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武+陳益云+湯鐘雄
“三農”資金需求呈現的新變化
資金需求大額化。近年來,農村群體發生了新變化,廣大農村已涌現出一大批種養加工能手、大戶和組織。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的小額信貸難以滿足三農需求,大額貸款需求直線上升。調查顯示,許多農民購買化肥、種子、小型機具,基本上不再需要貸款,貸款都是投資一些大項目。經濟越發達貸款需求額越大,株洲市轄醴陵市經濟總量在湖南省縣市中排名第四,擁有眾多陶瓷、煙花產業鏈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大型種養殖戶和大商戶,貸款需求大額化現象異常明顯,醴陵市農信社50萬元以下的貸款均為小額貸款,目前30~50萬元的貸款占24%,20~30萬元的貸款占32%,20萬元以下的占44%。
資金需求長期化。許多“三農”項目從建立生產設施到實現生產,往往需要幾年時間,如種植高效益經濟林木需要3年以上才能初步見效,大部分的養殖業資金回籠需要1年左右時間,肉牛飼養需2~3年,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周期也較長。這些“三農”項目投資額度大,投資回收周期長,中長期貸款需求趨勢明顯。近幾年,農信社也將部分優質客戶的1年期貸款延長到了2~3年循環授信,但這樣的循環授信審查非常嚴格,只有很少部分農戶能滿足條件,有些還有附加條件例如分期還本付息,降低了客戶貸款資金的使用效率。
資金需求產業化。農村經濟已進入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小規模農戶生產經營外部不經濟弱點逐漸被克服,引發農村產業鏈金融服務需求迅速擴張,需要靈活多樣綜合配套的融資支持。農村產業鏈融資模式,有的是龍頭企業通過契約組織起農戶,由龍頭企業直接貸款,購置生產資料,分發給農戶種養加工,收回成品,由企業承擔貸款資金責任;有的是專業農戶直接貸款,由龍頭企業承擔擔保責任;有的是由專業合作組織承貸后,向合作組織內成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間接提供資金支持。
資金需求多元化。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三農金融需求從農產品生產需求擴大到農業產銷需求、農村工商經營需求、生活消費需求及新型城鎮化綜合需求等諸多方面。調查顯示:一是市場型農戶創業貸款需求增加。一些有技術掌握市場的合作組織和資金大戶,投資千萬建設大型養豬場、荷花園生態度假村等農業項目,在生產前期投入大、周期長、資金周轉慢,需要大額貸款扶持。二是傳統農戶消費性貸款需求增加。主要用于蓋房、裝飾、婚嫁、購車等大額升級性消費。三是多層次、多類型的金融需求增加,存貸款、匯兌等基本金融服務已不能滿足農村需求,隨著農村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發展以及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擴大規模的生產性貸款增加,對農村物權抵押擔保貸款、信用卡、理財產品、證券、農產品期貨、農業保險、網絡支付清算等金融產品創新的需求快速增加。
“三農”資金供給出現的新問題
大額貸款渠道越來越狹窄。因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價值低變現難,農村主體收入不穩定擔保能力不足,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因債權得不到法律保護尚未全面鋪開,當前農村主體大額貸款需求受到較大抑制。調查顯示,醴陵市農信社50萬元以下的小額信貸在實際操作中仍然是5萬元以下的居多,30~50萬元的信貸需擔保支撐,50萬元以上的大額貸款均需抵押物。攸縣農信社除了發放5萬元以下信用貸款和部分5~30萬元擔保貸款外,大額貸款均要提供抵押物。而農村小企業基本是由個體私營戶成長起來的,大多缺乏有效抵押物,雖然這些企業主踏實肯干且有良好的收入預期,但大額貸款需求平均滿足率僅為10.5%。例如攸縣一家企業主2007年注冊321萬元成立了園林公司,年均利潤近200萬元,但幼林投資大期限長風險大,涉農金融機構林權抵押貸款操作難,不愿辦理,目前其貸款余額共310萬元,其中以自有房產抵押貸款180萬元、朋友擔保貸款30萬元、以朋友房產抵押貸款100萬元,資金缺口仍達300萬元。
農村組織貸款越來越苛刻。因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與其成員之間的合作性僅體現為合作銷售農產品和購買生產資料,盈虧情況仍由各成員自行負責,組織自身沒有可供抵押的資產,組織與其成員的關系較脆弱,如果對組織發放貸款,一旦遭遇風險損失,成員將互相推諉逃避償債責任。近幾年,在國家政策倡導下發放的農村組織貸款逐漸出現還貸糾紛,如農村組織負責人將組織貸款資金獨占,沒有分發到其他成員,貸款到期后組織負責人和其他成員均不認賬還貸。目前,農信社大多不認可農村組織為合格承貸主體,僅對組織中的成員發放個人貸款。
縣域產業惜貸越來越嚴重。縣域產業風險突出使農村金融機構惜貸嚴重,農信社與農商行資金充裕,存貸比較低,平均值為50%。例如轄內某農信社2014年9月末存貸比48%,存款余額73億元,其中定期存款占59%,貸款余額35億元,閑置資金38億元,付息成本壓力大,放款意愿較強烈,但縣域兩大傳統產業陶瓷、花炮受世界經濟形勢低迷和安全生產要求不斷提高的影響,產業經營風險較突出,農信社放貸積極性受到較大影響。陶瓷、花炮產業主體基本都是民營中小微企業,技術含量低,自身資金不足,特別是花炮企業從2013年開始必須購買機械設備才能生產,許多企業主要資產已抵押貸款,不能再次抵押,通過“聯貸聯?!辟J款產品創新才得以繼續生產。但之后市政府啟動了整合花炮企業行動,400多家企業只有300家合規領證,還有100多家不合格企業停產歇業,致使其貸款轉為不良,聯保貸款累及其他捆綁企業擴大了不良貸款面。類似情形,使金融機構對縣域產業惜貸越來越嚴重。
信用缺失放貸越來越謹慎。農村信用環境經過多年建設有所改觀,但部分農民信用意識淡薄,部分農村信用環境不良,影響了農信社的放貸力度,致使農信社“難放貸”和農戶“貸款難”問題仍難以解決。金融機構與農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很多小微企業平時不出財務報表,需要貸款時才請人臨時造做,其信用報告里收集的信息也寥寥無幾。一些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只管借貸款不問還貸的事,為了營造良好的信用記錄前期還能按期還本息,一段時間后有的老板雖然收入頗豐消費超高,但就是故意拖欠不還貸,農信社凍結不了其在他行的賬戶資金。有的甚至躲債中斷清收信息,使貸款失去法律訴訟時效,農信社難以訴訟,最終達到逃廢債務的目的。
民間融資熱情越來越高漲。民間融資仍是農戶主要借款渠道,而農信社是第二大借款渠道。一方面,很多農戶和小微民營企業因缺乏抵押物或信用不良,很難在農信社獲得貸款,或貸款金額小不能滿足生產經營需求,迫于生存發展壓力,對手續簡便的民間融資的依賴程度仍然很大。另一方面,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受到農村融資高成本抑制。出于風險和收益考慮,處于壟斷地位的農信社的貸款利率通常較高,農戶小額貸款年利率大多在10%以上,除此之外,擔保費、評估費、登記費、保險費、活動費等費用達3%,相比民間借貸的普遍月利率1分5,農信社貸款并沒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民間借貸即使成本高昂也仍然活躍。很多老百姓將存款投向民間融資,甚至有的將農信社小額信貸轉投民間融資賺取利息差,有的將信用卡轉借收取高月息。
保險不足風險越來越顯露。近年來開展的一些農業保險試點,基本上都是政策性農業保險,商業保險因農業固有風險不愿涉足農村市場,只選擇風險較低、有一定財政補貼的涉農項目進行承保,保額較小,難以覆蓋貸款風險。株洲轄內41家保險公司中只有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其中,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僅做育肥豬和商業林保險。2013年株洲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7155萬元,支付賠款4879萬元,賠付率68%,高于商業保險賠付率31.5個百分點。其中農業保險中的水稻保險4816萬元,賠款3116萬元;能繁母豬保費714萬元,賠款619萬元;政策性育肥豬保費825萬元,賠款470萬元。受資金來源渠道狹窄,財政配套資金不足的影響,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少受眾少。轄內農業生產承保比重分別為:糧食0.01%、肉牛1.6%、生豬0.8%、家禽1.3%、水產養殖2.5%,全市農戶人均保費不足10元。可見,在農業保險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信貸資金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農村金融機構不敢大膽進行金融創新。
物權融資對接越來越虛幻?!叭r”創新貸款抵押評估繁雜、法律制度缺乏對債權人的有力保護,法院因維穩執法不力,抵押物變現處置困難,金融機構即使勝訴債權也難得清償。農村金融產品創新運作成本高、風險大,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涉農貸款風險補償等配套政策缺位,涉農貸款風險基本上由金融機構自身承擔。2009年財政部印發了《加強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株洲市縣級政府也設立了獎勵標準要求農信社貸款余額增幅大于15%且不良率小于2%,由于兩項條件難以同時滿足,轄內農信社至今沒獲得過該獎勵。信貸資金的趨利性與“三農”貸款高風險低回報之間的現實矛盾,束縛了農村金融創新產品的大力推廣。一些農村抵質押創新產品,僅針對某特殊企業或業務開辦,規模小涉及面窄。
“三農”資金供需對接應采取的新思路
注重政策支持延伸金融供應鏈條。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投放。實行差別化監管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設定農戶和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鼓勵國家控股的大型銀行和各商業銀行通過多種方式開辦農村金融業務,延伸農村金融供應鏈條。繼續穩步推進農信社產權制度和組織形式改革。支持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滿足農村小而散的差異化金融需求。充分考慮利用資本市場支持農業類中小企業債權股權融資。
加快金融創新拓寬涉農融資渠道。涉農金融機構要合理確定貸款額度、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提高“三農”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力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降低融資門檻。擴大抵質押物的范圍和適當提高抵押率,有效推廣山林經營權抵押、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農村宅基地抵押、農房抵押等信貸創新產品,積極推動動產、應收賬款、倉單、股權和知識產權等抵質押方式。積極推廣農村產業鏈融資、物流融資、循環貸款、信貸+保險等多種信貸模式。特別是對于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中普遍面臨的統一登記機構不明確、土地評估機構權威性待定、土地流轉交易機構不健全等問題,可在加強法律探討的同時,采取反擔保等臨時性措施,強化風險防控,確保銀行信貸資金安全。
完善信貸機制加大涉農資金投放??h域銀行業法人機構要切實落實一定比例存款投放當地的政策;在監管要求下擴大信貸投放,持續提高存貸比;在強化涉農業務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單列涉農信貸計劃,下放貸款審批權限,簡化審貸流程,制定科學的信用評價體系,創新風險控制機制,確?!叭r”合理信貸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優化績效考核機制,推行盡職免責制度,調動“三農”信貸投放的內在動力。
發揮財政功能完善補償激勵機制。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金融資源的撬動和引導功能作用,通過建立農業貸款擔?;?、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農業貸款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方式,加大對金融支農風險補償力度。對支農力度較大的金融機構應給予適當獎勵和政策扶持,降低涉農貸款獎勵的門檻。特別是要建立中長期信貸投放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田水利等事關“三農”和縣域經濟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
擴大保險范圍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建立有差別性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標準和條件,擴大低收入地區農業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范圍。鼓勵保險公司加強與涉農金融機構合作,加快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保產品創新,開發惠農政策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保險產品,大力推行保費低廉、條款簡單與保障功能強的農村小額保險產品,盡快實現由保成本向保收益的拓展,有效增強農業抵御和防范風險的能力。逐步建立再保險體系和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加強信用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深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農村企業、居民和農民信用基礎數據庫建設,擴大信用檔案建設覆蓋面。全面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加強信用知識和相關金融知識的宣傳與普及,提高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建立健全適合農村經濟主體特點的信用評價體系。積極維護和保障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地方政府要協助切實加大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力度,特別是將信用環境治理和個人信用情況作為評估、選拔干部的參考標準之一,使信用觀念深入人心,規范農村信用秩序,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健全法律法規實現物權融資對接。建議高層考慮農村融資中抵押擔保困難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對《擔保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實現物權與融資的順利對接。政府部門之間要建立暢通金融產品創新的協作機制,對目前開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以及宅基地使用權等抵押貸款業務,地方農業、林業、國土、工商、司法等政府管理部門要建立協調有序、運行有效的保障機制。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建議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辦法,強化涉農資金擔保服務中心,必要時可吸收民間資本,加快形成以政策性擔保機構為引導、商業性和互助性擔保機構為主體的擔保體系。
(作者單位:湖南省株洲市人民銀行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