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明
(株洲市規劃設計院,湖南株洲 412000)
慶云酒店原名金德酒店,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毗鄰火車站廣場,1987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為了迎合火車站商業中心區域完善升級,該項目總體方案為新建裙樓+酒店塔樓翻修,整體布局如下:拆除鐘鼓嶺路門面,新建商業裙樓和地下車庫;新建裙樓與塔樓之間預留消防及人行通道;塔樓進行整改翻修。如圖1所示為建筑建設示意圖。
本工程新建裙樓總建筑面積7 070 m2,建筑高度18.75 m,-3層和-2層為地下車庫及設備用房,-1層~4層均為商業。酒店塔樓改造建筑面積21 300 m2,建筑高度74.6 m,地下1層為設備用房,1層~3層為商業,4層為辦公用房,5層~17層為標準客房,18層~20層為設備用房。改造后酒店擬定為三星級酒店,如圖2所示為改造后外景圖。

圖1 建筑建設示意圖

圖2 改造后酒店外景圖
本工程總空調面積16 423.6 m2,總冷負荷2 483.1 kW,總熱負荷1 716.6 kW。各分區空調負荷見表1。

表1 空調冷熱負荷計算
酒店類建筑空調節能改造研究是一項復雜的工作[1],在改造設計過程中,對現場空調系統調研如下:溴化鋰制冷主機已使用16年,管網老舊,閥門銹蝕嚴重,燃氣蒸汽鍋爐房已不能使用,需重新設計選擇空調冷熱源。根據本項目所處的地域條件、建筑的負荷變化特點、項目位置周邊實際狀況,提出了三種空調冷熱源方案,如表2所示。
表2中,方案一由于改造塔樓-1層空間狹窄,拆建施工難度大,新建裙樓地下室層高較低,車位緊張等因素,實施較為困難;方案二特點是設備安裝方便、占用屋面空間小,然而初投資和年運行費用比較高,隨著燃氣單價的上漲,其年運行費用將增大;方案三由于需增加配電設施費,還需配置鍋爐供給生活熱水,其初投資和年運行費用均不占優勢。綜上考慮,最終選擇3臺螺桿式風冷熱泵機組(制冷量 625 kW/臺,制熱量 656 kW/臺)+1臺全熱回收螺桿式風冷熱泵機組(制冷量625 kW/臺,制熱量656 kW/臺,全熱回收量750 kW/臺)作為空調冷熱源。熱回收機組可以在夏季運行時全部回收空調產生的冷凝熱,節約能量。

表2 空調冷熱源方案比選
空調水系統為一次泵雙管制系統,負荷側變流量,冷源側定流量,分、集水器之間的旁通管上設壓差旁通閥。根據建筑使用功能和防火分區劃分情況,本工程空調水系統分為5個環路,分別為:塔樓1層~3層商業,塔樓4層~17層A區、B區、C區,新建裙房-1層~4層商業??照{水系統水平管均采用同程,立管均采用異程設置;空調系統采用高位膨脹水箱定壓,循環水泵采用變頻裝置。
新建裙樓部分:-1層商業、2層~4層商業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方式,新風系統分層采用全熱新風換氣機。1層商業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新風系統采用吊頂式新風機組。塔樓改造部分:1層~3層大空間營業廳采用吊頂式空調器下送風,小空間商業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新風系統分區域設置吊頂式新風機組。4層輔助用房、5層~17層標準客房層均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新風系統豎向設置,由分別設置于塔樓屋面層的臥式新風機組集中提供。
本工程新建裙樓和塔樓改造部分根據防火分區的劃分和現行消防規范要求進行設計。
新建裙樓部分:裙樓防煙樓梯間(前室不送風)和消防前室分別單獨設置加壓送風系統;-3層和-2層地下車庫均設置機械排風兼排煙系統和機械補風系統;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1層商業設置機械排煙系統,排煙量按最大防煙分區每平方米面積不小于120 m3/h計算,并設置機械補風系統;滿足自然排煙條件的地上面積超過100 m2的房間均采用自然排煙。
塔樓改造部分:防煙樓梯間(前室不送風)、合用前室均設置加壓送風系統,加壓風機均設置于風機房內;不滿足自然排煙條件的-1層生活、消防水泵房,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1層~4層酒店營業廳、4層~17層內走道設置機械排煙系統。擔負一個排煙分區排煙系統的排煙量按60 m3/h計算,擔負多個排煙分區排煙系統的排煙量按最大防煙分區的每平方米面積不小于120 m3/h計算,有外窗的房間采用自然補風,無外窗房間采用機械補風。配電房等重要的電氣用房均設置機械排風兼事故排風系統和補風系統。
風冷熱泵機組的單元控制由設商配套提供,系統應能檢測并記錄各測點的測量數據。根據系統空調負荷,空調主機能按節能模式自動選擇一臺或多臺投入運行,并聯動空調變頻水泵。對空調供、回水溫度及壓差設計控制裝置。新風機組則根據送風溫度調節裝在回水管上的電動二通閥,風機盤管裝有溫控開關和電動二通閥。
對于改造工程,土建和機電專業改造內容較多,不僅需要設計過程中各個專業的密切配合,還需要在機電安裝、裝修環節做好洞口預留、管件預埋和管線綜合等工作。
[1]任瑞斌,詹桂娟.天津萬通中心暖通空調設計[J].山西建筑,2013,39(6):103-105.
[2]董 宇,門汝巖.酒店類建筑中空調節能改造的探討[J].科技傳播,2012(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