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兒

“拍的時候并沒有想到要拿這些片子參賽。”攝影師張翔老師說,“學校的畢業展演通常在年初進行,等過了春節學生們就開始準備高考了。所以片子拍得早,到了6月底,聽說了學校要舉辦首屆‘少兒戲劇場風采攝影作品大賽,我挑了十幾張片子參賽。最終獲獎,我特別高興。”
說起來,張翔老師從事攝影已有20余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張翔大學期間學了制版專業,之后去出版社工作,又作為重點培養對象被送往日本學習制版、設計、編排、照相等與出書有關的技藝。回國后,張翔在出版社做編輯,如今在學苑出版社做印刷質量的技術總監。在張翔的工作內容中,當然少不了攝影,比如監督圖書中相片的翻拍等,同時他也非常熱愛攝影這門藝術,業余時間常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麗瞬間。
“來北戲的劇場拍照是近幾年的事情。剛來時劇場的攝影力量還沒那么強。”張老師回憶說,“由于我是國標舞協會的,所以一開始主要是給學校跳國標舞的孩子拍照。后來京劇、話劇、歌舞我都拍。拍得多了我的感觸也很深,一個是這些學藝術的孩子特別辛苦,像學京劇的孩子,有的學了好幾年還沒登過臺。有一次我拍一個唱戲的小孩,光穿扮相就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盔頭勒完了,小孩疼得直喊頭暈。這些孩子真不容易!
“另一個感觸是學校非常注重學生的培養。這些學生都是沒成名的小孩,有的才十一二歲,但學校的劇場一有演出,就會請我們過來幫忙。把這些孩子在舞臺上的美麗瞬間記錄下來。這些照片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特別是對家長來說,自己的孩子登臺了心情都很激動,很多臺下的家長都管我要照片。”
如今,隨著數碼相機漸漸普及,“北戲”的攝影師隊伍日益壯大。張翔是隊伍里的老人,很多攝影師聞此特意請他來給大家上課。對此張老師很謙虛,他只說:“我也是喜歡,經常來拍,有一些經驗。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能為‘北戲做一點貢獻感覺就很好。”
在談到舞臺拍攝的經驗時,張老師有很多感慨:“我們攝影界有很多拍風光的大腕兒,一拍舞臺照,就拍得亂七八糟。實際上他們是沒有把握好舞臺攝影與外景攝影的區別。其實也沒什么難的,其中一個要領就是得提高快門的速度,要抓拍好。而要想讓相機的快門速度快,相機的感光度就要提高。但對于拍攝外景的攝影師來說,他們不敢把感光度調得太高,是因為感光度高會增加噪點。其實近幾年相機的降噪技術已經非常完善了,舞臺攝影感光度參數設置在6400以下基本沒什么問題。舞臺攝影噪點高的部分一般都在照片的暗調區域,其實你可以巧妙地將那塊處理得更黑一點,把噪點蓋住就沒問題了。”
最后,筆者和張老師聊到一些帶有藝術性的舞臺攝影照,譬如一張演出的照片,演員的臉是清晰的,軀干卻是十分動感的虛影,給觀者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張老師說,拍這種照片就是玩兒,拍十張不見得能出一張。舞臺攝影還是要以拍攝任務為重,要把人家交給你的任務先完成了,把每幕演出的照片都拍好了,如果有空,可以再作這類玩兒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