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合軍

陜甘寧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它既是黨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同時也是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在這里誕生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也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老區人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陜甘寧革命老區和西部其他地區一樣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人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老區依然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比如當前老區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條件也有待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老區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再如水資源的問題,一方面水資源不足,另一方面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同時黃土高原又是我們國家一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所以老區發展位置很重要。
國家發改委在編制《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時特別注意到,在這塊土地上有很多優勢,我想這些比較優勢,第一個就是能源資源富集,老區位于鄂爾多斯盆地邊緣地區,是我國的一個聚寶盆,在這里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等十分富集。第二這個地區又是三省區接合部,處于西安、蘭州、銀川等西北地區一些重要城市的中心地帶,鐵路、公路在這里縱橫交錯,是連接西北地區主要中心城市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交通區位非常重要。第三這里的旅游資源豐富,這里是我國早期農耕文化的發生地,形成了農業文化、游牧文化、秦嶺文化,加之剛才談到的紅色革命文化,可以說是創造了西部地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老區還有相對其他地區富集的土地資源。國土資源部給予黃土高原一些特殊的政策,包括開發一些荒地,向山要地,向坡要地,總之國家有關部門給予老區一些特殊的政策,老區也必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投資、創業發展的一方熱土。因此,我們考慮到老區既面臨一些特殊困難,又具備一些自身的比較優勢,如何在新形勢下將老區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老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因此2011年起國家發改委就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編制工作,2012年3月份經過國務院審定同意由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印制下發,這是我國第一部針對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一個全面的區域規劃,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陜甘寧革命老區的重視,根據規劃未來一段時期,陜甘寧革命老區發展主要有五大方面,這也是賦予老區未來發展的一個定位,這就是把陜甘寧老區建設成為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國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國家重點紅色旅游區,現代旱作農業示范區,基本公眾服務均等化試點區。這些規劃體現了國家對老區高起點規劃,高起點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
《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重點任務主要有八個方面:一是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發展保障能力。二是節流與開源并重,優化水資源配置。三是加大綜合治理,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四是加快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五是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六是著力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七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八是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老區全面振興注入動力和活力。
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兩年多來國家發改委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和三省區全面推動《規劃》實施,在設定政策措施方面,在安排年度計劃和一些重點項目上對老區給予傾斜。通過兩年多時間的實施,我們看到老區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說老區在以《規劃》為起點,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也正如“陜甘寧振興發展論壇”的主題對陜甘寧發展怎么看、怎么辦,主題定的非常準、非常好,我們在看到老區良好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僅僅依靠政府推動遠遠不夠,需要動員全中國的力量支持老區的發展,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能夠如期實現。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陜甘寧振興發展論壇”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動員社會更廣泛力量,參與和推動《規劃》實施提供了平臺,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也為我們推動工作開辟了新的思路。
(作者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司綜合處處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