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元 (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
在中國規劃建筑史上,居住的封閉性歷來有之。自從西周時期閭里制度建立以來,單元封閉的里坊式的規劃格局就逐漸成為中國城鎮規劃的主導思想。把全城分割為若干封閉的“里”作為居住區,商業與手工業限制在一些定時開閉的“市”中。統治者們的宮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墻保護起來。“里”和“市”都以高墻為界面,設置里門與市門,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實行宵禁。?封閉式的居住形態延續而衍生出各種形態,如四合院、圍屋、內外環套的皇城等。總而言之,基于保證安全和便于管理是規劃設計的指導原則,中國千百個城市里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樣的封閉性場所。加上東方人區別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中國古代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間就被限定在一個個封閉單元(里)的線性空間(街)內,雖秩序規整,但緊密局促。“西方城市里舒放的空間節點——廣場,則向來不是東方人的習慣”(語出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
近百年來,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影響,中國城市建設在城市住區的開放性布局上也做出了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嘗試,但實際效果不佳。建國以后,在計劃經濟體系下,城市住區的建設是以單位職工宿舍大院的模式發展起來的,每個區域各自為政,根據各自需要在所轄范圍內建立空間上的獨立王國,在界面上與城市肌理完全脫節。住宅市場化以后,也是在分裂布局的固態基礎上去修正和維新。即使是凈地出讓的房產開發項目,由于沒有統一的規劃思路指導,住區的封閉性仍然存在,甚至為強調住區品質的優越性而更加強化界面的異質性。法國建筑師鮑贊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認為,“古典城市線性單一的第一年齡階段(The City Age I)和現代工業化自由割裂的第二年齡階段(The City Age II)都不是住區的理想形態,我們需要的是第三年齡階段(The City Age III),即開放而積極的滲透于城市肌理的開放住區(Open Block)”。
如何營造開放的住區、構建與城市肌理相融合的界面模式,是當今城市規劃師和建筑師面臨的棘手問題。中國現代城市住區的封閉形態是基于保證內部空間安全安靜、利于管理的原因而逐步形成的。封閉式小區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居住的品質,范圍的界定也明確了物質空間使用和享受的責權利。但是這種集體性的自私規劃行為,對更大范圍內的公共資源形成了侵害。門內門外,區域差異明顯。隨著城市住區建設的飛速發展,住區與城市之間相互割裂的關系日益強化。
現在以合肥市政務區西北地塊為例作為分析。
作為城市新建區,合肥市政務區西北地塊的地理位置優越,公共設施配套較為齊全。如圖1所示,公共綠地、小學、大型商業體、辦公、劇院等均在其中布點設置。小區A 和B 為回遷小區,人員雜亂密集;小區C、D、E、H為普通商品住宅小區;小區F屬于一類住宅的低密度高檔小區;小區G為城市公務員配套住宅。住區檔次鮮明,居民類型多樣,具備研究對象上的代表性。

圖1 合肥市政務區西北地塊規劃分析圖
在界面資源整合方面,每個小區的規劃設計并沒有很好地體現與城市其他設施的對話關系。如該地塊里擁有城市里難得的專門公共綠地,而圍繞綠地周圍的小區A、C、D、E在規劃時并沒有考慮到對公共綠地的開放性設計,浪費了很好的綠化資源;與之相反,小區F將城市水系納入自身的小區內,在提升自身環境品質的同時,卻忽視了與公眾的對話。
在界面空間形態方面,主要有沿街商業(62%)、綠化分隔帶(6%)、通透式圍欄(23%)、封閉式圍墻(9%)等有4種形態。單一的線性分隔,缺乏異質性。雖然各個小區內部的街區形態飽滿,但與城市界面的節點處理生硬而單調。連續的沿街商業布置僅滿足了開發商自身的利益需求,居民除了購買消費需求以外,很難將自身的休閑空間融入其中,這種需求反而由周邊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內外街商業空間來填補,實在是浪費了住區整體的優質環境和層次分明的道路網格布局。
在界面肌理對話方面,各個小區根據自身情況,設計了不同的動靜態停車系統,或地下或地上。有些小區內部采用了人車分流的交通模式,如小區D。與城市交通的聯系上,小區E和小區G 分別在城市快速路上開設了人車主要出入口,雖然滿足了一部分人的便捷需要,但是交通過渡空間的釋放得不到有效的緩沖,加上城市快速路口立體交通的復雜程度,這種設計既損害了小區自身界面的親和性,也對城市道路的正常快速通行造成了影響。
如何既開放又維護私密性,既包容又便于管理,筆者認為,可以采取柔化邊界形式、滲透界面空間和控制界面尺度三個方面措施來逐步解決上述問題。
①柔化邊界形式。以前面所說的小區E和小區G 分別在城市快速路上開設了人車主要出入口的問題為例。要柔化小區和城市邊界的硬接和碰撞,應當將開向城市快速路的出入口限定為次要出入口,并限制機動車輛在此入口的進出。在小區面向城市快速路的出入口設置緩沖空間,避免因車輛慢速或滯留導致交通意外的發生。并且盡量將小區的進出門閘向小區內部嵌入,為車輛刷卡進出的短暫滯留預留足夠的空間,以免干擾正常道路通行。同樣的問題,也應用于小學周邊,可以借用城市公共綠地的空間,釋放出部分綠化性停車場地,以此柔化小學與城市公共綠地之間的界面,為小學門前接送孩子的車輛提供空間。
②滲透界面空間。“借景“是我國古代園林營造的常用手法,同樣的手法也可以運用到界面空間滲透的景觀表達上。合肥市政務區西北地塊擁有優質的景觀資源,天鵝湖、匡河景觀帶和大量的綠化場地,使得小區的綠化品質具備良好的基礎。筆者認為應避免實體圍墻,擴大通透式圍欄,在小區與景觀的界面上增設小品式景觀元素,豐富景觀界面,為人員停留休憩營造設施和空間,使得景觀既具備可視性,也兼備可達性。
界面空間滲透的商業表達,應避免單一線性的商業模式,加強商業空間的趣味性營造。如沿街商業局部內收成小型廣場,將商業空間滲透到休閑空間和步行交通空間里,賦予界面多重功能,構建具備休閑、購物和集會多功能的節點設施,讓居民樂意在此停留,增強社區的融洽與交流。由于此地塊商業形態已然成型,改造的可能也不大,此類問題應在以后的規劃設計中注意。
③控制界面尺度。合肥市政務區西北地塊的每一個地塊都是根據規劃部門的限制條件來進行規劃設計的,無論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單體布局及層數都進行過細致而嚴謹的科學論證。尺度上的高寬疏密是符合國家規范要求的,天際線控制也與天鵝湖景觀相匹配。筆者想補充說一點,對于優質示范住宅區域來說,應加強對建筑設計的控制,在尺度控制上優化和提升住區的品質。例如因日照布置原因,一般小區用地最北側會布置近百米高的高層建筑(如圖1中小區C),雖然其對用地北側其他地塊建筑的遮擋滿足國家相關規范,但是大范圍的陰影會常年籠罩在北側道路上,陽光稀少,積雪難融,大大降低底層公建設施的使用品質,即使空間布局整飭合理,也難吸引居民停留休憩。筆者認為,應將用地北側建筑(即界面建筑)的限高納入規劃設計條件,控制好尺度,以便優化住區品質。
現代封閉型住區是我國目前居住區的典型模式,相對于合肥市政務區西北地塊的幾個典型封閉型小區來說,合肥琥珀山莊、西園新村等老式的純開放性小區的弊端也很明顯。作為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從業者,我們應摒棄桎梏,融合新的生活模式,創建優質界面形式,打破封閉性,鼓勵開放性,兼具私密性,增強管控性,構建詩意宜居的生活空間。
[1]繆樸.城市生活的癌癥——封閉式小區的問題和對策[J].時代建筑,2004(5).
[2]宋偉軒.封閉住區研究進展[J].城市規劃學刊,2010(4).
[3]丁旭,魏薇.城市設計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4]于泳,黎志濤.“開放街區”規劃理念及其對中國城市住宅建設的啟示[J].規劃師,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