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侃
本周市場有兩個大的關注點:一個是滬港通正式開閘;另一個是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抓緊出臺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方案。市場對這兩個關注點,可以用“遇熱淡中有冷與遇冷靜中有熱”來概括。滬港通這一重大利好,首日就“見光死”,上證指數與香港恒生指數均高開低走收陰,隨后幾天資金額度均大幅剩余,有形容說像“雞肋”。要求抓緊出臺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方案,意味著目前的進度慢了,同時也預示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漸行漸近。這項改革無疑有利于企業融資,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市場卻把它看作大規模擴容,去年底曾因此引發股指大幅下挫。時隔近一年,此事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而且給人以緊迫感。但這次市場表現冷靜,周四上證指數低開高走,最終收小陽,其他指數也只是低開低走收小陰。周五各指數全線飄紅,上證指數大漲34點,券商股平均漲6.08%。
滬港通遇冷,是因為滬港通已經熱了好幾個月。在這段時間,滬港通的相關股票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幅,AH股的差價已經大幅縮小,有些A股價格還高于H股,再加上匯率差和持倉費用的限制,以及交易制度、炒作風格的不同等,因而市場在滬港通起初階段的冷淡也是正常的。應該看到,目前的滬港通僅僅是試點,雙方管理層會力促試點成功,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易制度的逐步對接和投資風格的相互影響,交易量會趨向放大,滬港通的效果會日漸顯露出來。
這次市場能夠冷靜應對股票發行注冊制消息,是市場進一步成熟的表現,也是管理層近一年來漸進式的改革股票發行制度的結果。去年底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啟動以來,管理層推出多項改革舉措,向最終實行注冊制過渡。今年年初,IPO重啟后的首批股票發行辦法雖然有了很大改變,但仍因為存在的問題引起市場的大幅震蕩。今年五月底,證監會貫徹落實“新國九條”,確定要穩定市場預期,按月大體均衡發行上市,而且對新股的發行市盈率進行窗口指導,對申購資格、申購辦法等都做了改進。所以從六月至今,新股IPO雖然因為要凍結大批申購資金每次都會引起市場的震蕩和調整,但新股IPO的效應仍然是正面的,既為實體經濟融資服務,又使成功打新的投資者收益豐厚,而且還為二級市場帶來了增量資金。顯然,市場對新股IPO的恐懼感在逐步消失。
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與現行制度相比,無疑會方便企業融資上市,擴大直接融資的比例。問題是,實行注冊制必然會使新股發行上市的數量和規模大幅增加,市場是否具有相應的承受能力。可以預期的是,管理層會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繼續培育和擴大資金來源,包括滬港通和境外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同時,新股會有序均衡發行上市。注冊制不是大撒手,放任不管,監管層會加強事中和事后的監管。如果這些預期可以實現,這波慢牛行情還是可以持續的。
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方案還沒有出來,現在只是市場對這一消息的初步反應,將來的反應要視方案而定。下周有11只新股申購,有機構預計會凍結約1.6萬億資金,市場的資金又趨緊,利率又開始上升,這是對市場最新的也是最現實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