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瑤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天津 300073)
從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王國維的“霜露千秋木葉丹,遠山如在有無間”,中國人的思想里從古至今始終縈繞著一種渴望返璞歸真的情愫。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極度發達的今天,遠離喧囂城市,尋找一處放松身心的場所,已逐漸成為國人生活中必須的一環。在這種物質和精神文明雙重發展的背景下,國內的旅游業迅速升溫,一大批旅游度假酒店順勢勃興。
酒店,又名旅館、賓館等,在古時功能為單一的為外出的人提供住宿餐飲的場所。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酒店功能日趨復雜,增加了旅游、通訊、商務、康樂、購物等多種服務,酒店的類型也愈加多樣化,相繼出現了商務性酒店、經濟性酒店、會議性酒店、度假酒店等多種類型,每種酒店根據受眾人群的差異而各有側重。其中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蓬勃興起,度假酒店建設呈現越來越熱的趨勢。
所謂度假酒店是以接待休閑度假游客為主,并為其提供住宿、餐飲、娛樂與游樂等多種服務功能的酒店,大多建于濱海、山野、湖泊等自然風景區附近。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不同的地域特征帶給游人的感受也千差萬別,而身處其中的度假酒店則承載著將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環境與物化建筑相融合,并通過一定場景的營造提供以游人某種全新生活經歷以及心靈感受的功能。
然而酒店建設熱潮伴隨的往往是千人一面的建筑形式以及對環境的嚴重忽視。這種在浮躁態度下產生的建筑是對自然的破壞,反之與自然的脫節也造成了建筑自身吸引力的下降,必然不能滿足度假者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地域性設計是引導度假酒店建筑從量變到質變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背景下,所謂“地域性”是對傳統的回歸、文化的傳承。具體到建筑領域,地域性建筑的含義比較廣泛,內容也涉及到居住、文化、商業、酒店等各個不同建筑類型。單就度假酒店的地域性而言,筆者認為廣義上是指度假酒店與其所在的自然人文環境相協調。即綜合利用建筑所處環境、氣候、歷史、人文等對建筑的影響,積極采用本土工藝、材料,通過現代建筑設計原則和手法,營造一個能夠帶給度假者不同身心體驗的天人合一的氛圍。
概括起來,影響度假酒店建筑地域性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及技術與材料因素。本文從這些影響因素出發,以福建西航鴛鴦湖旅游度假酒店設計為例,通過總體布局、空間形式及建筑造型等多方面對度假酒店地域性特點進行初步探索。
福建西航鴛鴦湖度假酒店項目選址于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臨近白水洋風景區,以風光秀麗的鴛鴦湖為依托。由于用地周圍交通系統發達,距離寧德市區車程1 h,距離福州市車程2個多小時。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該度假酒店的受眾面主要以自駕為主的城市休閑人群。故建筑設計的宗旨在于打造一個能使游人在短暫的旅途中較易獲得充分的身心放松的場所,即具有“歸屬感”的場所。這里所謂的“歸屬感”是指人們通過與以往生活經歷的比較,對于某一陌生場所的安全性、舒適性、識別性的判定。因此將建筑作為載體,環境作為主要觀賞對象,將所有的設計元素融合到所處地點的自然環境中,正是本次度假酒店地域性設計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度假酒店的總體布局受地形影響較大,怎樣掇山理水,最大化利用現有地形和景觀,避免對自然環境過多的干預破壞就是地域性設計的關鍵。鴛鴦湖度假酒店地處群山環抱的鴛鴦湖景區,是以鴛鴦湖為賣點的山地形濱水度假酒店,故建筑與地形,建筑與水的關系是項目地域性的最主要體現。為實現三者的統一,設計對于不同位置不同性質的空間采取了不同處理手法。
首先項目用地南北向長東西向窄,環抱著東部的鴛鴦湖。為了充分利用湖面景致,保證每一棟建筑均有良好的觀湖景觀,建筑總體布局順著湖岸線呈曲折舒展的姿態(見圖1)。

圖1 鳥瞰圖
其次由于福建寧德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少嚴寒夏少酷暑。加之項目用地遠離城市,依山傍水,四季氣候宜人,故避免大面積對室內氣候的人工控制,通過自然方式調節建筑內部氣候是設計地域性的表達之一,而這種舒展且互不遮擋的布局關系可以充分利用山風的降溫作用。同時為了配合項目用地,大部分建筑布置成東西向單廊式,臨路側為走廊,所有客房均面湖,既提供了良好的景觀又避免了西曬對室內氣溫的不利影響。
另外場地內部高差較大,局部高差達15 m左右。建筑局部利用地形高差設置錯落有致的觀景平臺,既節省了土方量,又是對原始地形的忠實體現。同時觀景平臺又是最具濱水特色的過渡空間,不僅能提供更為開闊的視野,也大大增加了建筑空間的親水性,這種豐富的空間層次將建筑、人與自然有機融合起來。
項目所處溫暖的地域環境為建筑內部空間的開敞提供了可能。本方案把連廊設計成開敞式,這種室內外環境相互交融的交通空間,使游人即使在行走中也能充分感受到湖光山色。開敞的客房陽臺提高了客房的通風散熱效果,并形成較為私密且與自然親密接觸的觀景空間(見圖2)。

圖2 沿湖效果圖(一)
建筑外部景觀環境是建筑與自然間的過渡空間,起到弱化人工干預對生態影響,使建筑與山水渾然一體的作用。由于用地緊張、湖面尺度小、建筑與水體近易產生壓迫感,故景觀設計的原則為就山親水、少人為破壞。本方案景觀地域性設計有幾種手法:
首先是綠化立體化。在高低起伏的有限用地上形不成大面積的草坪綠地,所以方案充分利用高差形成的擋土墻、室外臺階,植以綠籬、灌木,形成具有空間感的綠化效果,使整個室外環境無論近景遠景都充滿綠意。
其次通過主要景觀軸線生動串聯起建筑與自然。一般來說大堂是酒店建筑的標志和靈魂,也是設計的重點。本方案以大堂空間為起點,設計了一條大堂—景觀平臺—湖心亭—無邊泳池—鴛鴦湖—遠山的主景觀軸線,將建筑、外部人工環境和湖水山脈完美統一起來。同時游人可以通過通透的大堂、開敞的平臺輕易欣賞到湖光山色,也表達了以湖為景觀主角進行設計的理念(見圖3);另外設計中各具趣味的景觀要素,如無邊泳池、親水平臺、游船碼頭、湖面棧道,都緊扣休閑度假這一主題,并充分體現濱水性。

圖3 景觀分析圖
地域文化廣義的講是一定地域的人們在歷史進程中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成果,而地域性建筑則是地域文化的空間形態。項目地處具有悠久歷史人文文明的閩東地區,其以翠郊古民居為代表的傳統民居為本方案創作提供了營養和素材。但是地域性建筑絕不是對代表地域傳統文化的建筑形式的簡單延續與重復,而是用現代設計手法使看似“古老”的建筑煥發生機。方案核心建筑——主樓,采用傳統的院落式布局,呈南北對稱型。中間酒店大堂建筑氣勢恢宏尺度開闊,內部利用地形高差增加空間錯落變化;通過連廊與大堂相連的南北合院式建筑,中間露天內庭環境優美私密,既是對傳統民居院落功能的傳承又有著分隔不同功能區域及調節氣候的現代意義。華麗輕盈的屋檐、通透開敞的檐廊、光影斑駁的格柵、古樸淡雅的色彩(見圖4),各種流傳千年的建筑元素通過現代手法被重新組合,打造出一個既與時代同步,又經得起時間打磨的隱匿于青山碧水間的世外桃源。

圖4 沿湖效果圖(二)
就像柯布西耶在《東方游記》中寫過的那樣:“我感到了回憶的快樂。我覺得這些見聞就像我身體的一個部分,我要把他們帶走,永不分離”。比起古時單純提供食宿的驛站,度假酒店在當代被賦予了“為度假者創造一種全新生活經歷”的意義,這種經歷往往在建筑與其所處自然環境高度統一時更加豐富動人。然則“取其形則易浮,取其意則易澀”,對原生態、歷史、文化的過度傳承反而是對現代建筑的掣肘。所以,正如美國夏威夷大學旅游學院榮譽院長朱卓任在2004年首屆中國旅游度假酒店國際高峰論壇中的發言“度假酒店應具有超凡的、非同尋常的結構性特征,應把地域性和現代感進行有機結合”,即站在客觀的角度求解現代化設計與地域性設計間的對應關系,才能尋得一條真正意義上地域性度假酒店設計的創新發展之路。
[1]國家旅游局.國家旅游統計年鑒(2003)[Z].
[2][英]費雷德·勞森.酒店與度假村——規劃、設計和重建[M].王小蘭,譯.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3.
[3]吳曉梅.度假酒店邁向高水準——中國首屆旅游度假酒店國際高峰論壇綜述[R].2004.
[4]甘 露.度假酒店地域性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
[5]梁 薇.旅游酒店設計的地域及文化象征探討[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