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德勇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社區文化同建國初期相比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社區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至7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當時所要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群眾文化生活為什么人服務,以及該怎樣服務的討論。如今,改革開放已經給國內群眾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區文化方面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為社會發展創建和諧穩定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社區主要是指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不同人群在長期的群居環境中形成的一種群體形式,這些人群相互之間產生影響和聯系,并表現出共同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具有相對較多數量的人口。第二,擁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即地理范圍。第三,各個居民家庭之間由于共同的利益和生活意識有著比較密切的社會聯系,并保持長期來往的關系。社區文化的出現不僅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社區文化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現代化的城市主要具備如下10個特征,分別是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環境現代化、科學教育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居住方式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和人本身的現代化。這10大特征之間不僅相互聯系,而且和城市的文化建設緊密相關,由于社區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建設中的基礎部分,所以說社區文化是城市建設的靈魂。
(二)社區文化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計劃經濟不同,市場經濟更加要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滿足不同群眾的各項要求,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展符合社會需要的社區文化,為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推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所以說,發展社區文化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社區文化是我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同時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社區文化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精神生活的貧瘠依然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人們已經不再單純追求物質享受,轉而追求更多精神生活的滿足;另一方面,城市化的進程也是社會大融合的過程,尤其是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各種文化相互交織、沖突、滲透、融合,因此這就要求社區文化體現出更為寬廣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以確保各種文化在碰撞過程中繁榮發展,在挑戰和機遇并存中不斷把握機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社區文化作為群居性生活雜糅而成的全方位文化,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服務功能。作為一個最為基礎、直接的社會團體形式,社區在保障居民生活方面提供了最為便捷的社會化服務。比如在小區的建設方面,社區做好帶頭作用,鼓勵社區居民積極發表意見,并進行公開篩選判斷,采取最有利于小區發展的策略,并提供一定的資金,購置相應的設備,共同建設社區,使之更好地為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發揮效用。
(二)保障功能。社區是了解社會基層人員生活狀況的最有效途徑,在弱勢群體救助方面,社區體現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社區可以對有關的弱勢群體給予最為及時、有力的幫助;另一方面,社區還可以將該群體的具體生活狀況通知給有關責任部門,能夠更好地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所以說,社區的保障功能也是各項職能中最為關鍵的一種。
(三)管理功能。社區群眾在長期的相互聯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摩擦和糾紛,這個時候,社區工作人員就會扮演十分重要的管理人員的角色,為社區群眾提供相應的管理服務,對發生矛盾的雙方進行協調溝通,保證社區成員之間得以正常交流,確保社區的和諧發展。
(四)安全穩定功能。在出現一些重大突發事件的情況下,社區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措施,及時進行營救,或者能夠及時向外界傳達救援信息,減少危險事件發生后給人們造成的恐懼心理和人民群眾的心理陰影,從而避免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到嚴重的損失。
(五)教育功能。社區文化倡導積極的價值觀念,約束人們的不良行為,并在長期的文化熏陶過程中培養人們的高尚品質,防止過激行為的發生。在無可避免的社會矛盾解決過程中,能夠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引領人們追求真、善、美,遠離假、惡、丑等現象,更好地提高社區群眾的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
總而言之,社區在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通過開展相關的社區文化活動,為群眾生活提供所必需的報刊、圖書館、俱樂部等文化休閑場所,進一步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時加強社區的生活管理,集中社區力量進行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不斷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