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摘 要:通過對珠海市斗門區實驗中學初三學生三年時間里跳繩成績的跟蹤和分析,結合多年對跳繩教學的實踐,從影響跳繩的各種因素出發進行綜合的闡述,總結經驗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為提高跳繩教學質量,為廣大體育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生;跳繩;教學;練習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06
跳繩是初中體育升中考試的主要選項之一,選擇跳繩項目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本學校,選擇跳繩的人數最多達到94.4%。學生在練習或考試過程中,總會出現種種的問題,比如技術掌握不好、壞繩次數多、突發問題的解決等等,每天都有很多學生咨詢如何提高一分鐘跳繩的成績。本文就提高學生跳繩成績的高效做法進行探討。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珠海市斗門區實驗中學初三年級776名學生。
1.2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數據統計法、跟蹤觀察法、教學實踐法。問卷調查學生共560人(男340人、女220人), 發放問卷560份,有效回收537份,回收率95.9%。
2.跟蹤調查結果
2.1學生三年內跳繩成績的基本情況
跳繩成績主要通過每一學期期末體育統考得出成績,再通過對數據整理統計得到我校初三年級學生三年時間里跳繩成績的基本情況。
從表1來看,初一跳繩平均分82分(152次/分),是三年當中最差的。主要由于初一的學生在身體素質相對比較弱,再加上對跳繩運動的了解不多,基礎比較差,除非在小學體育教學階段有開展跳繩這一項目,所以初一的學生跳繩的成績比較低。經過兩年全面、系統的跳繩教學和課外訓練,學生的跳繩成績逐年提高,其中初三達到一個高峰,平均分106分(212次/分),而成績最好的可以達到277次/分。
2.2學生對跳繩運動的動機
學生對跳繩運動的動機是學生積極參與跳繩運動的主要表現
從學生對跳繩的動機進行調查來看,男、女生排列在前兩位的是應付考試,興趣愛好,其中多為應付考試。這也表明學生對跳繩運動的目的是明確的,都是想提高跳繩考試成績。原因與跳繩作為體育升中考試的主要的選項之一和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引導有密切關系。所以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參與跳繩的興趣,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自覺參與的良好習慣。
3. 分析與建議
跳繩看起來簡單,但影響學生跳繩的各種因素是互相緊扣的。要想在跳繩上取得好成績,就必須關注影響跳繩的各種有利或無利的因素。如:學生對跳繩的興趣、跳繩的教學好壞、技術的選擇、練習的方法以及突發情況的處理等各個方面,只有在各個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真正提高跳繩的技術和成績。
3.1提高學生對跳繩的興趣
學生參與跳繩動機主要有應付考試或對其感興趣,豐富課余活動等等,無論哪一種動機都是直接推動學生去參與跳繩運動的內部動因,使之能認真練習。從表2看出,初中學生對跳繩的動機主要還是以應付考試為主,原因與跳繩是體育升中考試選項之一和體育教學的引導有關。所以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不但要提高學生的跳繩成績,重要還是善于引導學生參與跳繩的積極性,探索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提高學生對跳繩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3.2加大學校跳繩運動的推廣
長期以來,我校全面滲透“健康跳繩”的教學理念,加大跳繩運動的推廣,做到人手一繩,每課用繩。同時以跳繩為中心,將跳繩運動融入大課間,豐富大課間內容,并且每一年開展一次跳繩比賽,逐漸形成了“三練一賽”的跳繩教學活動模式,提高學生跳繩技術和成績的同時又增添了群體性體育鍛煉氛圍。三練主要有課堂教學練習、大課間的跳繩練習、課外活動的跳繩練習。其中課外活動的跳繩練習主要針對初三學生,每個星期進行兩次課外訓練,練習的內容主要是升中體育考試的內容。一賽主要是學校每一學年舉行跳繩比賽,把跳繩作為一項傳統的學校體育比賽活動。通過跳繩比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跳繩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進一步豐富了學校體育活動。
3.3集體備課、優化體育課堂
要想上好一節課,課前備課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知,備課工作是提高課堂效益并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我們體育科組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每一個教學內容都是通過集體備課來完成,吸取經驗,取長補短,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而在跳繩教學的備課中,我們都統一跳繩教學的技術動作標準,對跳繩教學組織方法、練習方法、著裝要求以及突發情況的處理,都是通過集體備課來解決,為優化跳繩課堂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準備。
3.4灌輸科學合理的跳繩技術
跳繩技術方法包括腳法、手法、身法和繩的長度。在跳繩教學過程中,我們統一技術運動標準進行教學,并且通過多年對學生跳繩成績的跟蹤,證明了這一跳繩技術標準的有效性,適合于學生掌握。
3.4.1腳法:正搖單腳交換跳繩
跳繩有很多種跳法,例如:正搖(反搖)雙腳跳,正搖(反搖)單腳交換跳,一跳兩搖(俗稱雙飛)等等。在幾種跳繩的方法中,我校的學生由初一開始就統一學習正搖單腳交換跳繩,到了初三基本上都使用這種方法,除了極少數動作不協調的學生才用正搖雙腳跳。單腳交換跳優勢在于頻率比別的方法都要快,并且在交換跳時一只腳有短暫的休息時間,這樣雙腳可以得到輪換休息,不易疲勞,省力。同時在跳繩過程中要注意用前腳掌起跳和落地,膝蓋稍彎曲緩沖,切記不要用全腳或腳跟落地,跳的高度要適中,不宜太高,只要繩能通過就可以了。
3.4.2手法即握繩方法:握拳法
握繩方法大致分為握拳法和半握拳法,半握拳法主要是四指與母分開,同時拇指與繩頭的方向是一致的,而握拳法卻是五指緊扣。兩種握法都要求拳心自然向前,而不能向上向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教學生握拳法,通過教學實踐,這方法更有利于手指、手腕靈活轉動和力量的發揮。在握繩柄時,應靠近繩柄,而不要遠離繩柄。當跳繩速度越來越快時,手離繩柄越遠,產生的離心力就越大,繩對手的拉力就越大,這樣手臂就越容易疲勞。因此,握繩時應靠近繩柄,越近越省力。endprint
3.4.3身法,主要是跳繩時身體姿勢
任何一種體育運動項目都需要正確、合理的身體動作姿勢。正確的動作姿勢既符合人體運動規律,又能提高技術的發揮,達到有效的運動效果。而跳繩運動采用哪種身體動作姿勢才能達到身體協調用力,速度快、自然省力呢?通過我們多年的實踐教學總結出有利于提高跳繩技術的身體姿勢的方法,主要有頭部:稍微低頭,眼看前下方。軀干:身體稍微前傾,重心保持水平。手部:大臂靠近身體兩側自然下垂,小臂稍外展,抬至髖骨位置左右。腳部:單腳交換跳,起跳時小腿往上提,防止小腿向后收。
3.4.4跳繩的長度,應盡可能短
在跳繩教學過程中,主要教學生跳短繩。我們從圓周運動理論就明白,繩越短,半徑就越短,轉速就越大,對手部的力量需要越低。所以,在不容易造成壞繩的情況下,繩子越短越好。一般來說繩的長度是雙腳踩繩兩端拉到腰部或稍向上,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繩繞過頭部的距離越少越好,許多跳220次/分以下的同學,距離都是7、8厘米,其中初三4班的薛某某同學跳繩成績達277次/分,距離就更少。繩子的長短都是因人而異,有的同學跳短繩很容易壞繩,那就需要把繩延長一點,學生一定要尋找適合自己長度的跳繩。
3.5具備科學合理的練習方法
掌握了正確的跳繩技術,再通過科學、合理的練習方法,跳繩技術和成績才得以不斷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貫徹以速度為中心、耐力為保障,做到自然放松用力。
3.5.1跳繩要以速度練習為中心
跳繩的速度練習以15秒、20秒和30秒為主要,并且要求15秒達到70次以上、20秒達到90次以上、30秒達到120次以上,有的甚至更高。其中初三8班的謝錦程同學20秒可以達到100次,平均每秒5次。從學生上課和測驗的情況來分析,成績在220次/分以上的學生都可以達到速度練習的要求。速度比較慢的學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身體不協調、搖繩方法不正確等導致身體比較僵硬,手不能很好地用力,腳不能快速協調地抬腿。針對這些缺點,可以通過糾正練習、找“繩感”練習來改正提高,不要講究速度,要講究個數,講究動作的正確性。這樣連續跳繩一百個不“壞繩”,兩百個“不壞”,三百個“不壞”,時間長了,逐漸把錯誤的動作改正過來,慢慢的找到繩子繞過腳的感覺,搖繩各部位發力的感覺,從而不斷提高手搖和腳跳的協調能力。
3.5.2跳繩要以耐力練習為保障
既然跳繩的速度提高了,那么耐力同樣也要提高,只有速度和耐力同時提高,一分鐘跳繩才能達到更好的成績。一分鐘跳繩時間不算長,但連續一分鐘跳并保持較快的頻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一分鐘跳繩時前30秒,每分鐘跳220次的人與每分鐘跳200次的人差距并不大,差距只是在后30秒鐘顯示出來。220次/分的人一分鐘基本上保持頻率,而200次/分的人后30秒頻率明顯減慢。因此可以通過練習1分10秒、1分20秒的練習,要求1分10秒達到230次/分、1分20秒達到260次/分,成績好的可以提高要求,成績差的也要降低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個體的差異,要分層次、分要求進行跳繩教學。
3.6處理好跳繩時的突發情況
在跳繩練習或考試過程中,出現突發情況主要是壞繩,而造成壞繩的主要有由于身體不協調、搖繩方法不正確、耐力不足等因素使繩碰到身體的某一部位造成壞繩。此外,還有在練習或考試過程中出現斷繩、繩從手中甩出、繩從手柄中脫落、鞋帶松開、跳繩纏繞到一起、計時器損壞等等。無論出現哪一種壞繩的情況,千萬不要著急緊張,一定要沉著冷靜,不慌不忙,快速而不慌亂地調整跳繩,重新開始。
參考文獻:
[1] 鄒國勤,孫霏.一分鐘跳繩如何取得好成績[J]. 法制與社會,2012.10.
[2] 梁巧英.1分鐘跳繩如何取得好成績[J].中國學校體育,2008.04.
[3] 楊碧興.淺談如何提高中考跳繩成績[J].體育師友,2010.3.
[4] 楊吟芳.計時跳繩的技巧[J].體育教學,2010.09.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