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勝永 (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4)
新城國際商務寫字樓D樓地下車庫位于合肥市政務文化新區東流路與潛山路交口東南側,該工程由安徽基石置業有限公司開發,建筑場地由合肥市勘察院有限責任公司勘察,由中國建筑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設計,樓高46層,地下4層,框架、剪力墻結構,基礎設計為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樁,設計樁長15.5mm~20.0m,樁身直徑1600mm~2300mm,樁端直徑2900mm~4500mm,抗拔樁174根。抗拔樁樁端持力層為第⑤層中風化砂巖夾泥巖,持力層樁端阻力特征值為3000kPa,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為800kN~6600kN。
利用天然地基土提供反力。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裝置主要包括反力系統、加荷系統和上拔變形量測系統,檢測試驗示意圖見圖1。
根據《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03)的相關規定,本次試驗利用天然地基土提供反力。反力驗算:fak×S=250kPa×8×0.3m×12m×2=14400kN(fak為地基土承載力,S為工字鋼所鋪設的面積)。
3.3.1 試驗設備(見表2、表3)
3.3.2 最大試驗荷載
最大試驗荷載不小于試驗樁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設計要求的2倍(6600kN×2=13200kN),試驗時根據設計要求取13200kN。
3.3.3 試驗加載與分級
根據國家行業標準《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03)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要點:分級荷載為最大加載量的1/10,首級加載量為分級荷載的2倍,本次試驗首級加載量為2640kN,以后每級各加載為1320kN。

圖1

圖2 該項目專用錨具

圖3 800t千斤頂

圖4 主梁
3.3.4 沉降相對穩定標準
根據《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03)的4.3.6條,每級荷載施加后按第5min、15min、30min、45min、60min測讀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測讀一次,當1h內的沉降量不超過0.1mm,并連續出現2次(從分級荷載施加30min后開始,按1.5h連續3次每30min的沉降觀測值計算),認為已趨穩定,可施加下一級荷載。

表1

儀器及千斤頂型號 表2

鋼梁規格 表3
3.3.5 終止加載
根據《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03)第5.3.3條,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即可終止加載:
①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上拔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上拔量的5倍;
②樁頂上拔量累計超過100mm;

圖5 工字鋼

圖6
③按鋼筋抗拉強度控制,樁頂上拔荷載大道鋼筋強度標準的0.9倍;
④對應驗收抽樣檢測的工程樁,達到設計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載值。
3.3.6 卸載與回彈觀測
根據《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03)第4.3.6款第4條,每級卸載量為加載時的2倍。每級荷載維持1h,在第15、30、60min時測讀一次沉降后,即可卸下一級荷載。全部卸載后,應測讀樁頂殘余沉降量,維持時間為3h,測讀時間為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測讀一次。

圖7 側視圖

圖8 俯瞰圖
3.4.1 主要設備名稱(見圖2~圖5)
3.4.2 試驗安裝整體圖
①安裝流程簡單說明(見圖6)。
②試驗安裝完成圖片(見圖7、圖8)。
從單樁抗拔靜載試驗所繪制的q-s 曲線可以看出,抗拔樁的一般受力機理與規律,大致為樁在上拔荷載作用下,樁身首先將荷載以摩阻力的形式傳遞到周圍土中,其規律與承受豎向抗壓樁一樣,只是方向相反。初始階段,上拔阻力主要由淺部土層提供,樁身的拉應力主要分布在樁的上部;隨著樁身上拔位移量的增加,樁身應力逐漸向下擴展,樁的中下部的土阻力逐漸發揮。試驗結果還表明,單樁豎向抗拔的q-s曲線大致可劃分為3段:第1段為直線段,即抗拔力與變形按比例增加;第2段為曲線段,隨著樁土相對位移的增大,上拔位移量比側阻力增加的速率快;第3段又呈直線段,此時即使上拔荷載增加很小,樁的位移量仍急劇上升,同時樁周地面往往出現環向裂縫、樁身開裂和鋼筋被拔斷。第3段起點所對應的荷載值,即為樁的豎向抗拔極限承載力q。
①抗拔樁的破壞形態與施工因素有關,如樁長、樁材、施工工藝、各層土層與樁土界面特性等。因此設計抗拔樁的承載力計算值僅作參數,一般應通過現場單樁上拔靜載試驗來確定單樁承載力。
②灌注樁作為抗拔樁使用時,由于一般樁徑較大,它不僅產生與抗拔力反向的樁側阻力,且其灌注樁本身自重也抵抗相當大的抗拔承載力。因為抗拔樁是純摩擦樁,灌注樁自重對抗拔力的影響占有較大比重。
③當工程樁不允許帶裂縫工作時,應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的有關規定,進行抗拔樁的抗裂計算。這時抗拔樁承載力驗算應取樁身開裂的前一級荷載,作為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并與極限荷載的一半取值確定的承載力特征值相比,取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