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文 陳蕾蕾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6)
全國商業街的建設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近年來,哈爾濱的特色商業街的建設也方興未艾,更新改造了十幾條特色商業街,如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山路、靖宇街、南通大街等。在特色商業街改造建設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商業化需求元素過多的滲入,現代交通需求成為更新中的主導因素,特色商業街失去了其地域性、傳統性的風貌特征。果戈里大街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18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筑和“新城市規劃”的實施,圍繞市中心喇嘛臺廣場周邊拉起了街基,果戈里大街出現了雛形。1902年,秋林公司為擴大經營,將位于香坊的分公司遷至南崗大直街與果戈里大街交匯處,并蓋起了樓房,果戈里大街逐漸開始擴展。果戈里大街全長2 642 m,平均寬度30 m。
本次研究對象是哈爾濱市果戈里大街,研究范圍是哈爾濱果戈里大街文昌街至東大直街段,南北長約1 900 m,東西寬約300 m。本文研究的目標是通過問卷及訪談總結出其特色元素的顯示度,為將來特色商業街的更新建設提供依據,引導特色商業街的更新建設更科學化規范化。圍繞著這一目標,初步了解人們對果戈里大街的認知和感受,總結找出研究的出發點。
1)宏觀層面果戈里大街風貌特色現狀分析。宏觀層面對街道整體風格形象,空間格局,街區肌理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從街道整體風格特色上來說,如今果戈里大街顯現出歐式風格,但由于街道的車流量與人流量很大,導致街道整體環境嘈雜紛亂,整個街道氛圍較差,缺乏特色風貌。從空間格局上來說,在研究范圍內除南北兩端的街道為哈爾濱市2條主要交通性干道,分別為宣化街及東大直街,其他街道依附于果戈里大街形成“魚骨狀”的街道布局形態,西側有10條輔街,東側有13條輔街。馬家溝河從中穿流而過,果戈里大街空間單一緊湊,現今公共空間節點主要有教堂廣場、俄羅斯河園—兒童公園及秋林商業中心三大空間節點。從街區肌理的角度來看,果戈里大街的路網格局為方格網的形式,道路劃分的街區尺度較小,建筑的布局主要是圍合型布局,建筑密度較大,缺乏公共空間。
2)中觀層面果戈里大街風貌特色現狀分析。中觀層面風貌特色分析主要分為建筑、道路及開放空間三個方面。果戈里大街的歷史建筑有3棟,分別為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原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及原格羅斯基藥店。教堂建于1935年,為典型的俄羅斯式建筑(見圖1)。原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建于1920年,折衷主義風格(見圖2)。原格羅斯基藥店建于1921年,折衷主義風格(見圖3)。歷史建筑往往是風貌特色街區里最重要的特色元素,它能吸引眾人的目光。果戈里大街寬約30 m,街道兩側的建筑為2層~9層不等,建筑平均高度為20 m左右,其D/H約在1∶1~1∶2,空間界定感較強,街道空間比較緊湊。其整體街道環境較為嘈雜,車流量大,人流混雜,街道衛生差,噪聲較大等導致果戈里大街街道整體環境缺乏風貌特色。果戈里大街擁有三處開放空間分別為教堂廣場、俄羅斯河園及秋林商業中心。秋林商業中心隨著周邊高樓林立,變成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其特色逐漸消失。俄羅斯河園沒能發揮濱水空間的特色及優勢,兒童公園于2003年進行立面改造,其入口前的馬家溝河河面被封變成一個停車場,導致這一空間節點的特色漸漸失去。教堂廣場是現今果戈里大街上最具特色的開放空間。

圖1 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圖2 原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

圖3 原格羅斯基藥店
3)微觀層面果戈里大街風貌特色現狀分析。街道的景觀小品是影響街區特色風貌的因素之一。果戈里大街上雕塑極少,缺乏特色,街道廣告牌雜亂無章缺乏統一的規劃。其路燈、壁燈、指示牌及座椅都頗具特色,花池、花架變化豐富、特色突出(見圖4)。其特色構筑物包含小亭子、報刊亭及鐘亭等,其亭子、報刊亭、回廊及鐘亭造型獨特,色彩突出,特色鮮明,但其公交車站臺比較普通,缺乏鮮明特色。
4)果戈里大街風貌特色顯示度及成效調查。根據前面的實地調查及對游人與居民訪談,并結合專家的意見,提取果戈里大街的21項元素,對專家、游人及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評價其風貌特色顯示度。本次調查共計200份問卷,其中專家收回有效問卷28份,游客收回有效問卷62份,周邊居民收回有效問卷91份。針對各類不同人群對果戈里大街風貌特色顯示度認知進行打分,總分為100分,各類人群根據各特色元素的風貌特色顯示度的強弱進行賦分。根據大量的文獻研究并結合果戈里大街的實際建設情況,對專家、游人及居民問卷進行權重,最終得出專家權重占0.5,游人占0.2,而周邊居民占0.3。根據公式計算果戈里大街風貌特色綜合顯示度。

圖4 特色景觀小品
從宏觀層面來說,果戈里風貌特色存在以下問題:首先,街區整體風格沒能突出其風貌特色,建筑缺乏特色,街道環境嘈雜,各元素缺乏宏觀的協調和控制,缺乏整體的形象定位;其次,街區格局是反映特色街區的空間形象,果戈里大街的街區格局單一,缺乏變化,特色不突出;最后,從街區肌理上看,其建筑密度過高,缺乏開敞空間,街區肌理缺乏變化,并且在街區更新改造的過程中街道原有的肌理被破壞,導致整個街區風貌特色不突出。
中觀層面的問題是歷史建筑缺乏應有的保護,特色建筑逐漸消失,商業文化缺失導致街區缺乏歷史沉淀。再者街區改造更新的過程中將交通需求作為其主導因素,汽車變成街道的主導,使原本富有風貌特色的景觀環境不復存在。又因改造過程中對交通需求的過度關注,使原本具有特色風貌的地點被破壞,如為了滿足兒童公園的停車需求,在街區改造過程中將其南側的馬家溝河封蓋改造成為一個停車場,破壞了原有的特色空間。且由于商業需求建筑密度高,缺乏應有的開敞空間,行人缺乏應有的休憩空間與駐足停留空間,街道給人感覺過于緊湊單一。
從微觀層面來說,首先,果戈里大街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大街兩側的商業門店裝修改造均各行其是,缺乏整體的把握與控制,不同程度地破壞了街區景觀風貌的整體性和延續性。其次,個別景觀小品風貌特色不夠突出,部分路段缺少行道樹,街道缺乏具有特色的景觀雕塑。最后,眾多的景觀元素因缺乏協調控制,街道家具、綠化、標識、照明及各項公共設施的設計與規劃缺乏關聯度,缺乏形象鮮明、深入人心的整體景觀意象。
教堂廣場特色風貌顯示成效較高,充分彰顯了教堂的特色建筑風貌,亭臺、鐘樓、柱廊及路燈等風貌特色元素種類與數量都比其他區域多,建筑裝飾較好,廣場上還會舉行一些活動,從而形成教堂廣場的特色風貌顯示成效較高。
俄羅斯河園及比樂街至潔凈街區域,擁有兩棟歷史建筑,但建筑的風貌識別度不及教堂,該區域還有較有特色風貌的兒童公園與俄羅斯河園,街道兩側的古榆樹保存較好,但其他風貌特色元素種類不夠豐富,整體上該區域特色風貌顯示成效為中等。
其他區域缺乏歷史建筑,歷史文化氛圍被新建或改造建筑所破壞,建筑裝飾上也沒有突出街道的特色風貌,風貌特色元素種類較少數量不多,街道的氛圍被大量的車流所破壞,區域的特色風貌被現代的交通設施和商業化元素所破壞,導致了區域特色風貌顯示成效較低。
城市風貌特色化對市民的精神生活以及文化素養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果戈里大街風貌特色及其顯示度的調查分析,對果戈里大街的更新改造有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延續特色街區的歷史肌理,構建其特色格局,控制引導街區的特色風格,突出其整體風貌特色;二是嚴格保護街區歷史建筑,整治街區街道環境,疏導街區公共空間,營造街區特色氛圍;三是協調控制各個景觀元素,延續街區特色風貌;四是在現有顯示度高的地段,在保持現有特色元素種類和數量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細節處理,低的路段,優先恢復改動較大的建筑立面,并豐富特色元素種類。
[1]邵 龍,姜乃煊.重塑歷史性街區空間環境特色[J].低溫建筑技術,2006(1):33-34.
[2]竺雅莉,王曉鳴,楊建軍,等.歷史街區原真性保護與歷史建筑資源整合利用——以武漢市黎黃陂路歷史街區為例[J].華中建筑,2006(10):56-57.
[3]邵 龍,趙曉龍,姜乃煊.街道日記——重塑哈爾濱市果戈里大街歷史特色[J].華中建筑,2006(14):103-105.
[4]戴林琳,蓋世杰.傳統街區中當代商業元素與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重構——以北京東直門內大街(簋街)環境規劃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09(3):33-36.
[5]曲 偉,林建群.哈爾濱果戈里大街的新面貌[A].2009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