在第一道錨索與第二道錨索中間增補一道錨索,錨索為兩道3束7ф5預應力鋼絞線,長度為30mm,兩樁一錨,錨孔直徑150mm,傾角15°,成孔時采用旋噴土錨工藝(見圖2);
⑤梁邊至圍墻之間采用混凝土硬化;
⑥增補的錨索張拉完畢后,分層分段開挖,每層開挖深度不大于1.5m,每段長度不大于15m。
2.2.1 土質情況
在基坑中部區(qū)域土質情況見表2。
2.2.2 支護情況
此區(qū)域范圍內,在開挖深度內,上半部分土質情況較差,但下半部分土質情況好轉,經(jīng)多次論證優(yōu)化后,采用樁錨、土釘墻聯(lián)合支護,見圖3。
該段主要以填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和粉質粘土為主,上部土質呈松散、流塑狀,下部可塑,從基坑安全及節(jié)約成本上綜合考慮,采用樁錨、土釘墻聯(lián)合支護。上部3.7m采用土釘墻,土釘墻按照1∶1放坡,共布置兩排擊入型錨管土釘,長度均為6m,水平間距1.3m,豎向間距1.4m,沿土釘縱橫向通長布置1ф16加強鋼筋,面層布筋為ф6.5@200雙向鋼筋,面層采用80厚C20噴射混凝土;下部采用樁錨支護,灌注樁為ф800@1500,樁間采用2ф600高壓旋噴樁咬合灌注樁做為止水帷幕(見圖3所示),錨索為上下兩道,每道2束7ф5預應力鋼絞線,長度至上而下依次為22m、20m,一樁一錨,錨孔直徑150mm,傾角分別為15°、20°,成孔時采用高風壓錨桿鉆機干鉆孔工藝,鉆孔的同時利用高風壓將孔壁清理干凈,錨桿成孔完畢后及時進行一次灌漿,灌漿至孔口后置入加工好的錨索,6~8h后進行二次高壓注漿,二次高壓注漿壓力2.5~5.0MPa。
2.2.3 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該段局部剛開挖施工土釘墻時,發(fā)現(xiàn)局部為淤泥暗塘且含水量豐富,土質呈流塑狀,開挖時,坡面土方即出現(xiàn)滑塌現(xiàn)象。
2.2.4 原因分析
針對坡面土方滑塌的問題,本工程組織業(yè)主、監(jiān)理、施工及設計四方對現(xiàn)場進行查看并進行研討分析,分析原因如下:
①此處土質為流塑性淤泥,含水量大,土質極差;
②施工灌注樁及基坑土方開挖時,此處暗淤泥塘是地質勘探時鉆探孔所未覆蓋的地方。
2.2.5 處理措施
通過分析原因,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加固:
①查看打樁施工記錄,確定暗塘范圍及淤泥深度;
②通過查看記錄,范圍為12m,淤泥平均厚度為6m;
③針對上述情況,立即停止開挖,已開挖段將滑塌的淤泥挖除后,回填好土至原地面標高,采用兩排高壓旋噴樁先進行土體加固,后挖土施工冠梁時在冠梁頂做250厚1500高鋼筋混凝土擋墻,并將第一道錨索增加1束7ф5預應力鋼絞線,長度增長至26m,第二道錨索長度增長至24m(詳見圖4)。
④擋墻混凝土強度達到70%后,將擋墻與放坡段之間回填土方后澆筑80厚C20混凝土硬化;
⑤此段土方開挖時,應特別注意分層分段開挖,每層開挖深度不大于1.5m,每段長度不大于15m。
2.3.1 土質情況
在基坑南部區(qū)域土質情況見表3。
2.3.2 支護情況
此區(qū)域范圍內,在開挖深度范圍內,土質情況較好,經(jīng)多次論證優(yōu)化后,采用土釘墻支護,見圖5。
該段主要以填土和粉質粘土為主,土質較中北部明顯好轉,采用土釘墻支護。土釘墻按照1∶0.5放坡,共布置6排土釘,從上至下長度依次為9m、10.5m、10.5m、9 m、7.5 m、7.5 m,水平方向間距1.4m,豎向間距1.7m,土釘采用1根HRB335ф20或ф18鋼筋,錨孔直徑100mm,傾角15°,孔內采用水灰比0.4~0.5的水泥凈漿注漿,注漿壓力控制在0.4~0.6MPa,沿土釘縱橫向通長布置1ф16加強鋼筋,面層布筋為ф6.5@200雙向鋼筋,面層采用80厚C20噴射混凝土。

土層物理力學指標 表1

土層物理力學指標 表2

土層物理力學指標 表3
2.3.3 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該段施工完畢后第6個月,由于暴雨影響,土釘墻坡體上口約10m范圍出現(xiàn)裂縫,通過基坑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樁頂水平位移日變化量達到29mm,已超過報警值。
2.3.4 原因分析
針對水平位移報警的問題,本工程組織業(yè)主、監(jiān)理、施工及設計四方對現(xiàn)場進行查看并進行研討分析,分析原因如下:
①基坑外側土面未硬化處理,導致雨水從雜填土中滲入土體中;
②基坑由于業(yè)主原因,基礎未施工,坑底長期暴露,土釘墻坡底長時間受雨水沖刷。
2.3.5 處理措施通過分析原因,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加固:
①立即將開裂的坡體上口段卸方至第三道土釘處,將露出的土釘剪斷,并重新采用1ф16加強鋼筋縱橫向通長布置與土釘焊牢;
②卸方的土方坡至坡腳;
③坡頂重新按1∶1放坡后掛網(wǎng)噴漿,與原土釘墻放坡形成二級坡;
④在坡面和坡頂2m范圍內采用細石混凝土噴漿硬化,在坡腳基坑內設置排水溝,防止雨水再次沖刷坡體,詳見圖6。
該工程本著經(jīng)濟實用的原則,針對不同土質采用了最經(jīng)濟的支護形式,且此支護形式有利于縮短工期,雖然施工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問題,但是通過分析問題原因后及時處理,最終確保了基坑安全,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施工中所遇到的問題的處理方法可供類似工程參考。該工程施工實踐說明了:依據(jù)基坑特性選擇合適的基坑支護形式,過程中注重收集各種與工程密切相關的信息,加強基坑監(jiān)測,遇到問題及時采取合適的應急保障措施,是保障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降低成本的關鍵。
[1]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2] 11SG814,建筑基坑支護結構構造[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
[3] 劉建航,侯學淵.基坑工程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4] 王慧英.某深基坑支護事故分析與處理[J].基礎工程設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