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嫻

3月1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聯合主辦的區域結構調整和跨國資源配置座談會在江蘇張家港舉行。華芳集團、江蘇東渡紡織集團、江蘇華瑞集團、江蘇AB 集團、江蘇紅豆集團、無錫一棉、黑牡丹集團、江蘇大生集團、江蘇聯發紡織、江蘇悅達紡織等15 家江蘇重點紡織服裝企業負責人參加了座談會。
華芳集團作為國內棉紡行業的排頭兵,一直在關注區域結構調整,進行了轉移的嘗試,先后在新疆、河南、山東建廠,同時也在跨國轉移方面進行了嘗試,他們認為跨國資源配置對于規避國內高成本、配額限制和利率風險具有很大的意義。江蘇東渡紡織集團早年就通過市場和產品結構進行區域結構調整,2004年在越南和柬埔寨建立加工中心,后來又在新加坡建立了貿易中心,在合理進行國際資源配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董事長徐衛民提出,企業走出去要先進行自我結構調整和市場調整,進行技術提升、管理提升,用品質引導市場。他認為結構調整要堅持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選擇比較好的市場、比較好的人才,不是簡單的設備轉出去。
江蘇華瑞國際集團是江蘇省較早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的民營企業集團。由于集團的國際客戶主要分布于日本、歐洲和美國等國家地區,集團較早地融入了國際貿易的經營活動中,早在1998年,就在越南和柬埔寨實施服裝加工與出口的三國貿易。為了海外生產的穩定和安全,從1999年開始,集團收購了柬埔寨當地一家服裝廠,進行直接管理。與此同時,集團在越南投資興建了自己的服裝水洗廠,將國內先進的水洗技術和生產工藝以及設備輸入到當地,越南水洗廠的投資在開拓當地市場的同時又為集團開拓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獲得了國際客戶的認可。2004年,集團考慮到美國、歐盟等國從不同國家地區進口紡織品的平衡政策,為保障集團客戶的訂單安全性,同時利用當地國充足的勞動力優勢,投資興建了越南服裝廠。華瑞集團負責人還呼吁行業抱團走出去,完善配套產業鏈。需要協助解決的問題是貨物出港后保險的問題。
江蘇AB 集團從2006年轉移到柬埔寨,他們對轉移有著自己的感悟,指出轉移不是簡單的制造業轉移,而是人、財、物三方面的國際運作和戰略性配置。首先要有人才的儲備,讓先進的管理團隊和工廠一起走出去;其次轉移過程中,需要雄厚的資金配套;再次要將全球資源有效配置,要以綜合產業整合配套出去,單體走出去達不到預期效益。江蘇紅豆集團從2007年就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現在園區共有54 家企業入駐,31 家企業已經開工,工人約9000 多人。紅豆集團介紹了西港特區的發展情況及建設體會。西港特區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健全風險防范機制,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培養儲備人才資源,在中柬雙邊政府的支持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無錫一棉李光明認為從接收轉移到轉移走出去是產業發展的必然,他介紹無錫一棉很早就進行過走出去的嘗試,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來到埃塞俄比亞地區。他建議走出去首先要自己做強,要利用國外的技術、管理經驗和國外的資本走國際化的道路。李光明還提出棉紡企業轉移下一步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研究轉移地棉花資源、電力及勞動力等問題,二是研究自身優勢。江蘇聯發紡織在國內新疆建立了工廠,也在柬埔寨建立了工廠,同時在歐美、西非、印尼、巴基斯坦等地設立貿易公司和辦事處,拓展從面料到服裝的加工貿易。他們建議整合資金、人才、渠道資源,穩步發展。江蘇雙山集團通過不斷的考察和嘗試,準備在美國開設工廠,整體進行產業水平的提升。東臺馬佐里朱鵬董事長提出三點建議,首先要避免政治風險,跟著國家政策走,和國家一起走出去;其次保險業和銀行業要配套,金融業要先走出去,這樣制造業走出去才放心;最后要在當地整合資源。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謝明發言指出:企業實施區域結構調整和跨國資源配置,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要走出去,然后才是到哪里去,還有怎么去。江蘇的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從被動變成主動,尋求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資源,只有進行跨國資源配置,企業從產品輸出的同時進行資本輸出,實現企業國際化部署。到哪里去?一定要善于學習,要研究前十年外資轉移中國的模式和方法,研究富士康、三星利用中國資源實現品牌、市場全球化發展,美國制藥在中國設廠拓展中國市場等,圍繞走出去的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式,合理進行資源的配置。怎么走出去?首先是抱團出擊還有就是自做準備。抱團出擊是大家的經驗總結,自做準備是指企業人才、資本的準備,當地文化和法律的研究等。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延愷就本次交流會進行了總結,高度評價江蘇紡企率先走出去的做法,為同行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他指出目前要結束被動出去,要主動地進行研究,合理配置國際國內兩個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融進產業鏈高端,提升產業的價值鏈。
江蘇大生集團進行了跨國資源配置的嘗試,通過跨國并購參股的形式進行資源合理配置,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江蘇悅達集團則是通過集團的品牌化、差別化和信息化的戰略,讓國際資源進入國內的時候進行參股合作,逆行而上進行區域資源結合,如和中國臺灣南緯合作及在津巴布韋建軋花廠,完善全球供應鏈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