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武,張 涵,李 興,張家洪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此病持續存在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與肺部對香煙煙霧等有害氣體或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主要累及肺臟。但也可以引起全身的不良反應。晚期患者常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骨骼肌無力,精神抑郁等全身不適。患者往往一年數次急性加重住院,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往往需要行機械通氣,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穩定期的患者仍存在氣道阻力高,殘氣量增加,肺處在過度充氣的狀態,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對這一穩定期的患者我們在醫院給予無創呼吸機支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BODE 指數均有很好的提高,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0月曾入住我科處于穩定期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6~65 歲,全部病例符合2009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的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大面積的能影響肺功能以及機械通氣的肺大泡、肺結核、間質性肺疾病的患者。將3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12例與對照組18例。兩組各項生理指標統計學無差異。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治療,予以吸氧,舒利迭等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無創通氣,在醫院行呼吸機治療,4h/d,在醫生、護士的耐心解釋引導下基本能完成。呼吸機參數采用偉康呼吸機壓力IPAP在12~16cmH2O,EPAP 3~6cm H2O。
1.3 觀察指標 圣喬治呼吸問卷包括:癥狀評分,影響評分,活動評分三部分,前1月、2月每月監測一次,以后每3 月監測一次。功能性呼吸困難評分采用改進的醫學研究會呼吸困難(MMRC)評分標準。0級:除非劇烈活動,無明顯呼吸困難;1級:當快走或上緩坡時有氣短;2級:由于呼吸困難比同齡人步行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時需要停下來呼吸;3 級:在平地上步行100 m 或數分鐘后需要停下來呼吸;4 級:明顯的呼吸困難而不能離開房間或者當穿脫衣服時氣短。6 分鐘步行距離按照美國胸科醫師協會(ATS)指南,在標有刻度的50m走廊上,患者在6分鐘內用最快速度步行至最遠距離并重復2次,取最大值。0 級:大于350m(0 分);1 級:250~349m(1 分) ;2級:150~249m(2分);3級:小于149m(3分)。血氣分析:PaCO2,PaO2以及肺功能:FEV1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前呼吸困難評分、6 分鐘步行實驗、圣喬治評分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P<0.05 差別顯著,見表1~4。
表1 兩組C O PD 患者呼吸困難評分
表2 兩組C O PD 患者6分鐘步行實驗結果(m)
表3 兩組C O PD 患者圣喬治評分(±s)
表3 兩組C O PD 患者圣喬治評分(±s)
注:兩組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3、6、10月后比較,P<0.05。
表4 兩組C O PD 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及肺功能情況(±s)
表4 兩組C O PD 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及肺功能情況(±s)
注:兩組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10月后比較,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穩定期的傳統治療以氧療、藥物、配合呼吸康復以及營養支持為主。患者采用了以上所有治療措施,病情仍然持續進展,患者的生活質量往往持續下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增加社會及家庭的負擔。機械通氣能夠改善肺的氣體交換,降低氧耗,緩解呼吸肌疲勞,降低氣道阻力,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應用較多。其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在穩定期也存在氣道阻力高,呼吸肌疲勞,慢性呼吸衰竭。基于此種考慮,我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采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國內同行也有類似研究,與本研究結果較為相同[1-2]。
我們的研究發現,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醫院給予無創機械通氣,通過醫生的解釋,護士的耐心指導,患者往往能夠理解并堅持。經過10 個月治療后患者肺功能FEV1 改善,呼吸困難明顯緩解。6 分鐘步行實驗、PaO2在治療后明顯提高,活動能力增強。治療3 月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圣喬治評分有顯著差異。6 月,10 月后差距進一步加大,實驗組患者獲益明顯,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可能原因為COPD患者由于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肌負荷增加,氧耗增加。但患者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腸道淤血,造成消化吸收能力差,蛋白以及能量攝入差,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全身肌肉包括呼吸肌以及骨骼肌肌力下降,加劇呼吸困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進一步加重,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患者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以及全身活動耐力持續下降。給予無創機械通氣可以對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氣道阻力,疲勞的呼吸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呼吸困難的癥狀能夠短期得到緩解。長期的機械通氣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以及呼吸肌耐力,呼吸困難可能較為長期的緩解[3]。機械通氣可以增加通氣量,改善缺氧減少二氧化碳潴留。長期通氣患者,可以減少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所誘發肺部炎癥因子引起肺血管的收縮和神經反射的肺動脈收縮,降低肺動脈高壓,減輕右心負荷,延緩心衰發生速度,減少急性加重的頻率[4]。候遠征等[5]發現,運用無創呼吸機之后患者的細胞免疫力得到提高,患者對一般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增強,可以減輕炎癥反應對身體的損害。患者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改善,從而胃腸道功能改善,食欲提高,能夠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見的營養不良,骨骼肌以及呼吸肌肌力增強,患者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改善。
本研究病例數較少,觀察時間不是很充足。取得的結果有待臨床進一步深入驗證。
[1]劉海霞,孫德鳳,陳玉蘭,等,家庭應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穩定期重度COPD 患者的適應性研究[J].臨床肺科,2012,17(4):739-740.
[2]牛紅麗,馬利軍,吳紀珍.長期無創通氣對重度COPD 穩定期療效分析[J].中原醫刊,2006,33(14):9-11.
[3]劉海濤,何敬唐,趙梅星,等,家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聯合康復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肌力以及呼吸肌耐力的影響[J].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1,10(2):149-151.
[4]許左平,穆立兵.家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治療穩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心腦血管疾病雜志,2012,20(2):337-338.
[5]候遠征,趙梅.無創正壓通氣對COPD患者穩定期細胞免疫的影響[J].新疆醫學,2012,42(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