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尤英
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輿論陣地和文化陣地,新聞媒體肩負著價值傳播和輿論引導等特殊職責和使命,在思想政治工作領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形勢下,新聞媒體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并且在有些單位和部門有弱化的趨勢,應引起重視。
新時期,互聯網發展深刻影響著輿論環境,傳統媒體受到新興媒體的嚴峻挑戰;在新聞改革和產業化背景下,經濟利益多元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沖擊著原有的新聞倫理道德規范。新聞媒體所處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聞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呈現復雜性、多變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等新特點。
(一)不自信導致精神“缺鈣”。
日益興起的新媒體不斷擠壓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自2011年以來,傳來的都是不容樂觀的信息:發行量下降,廣告收入下降,影響力下降。沉寂數年的“傳統媒體寒冬來臨”“報紙消亡”等言論又再次興起。因對媒體命運和前途的擔憂,部分從業人員感覺前路茫茫,甚至悲觀失望。此外,還有人喜歡拿我國的新聞制度和新聞觀與外國的比,表現出對價值觀的不自信。對個人而言,也有因能力的不足而產生不自信者。凡此種種,導致部分媒體從業人員出現信任危機,缺乏精神支柱,或得過且過,或焦慮不安,甚至有極少數記者心態失衡走歪路,搞新聞敲詐和假新聞,敗壞了新聞工作者隊伍的社會形象,損害了新聞媒體公信力。
(二)職業認同感缺失帶來迷失。
新聞記者,外界冠以“無冕之王”稱號。光環之下,現實中的媒體從業人員需要面對的是普通職業所帶來的艱難,巨大落差容易造成身份焦慮。同時,新聞行業面臨激烈的競爭和壓力:媒體與媒體之間、媒體內部新聞從業人員之間。不少媒體人自嘲“壓力山大”,并給自己貼上了“新聞民工”的標簽。很多都市報均實行 “工分制”和末位淘汰等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考核壓力直指采編一線的記者,這也容易讓新聞從業人員缺乏職業認同感。
媒體用工的雙軌制和改革的不徹底,導致員工身份性質的多元化,有公務員、參公人員、全額事業、差額事業、自收自支事業、參公工人、事業工人、干部編制工人、社(臺)聘、部門聘用等,“三六九等”待遇不同,產生不公平感。甚至在住房分配和福利方面都有巨大差別,體制外、處于低層級的青年記者缺乏歸宿感,缺乏主人公意識,思想易出現波動,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體制機制與“大政工”要求不匹配的困惑。很多經轉企改制的新聞媒體,并沒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整合資源,建立“大政工”。有的在認識上出現偏差,錯誤地認為黨建是“玩虛的”“務虛的”,花錢不創造效益,甚至弱化了黨建工作,黨建工作部門邊緣化,在人、財、物等資源配置上不足。價值導向上,考核和激勵機制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指標,以“稿子”(新聞)和“票子”(經營)為核心建立評價體系。政工隊伍建設不夠,政工干部的待遇和上升空間較采編等核心業務部門要“矮人一等”;在人員配備上,優秀人才不愿流向黨建部門。
(四)“舊瓶裝老酒”的局限。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應該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俱進,但有些媒體做得不夠。在內容上,或只重理論不聯系實際,與時代脫節,與實際脫節;或老八股、老一套,沒有新鮮氣息;或遠離群眾,飄在空中不接地氣。在形式上,重空洞說教,無說服力;重單向的灌輸,“我說你聽”,而不是雙向交流,平等互動。手段單一,沒有利用新的技術、新的傳播形式以及媒體的優勢與特點,宣傳是“老三件”——墻報、板報、宣傳冊;工作是“三板斧”——狠抓就是開會,重視就是標語,落實就是動嘴,導致“進不了門、說不上話、交不了心”。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媒體打造核心競爭力,而思想政治工作問題的解決又有賴于新聞媒體的發展,兩者應形成良性循環。新聞媒體要從戰略發展的高度進行設計,將思想政治工作與采編工作、經營工作統籌起來,通過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內容創新和方法創新,建立可持續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為精神“補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聞領域的正確反映和總體看法,包括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以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對新聞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指導新聞工作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應著重把握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宣傳必須把講政治放在首位、新聞宣傳必須講究引導藝術等基本觀點。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做到全覆蓋,給全部媒體人一次思想補鈣。要創新載體,將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結合起來,與三項學習教育結合起來,增強媒體從業人員的黨性意識、導向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要通過教育,讓從業人員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自覺與虛假新聞、新聞敲詐、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新聞領域的“公害”作斗爭。
(二)開展“中國夢”教育,為理想加油。“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涵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等內容。在新時期,新聞媒體要敢于實現“新聞夢”,正視媒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把握自己的核心優勢,積極轉型升級,開展多元化經營,積極推進新舊媒體的融合,構筑新的優勢,為全體媒體人實現夢想創造條件。
要將“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國夢”“新聞夢”及個人夢是統一,只有媒體事業的不斷發展,媒體人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夢。要幫助媒體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柱。要讓從業人員了解媒體戰略規劃、戰略目標及具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舉措,把廣大員工的思想統一到媒體的轉型升級和加快發展中來,增強向心力、凝聚力,增強忠誠度,開創媒體與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局面。
(三)實施人文關懷,營造和諧氛圍。以人為本,人文關懷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睍r下,媒體競爭日趨白熱化,而在內部,新聞采編、經營創收、行政管理等部門的人員承擔著巨大的重任:記者要走基層,餐風露宿;編輯要經常熬夜加班,經營人員要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的嚴峻挑戰,無論對身體還是對精神都是一種極大考驗。長期繃緊一根弦的媒體工作者特別需要關心和安慰。人文關懷,要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首先是尊重員工。深入群眾,以平等的視角、平等的身份走近他們,拉近距離,取得信任,交流、交友、交心。其次是了解員工。知民情、曉民難,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信息,關注員工需求,摸準員工心態,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是真心幫助員工。盡可能地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成長環境,要堅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幫助員工解決工作、思想、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四)探索建立符合媒體發展需要的“大政工”機制。從事業單位改制成文化企業后,媒體又有別于普通的企業,必須創新出符合自身特點的政工工作新機制。要整合原來的人事、黨建以及工、青、婦、群等部門的資源,探索建立“大政工”格局,然后在采編、經營、行政、管理各個部門建立分支機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覆蓋。要從媒體戰略發展的高度建設政工干部隊伍,注重吸引優秀的采編經營人才往政工轉型,要解決好政工干部的待遇問題,尊重其勞動價值,打造一支會采編、懂經營,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干部隊伍,從根本上解決“不懂新聞的政工干部來做新聞從業人員思想工作”的窘局。創新考核機制,探索具有操作性的科學評價體系,將“政工元素”納入對采編、經營和管理人員的考核中來,實施“思想政治不合格”一票否決的制度,增強考核的剛性約束。
(五)新瓶裝新酒,春風化雨感化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時代特色,要有本單位特點和優勢。新聞媒體采編隊伍中年輕人多,具有學歷高、素質高,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生活閱歷豐富等特點,也有人員工作分布比較散,流動性強等特點。要創新工作的內容,結合重大活動或者節慶開展好常規性活動,同時更需要典型教育,最好是身邊的典型,或者是本媒體宣傳過的典型,用真實的榜樣來感染人、啟發人。要創新工作載體,利用媒體的優勢,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如開設媒體黨建網、業務交流QQ群,利用微信、微博等傳播平臺,也可借助時下很多傳統媒體都在推進的全媒體平臺,大大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物理空間。創新工作手段,整合各種資源為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如橫向或縱向的合作。曾獲得全國新聞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的廣西日報傳媒集團通聯采訪部,就是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如黨支部開展“正人品出精品”創先征友活動,將思想政治工作與新聞業務融合在一起;記者站黨員分駐各市,難以集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為破解難題便創新政工舉措,鼓勵駐站黨員參加駐地黨組織民主生活會。一系列創新,均取得很好的效果,近年來,從那里產生了3名全國百佳和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