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耘+楊文斌
抗日戰爭時期,國府內遷重慶,隨之而來的許多文化界人士也暫時集居在重慶的沙坪壩、磁器口兩鎮。在這段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遷居重慶的文化人中所產生的文化就叫沙磁文化,其精髓是——愛國、民主、科學、進步,成為當時整個中華民族為爭取偉大復興而堅不可摧的精神堡壘。
1938年,重慶沙磁文化區宣告成立。坐落于文化區中心的沙坪壩小學吸納沙磁文化之精髓,通過學校文化建設、德育課程實施和主題活動開展傳承沙磁文化,共鑄師生精神家園。
學校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學校的所有成員受到規范及影響,尤其是學生。學校以古典現代風格定義校園環境,全校采用淺黃色墻面,配以暗紅門窗,確立了不同的廊道、景觀主題文化,突出歷史要素,讓師生耳濡目染。小操場依勢聳立的“道德仁藝”藝術墻以孔子思想為藍本滌蕩心靈;主教樓一樓廊道布置為沙磁文化長廊,激發民族復興思想;二樓廊道布置為校史長廊,了解學校發展,增強自豪感;門廳以優秀學生世界圍棋冠軍古力,北京奧運藝術體操團體銀牌獲得者呂遠洋為設計元素制作的“棋·藝”浮雕墻帶給大家激勵……這些景點會帶領師生去了解、去思考,歷史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是鼓舞,還會有博愛。
學校將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有機整合,形成了“小沙粒”德育課程五大體系——成長課程、實踐課程、特色課程、社會課程、校園節日課程,全方位促養成教育落實。學校針對小學六年通過兩個活動——“你準備好了嗎”迎新活動,每天20分鐘的晨誦活動;兩個儀式——一年級的入隊儀式,六年級的畢業儀式;三個禮儀——學校生活禮儀、家庭生活禮儀和社會生活禮儀,將學生的小學生活串起來,讓他們時時都能感受自己的成長。實踐課程里,孩子們通過參觀、體驗了解社會,感受科技,緬懷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譽感,公民責任感。學校每周四下午兩節課時間專門用于開展校本特色活動,涵蓋體育、藝術、科技、語言四個大類的70余個活動組。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每月一次。家長們根據自己的職業領域,結合孩子們的教育需求選擇教育內容。設立科技節、英語節、體育節、藝術節等校園節日,時長1周至1月,內容寬泛,綜合性強,既是“學術”的交流,也是“生命”的成長。
德育總是離不開主題活動。我們將學生的愛國情懷的培育落實到觸手可及的各項活動中,讓孩子們真正理解愛國的內涵。如開展“傳承沙磁文化·做美麗沙小人”主題活動建立公民意識;開展“心懷感恩·暢想幸福”主題活動建立感恩情懷;開展“弟子規經典誦讀”主題活動與高尚對話,與智慧碰撞,經受民族文化的神圣洗禮。為培養沙小特質的小君子、小淑女,學校開展了“雅行教育”主題活動,通過“我知道,我做到,我堅持”,落實學校雅行標準,細化班級雅行行為規范,并以評選班級校級小君子、小淑女,班級校級雅行代言人為激勵,以點帶面,以少帶多,聚細節養成,成高尚之人。
“小小沙粒,顆顆獨秀”是我們的教育理想,沙小人定會傾情培育出優雅大方、豁達樂觀、明禮誠信的小君子、小淑女,為他們成長為報效祖國的參天大樹奠定堅實基礎!
【包耘,重慶市沙坪壩小學校長;楊文斌,重慶市沙坪壩小學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