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海+蘇存

2011年12月,農業部、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聯合下文確定了全國6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吉林省九臺市位列其中,成為東北地區唯一的改革試驗區。近三年來,農村金融改革成效如何,如何走好下一步,值得認真總結和思考。
改革起步
吉林省九臺市位于長春市和吉林市之間的交通走廊地帶和長吉經濟圈的核心位置,是長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結點和經濟集聚區。全市幅員面積3375平方公里,人口82.5萬,其中農業人口占79.4%,糧食生產穩定在10億公斤水平,是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吉林省中等生態經濟示范城市、吉林省玉米出口基地和長春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村資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九臺市農村金融供給結構不合理、擔保抵押機制不健全、產權不明晰、信貸激勵機制不完善以及信用環境差等問題日益顯現,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體系,創新符合區域特色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增強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優化金融環境,由此帶動區域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成為金融改革試驗的初衷。
棋至中盤
改革試驗啟動以來,通過完善金融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等措施,九臺市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2014年6月末,九臺市域內各項存款174.93億元,較 2011年年末增加26.9億元;銀行機構域內各項貸款89.31億元,比2011年年末增加4.15億元,其中涉農貸款68.61億元,比 2011年年末增加16.6億元,支農力度明顯增強。金融改革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加快當地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寶貴經驗。
各部門大力支持
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出臺了《關于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實施意見》,試驗區據此進行考核并兌現獎勵,極大地推進了民營經濟發展,提高了金融機構服務當地“三農”的積極性。
市財政的大力支持。市財政累計安排農業發展基金900余萬元,支持試驗區項目建設。制定并完善《九臺市農業發展基金暫行管理辦法》,為農業發展基金有效發揮作用提供了制度保證。三年來,試驗區籌備的農業發展基金先后用于興隆鎮信用體系建設試點、新增小額貸款公司獎勵、新設村鎮銀行分支機構獎勵、涉農貸款投放的金融機構收益補償、農戶貸款貼息補助、金融機構風險補償等的投入資金達到785萬元。
人民銀行的大力支持。人民銀行積極落實“縣域法人金融機構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的激勵約束措施,建立考核機制,實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政策。自2011年起,人民銀行對考核達標的九臺龍嘉村鎮銀行、九臺農商行給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的優惠政策,給予九臺農行“三農金融事業部”降低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的優惠政策,由此累計釋放流動性5.6億元;實施再貸款傾斜政策,2014年已為九臺市農商行發放支小再貸款3億元,用于支持小微企業;為九臺龍嘉村鎮銀行發放支農再貸款2000萬元用于支持“三農”經濟。
金融體系日益完善
九臺市建立了以農村商業銀行為主體,農行、郵儲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業保險公司等為補充的金融體系。
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引入村鎮銀行1家,設立小額貸款公司7家,新型金融機構現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提升了轄區金融市場競爭力。
增加金融機構網點,擴大金融服務范圍。轄區金融機構網點已由2011年的61個增加到79個,其中鄉鎮網點53個,全市每個鄉鎮都有3家以上金融機構網點。設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734個,每個村都設立了自助銀行服務機具,極大地改善了過去銀行網點布局不合理的現象,填補了過去村級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
引入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2012年,九臺成功引入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中航安盟保險在本市設立機構,與安華農業保險公司、人保財險公司等三家機構共同承擔轄區農作物種植保險業務。2013年,共有60424戶農戶參加農業保險,投保面積達161.8萬畝(其中,安盟投保面積超過45萬畝),2011年以來累計賠付3580萬元。
金融產品日益豐富
“林權”抵押貸款取得新突破。林權抵押貸款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獲得了重要突破。九臺農商行向長春九臺廟香山滑雪有限公司發放了12202萬元“林權”抵押貸款,用于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助推了旅游業發展。
大力推進惠農補貼抵押貸款。改革試驗前,九臺市只有農商行一家開展這項“直補保”業務,對109戶農戶共計發放了142萬元貸款。2012年,農業銀行、郵儲銀行開始涉足此項業務,授信額度以糧食直補資金為基數,貸款額度最高放大到10倍。截至2014年6月末,貸款戶數已達18500戶,貸款余額達26148萬元,比試驗前增加了184倍,惠農補貼抵押貸款已成為九臺市一個新興的、有潛力的信貸產品。
嘗試開發土地整治貸款、興農蔬菜大棚貸款、重點水利建設貸款等新的信貸產品。九臺農商行先后對三個信貸新產品進行了試驗,包括為空港新城壩下湖水利工程給予1.5億元貸款,縮短了建設工期,緩解了政府資金一次性集中投入的壓力;為空港新城及卡倫新城建設整理土地發放貸款15億元,確保新城建設需要;為了推動九臺市棚下經濟,促進地方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九臺農商行還為興農蔬菜大棚建設發放貸款1500萬元。
信用環境日益優化
在“政府領導,人行牽頭,多方參與,聯合推動”下,試驗區于2013年8月1日在興隆鎮啟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通過制定實施方案、建立制度、統一信息采集標準、強化業務輔導、實行信息實地采集、推動信息錄入以及數據庫應用等措施,在政府、金融機構、人民銀行的共同努力下,至2013年年末,興隆鎮完成了10個村的4430戶的農戶信用有效信息采集錄入工作,制定了信用戶和信用村鎮評定辦法及信貸優惠措施。九臺農商行利用這些信用信息向信用戶發放優惠貸款8000萬元,利率按照發放貸款時點標準優惠5%~10%,有效滿足了農民的小額信貸需求,同時大大縮短了信用戶的貸款時間。今年4月起,興隆鎮其余10個村的信息采集錄入工作也已開始啟動,現已接近尾聲。通過試點,信用戶的示范效應已經顯現,農村信用環境得到大大改善,金融機構信貸投放量也逐步增加。
助力前行
九臺市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啟動三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一些問題也逐漸顯露,需要繼續完善,助力金融改革的順利前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農村金融的脆弱性尤其明顯,政策扶持不可或缺。而目前農村金融改革試驗中,尚缺乏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風險分擔、補償及轉移機制,特別是國家和省一級還沒有出臺對試驗區的優惠政策。如省級財政只是針對省級部門安排資金使用,對試驗區沒有安排配套資金,而縣市級財力明顯不足(2013年九臺市全口徑財政收入23.84億元,支出43.62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達53億元)。三年來,九臺市財政累計安排財政資金900萬元,用于設立農業發展基金,目前已支出785萬元,明顯后繼乏力。沒有上級財政的資金支持,改革創新試驗的可持續性將面臨嚴峻挑戰。
因此,建議中央和省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改革試驗區建設,解決縣域財力不足的問題。包括定向補充試驗區農業發展基金,對改革試驗區有突出貢獻的銀行機構加大財政獎勵,實施正向激勵;對相關農業科技、農村創業、產業化調整和城鎮化建設項目貸款給予一定的貼息補助;設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對銀行機構在改革試驗項目上的貸款損失,由風險補償資金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償。
完善相關改革配套措施
改革試驗中發現,受相關改革政策措施限制,一些創新的發展空間受限。如“林權”抵押貸款多限于擁有開發權的新生經濟主體,但對于大部分擁有“林權”的個體客戶來說,因無法合理評估林權本身的原始價值和再生價值,受風險、即時效益的影響,難以計量貸款授信額度和風險程度,其貸款增加的空間有限。再如,土地整治貸款項目和重點水利建設貸款項目,受國家土地政策和水利項目抵押擔保物影響,銀行業金融機構難以持續投入。
當前撬動農村信貸資金投入的重點是在抵押擔保上作文章,因此,應切實加快農村土地的確權工作,推進農村資源的資產化,解決農村抵押物不足的情況。積極籌建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盤活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四荒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養殖水面承包經營權、農村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閑置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業生產性設施使用權在內的各種農村金融資產。另外,還要成立農業擔保公司,在政府主導下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含量高、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和推動城鎮化建設、能帶動本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縣域中小微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涉農經濟組織及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同時,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以及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措施同樣不容忽視。
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優化
從市場化視角看,推進金融改革,與其拼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不如在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上下功夫,有了梧桐樹方引得金鳳凰。在目前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驗中,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參與不足,固然有需要上級行或總行授權等體制原因,但更多的應是對市場前景的考慮。因此,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當前迫切需要的是繼續以信用體系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農村信用信息系統依舊是金融發展的薄弱環節,在政府主導下應繼續擴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范圍,使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覆蓋廣大農村,大力開展農村信用評級工程,完善農村信用的征集、評估、發布與服務體系,真正實現企業和農戶信用信息共享,切實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