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波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城建院,西安 710043)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經對人民日常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為緩解交通擁堵問題,目前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修建地鐵的熱潮。國內地鐵穿越其他江河已有成功經驗可供參考[1-4],但是地鐵穿越黃河還是首次,所以地鐵下穿黃河時的施工穩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針對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奧體中心—世紀大道區間下穿黃河段(長度約317.0 m),采用數值方法模擬盾構的施工過程,研究下穿黃河段盾構的埋深和管片厚度。
場地地貌單元屬黃河Ⅱ級階地、黃河高漫灘、黃河低漫灘和黃河河床,地形起伏較大,地面高程1 527.85~1 534.75 m。深安大橋附近黃河水面高程為1 525.3 m,河道寬約292 m,兩岸河漫灘高出河水面約5 m。
地表為雜填土,厚度0.6~4.5 m,性質不均勻,路基填土較密實,性能較好,砂坑回填土較松散,性能差。其下為黃土狀土,分布穩定,層底深度0.6~5.0 m,屬中壓縮性土,可塑狀態,具Ⅰ級非自重濕陷性。
第四系全新統卵石土層(2-10-3),分布穩定,層厚4.2~21.7 m,屬低壓縮性土,中密狀態,工程性質較好。
第四系上更新統卵石土層(3-11),泥鈣質弱膠結,分布穩定,屬低壓縮性土,密實狀態,工程性質良好。
場地地層總體分布穩定,沉積韻律清晰,無斷裂構造發育。0~25 m深度內的土層等效剪切波速Vse大于250 m/s,屬中硬場地土,場地類別為Ⅱ類。
擬建場地勘察期間,深安大橋附近黃河水位高程為1 525.3 m,其余段落地下水位高程為1 523.71~1 534.01 m。地下水位具有由北東向南西緩慢降低的趨勢。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卵石土層中,屬孔隙性潛水。研究區地下水和黃河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
為了合理模擬盾構的動態開挖過程,采用如下假設[5-7]。
(1)卵石土層為各向同性的彈塑性材料,本構關系采用D-P模型。
(2)將盾殼假設為剛體,盾殼具有很高的剛度和強度,實際施工中盾殼的變形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
(3)盾構每步的推進步長,模擬的幾個方案均為1.5 m。
(4)初始應力場為重力場和河水均布壓力引起的場的疊加。
(5)采用實體單元來模擬管片。
(6)模型中沒有考慮漿液的凝固過程,認為漿液瞬時凝固。
計算范圍:水平方向為48 m,隧道下邊界為24 m,即左右邊界和下邊界均為盾構隧道外徑的3~4倍,滿足圣維南原理。上邊界視設計埋深和管片厚度分別取15、15.05、25 m和25.05 m,埋深指的是河床到管片拱頂的距離。
開始開挖時隧道的中心點取為坐標原點,開挖面為XY平面,隧道的掘進方向為Z的反方向,X、Y、Z的方向符合右手螺旋法則。
在計算過程中,對左、右兩側面上所有結點施加X方向的位移約束,底面上所有結點施加Y方向的位移約束,前、后面上所有結點施加 Z方向的位移約束[8,9]。頂面為河床,水深取歷史最大水位9 m,所以在模型頂面施加了0.088 2 MPa的河水均布壓力。
整體計算模型如圖1所示,圖2為計算用到的材料,材料參數取值見表1。

圖1 整體計算模型

圖2 計算中用到的材料

表1 材料參數表
在掘削面施加頂進壓力來模擬盾構機作業在開挖面上的頂推力[10],埋深 15 m的模型的頂推力取0.35 MPa,埋深25 m的模型的頂推力取0.50 MPa,均稍大于地層壓力。
采用ANSYS軟件對各施工方案(表2)進行了三維仿真,主要分析了盾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層位移、頂面沉降、管片應力、圍巖應力和塑性區。

表2 施工方案
頂面沉降:取頂面上與隧道軸線中點相對應的點為代表點。
地層位移:取掘進方向Z=-19.5 m截面處有代表性的8個點,如圖3所示。
4.2.1 貫通后各方案地層的應力值比較
圖4顯示了隧道貫通后地層中的圍巖應力云圖。從圖4中看出,當隧道埋深相同時,圍巖平均主應力的最大最小值相差不大,如隧道埋深為15 m時,方案一平均主應力最大值為725.266 kPa,平均主應力最小值為22.184 kPa,方案二平均主應力最大值為719.346 kPa,平均主應力最小值為25.209 kPa。而當埋深不同時,圍巖應力主要受埋深的影響。比較方案一和方案二唯一不同的是管片厚度,由計算結果可知,當管片厚度逐步增大時,管片能夠抵抗更大的圍巖壓力而使圍巖中的應力分布更加均勻合理。

圖3 地層的代表點示意

圖4 貫通后圍巖應力云圖
圖5、圖6顯示了隧道中關鍵部位的第一主應力和最大剪應力值,由圖可知,地層中的應力主要受埋深影響,埋深25 m時地層中的應力值明顯大于埋深15 m時的應力值。比較各個方案,可以看出1、5號點處的第一主應力和剪應力明顯小于其他位置點,3、7號點處的第一主應力和剪應力最大。這種現象說明,埋深相同時,隧道頂、底受到剪切應力較小,側腰受到的主應力和剪切應力較大,因此,設計和施工中應該特別注意。另外還可以看出管片厚度對地層中應力值的影響不明顯。

圖5 貫通后各方案中間地層8個點的第一主應力

圖6 貫通后各方案中間地層8個點的最大剪應力
4.2.2 貫通后各方案的管片上的應力值比較
圖7顯示了隧道貫通后管片中的應力云圖。埋深15 m時,管片上的最大拉應力出現在4、6點,其值不超過6.0 MPa,最大壓應力出現在3、7點,其值不超過8.0 MPa;埋深25 m時,最大拉應力出現在2、8點,300 mm的管片上最大拉應力5.98 MPa,350 mm的管片上最大拉應力5.7 MPa;最大壓應力出現在3、7號點。300 mm的管片上最大壓應力6.63 MPa,350 mm的管片上最大壓應力4.95 MPa。由此可見,在相同埋深時,管片厚度越大,管片上的最大應力值越小,管片安全性越好。

圖7 貫通后管片應力云圖

圖8 貫通后各方案中間管片上8個點的最大剪應力
從圖8可知,管片中的最大剪應力出現在3、7點,最小值出現在4、6點,由此可知,管片最大剪切應力位于側腰部位,從側腰往拱頂方向剪切應力值逐漸降低,拱頂處的剪切應力值大約4.0 MPa,從側腰往拱底方向剪切應力值也逐漸降低,但最終拱底略小于拱頂值。4種方案中,相同位置點的剪切應力值變化不大,但埋深增加時圍巖應力增大,所以埋深較大時管片的安全性相對較低。
4.2.3 地表沉隆量及隧道變形
從圖9可知,地表沉降量主要受埋深影響,埋深15 m時,最大沉降量不超過3 mm;埋深25 m時,地表表現為持續沉降,最大沉降量不超過5 mm。在埋深相同時,管片厚度大小對地面沉降量有一定影響,當管片厚度增大時地面沉降有所降低,當然影響程度有限,不是影響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圖9 各方案地表沉降量曲線比較
為研究施工過程中隧道管片的變形情況,以位于隧道頂面和側腰處的監測點1和監測點7的位移情況來研究各開挖方案引起管片變形,結果如圖10、圖11所示。埋深15 m時,頂點的豎向位移不超過1.5 cm,左側點的水平位移不超過6 mm;埋深25 m時,頂點的豎向位移不超過2.5 cm,左側點的水平位移不超過10 mm。埋深相同時,采用300 mm管片時的地層位移量大于采用350 mm管片時的地層位移量。

圖10 各方案開挖過程中1號點的豎向位移比較

圖11 各方案開挖過程中7號點的水平位移比較
從圖10、圖11可知,當隧道埋深增大時,管片各點的位移迅速增大,說明隧道管片變形量主要受埋深影響。拱頂1號點的豎向位移受埋深的影響較側腰7號點的水平位移受埋深的影響更明顯,說明在施工過程中尤其需要控制拱頂位移。另外,埋深相同時,管片厚度越大,位移越小,但這種影響程度較小,總體來說,增大管片厚度有利于保證隧道安全。
(1)圍巖中的應力均表現為壓應力,且壓應力隨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埋深相同時,隧道頂、底受到剪切應力較小,側腰受到的主應力和剪切應力較大,因此,設計和施工中應該特別注意。
(2)各種方案情況下,管片相同位置點的剪切應力值變化不大。但埋深增加時圍巖應力增大,所以埋深較大時管片的安全性相對較低。在相同埋深時,管片厚度越大,管片上的最大應力值越小,管片安全性越好。
(3)當隧道埋深增大時,管片各點的位移迅速增大,說明隧道管片變形量主要受埋深影響。埋深相同時,管片厚度越大,位移越小,但這種影響程度較小,不是影響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總體來說,增大管片厚度有利于保證隧道安全。
(4)通過4種模擬方案的對比分析,考慮到黃河水流速大、漩渦多、河床下切深度變化大等情況,蘭州地鐵下穿黃河區間盾構隧道管片厚度選為350 mm,埋深為25 m。
[1]李鵬,向勇,張家元.大斷面過江隧道盾構管片內力計算對比分析[J].公路工程,2010,35(4):71-74.
[2]王信剛,王睿,宋固全.跨江海隧道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設計理論與技術[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0,34(4):378-384.
[3]晏啟祥,程曦,何川,趙世科.水壓條件下盾構隧道雙層襯砌力學特性分析[J].鐵道工程學報,2010(9):55-59.
[4]游龍飛.越江盾構隧道的防滲止水設計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10(7):106-110.
[5]王國才,馬達君,楊陽,章潔.軟土地層中地鐵盾構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2011,33(S1):266-270.
[6]李曙光,馮小玲,方理剛.盾構法地鐵隧道施工數值模擬[J].鐵道標準設計,2009(3):86-87.
[7]焦齊柱.盾構隧道管片計算模型參數的敏感性分析[J].鐵道標準設計,2010(6):93-95.
[8]李興龍,彭立敏,吳濤,翟旭東.盾構隧道聯絡通道施工力學行為數值模擬分析[J].鐵道標準設計,2009(4):102-105.
[9]石山.上下重疊盾構隧道管片內力數值計算分析[J].鐵道標準設計,2009(10):19-21.
[10]楊建剛,郭昊.上海長江隧道超大直徑盾構正面壓力的設定方法[J].上海建設科技,2010(1):30-32.
[11]裴利華.盾構隧道管片結構設計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9(12):86-91.
[12]王春河.地鐵盾構隧道結構設計的幾項優化[J].鐵道標準設計,2009(12):123-125.
[13]陳丹.北京地鐵盾構隧道管片設計方法比較[J].鐵道標準設計,2009(10):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