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琴
(江蘇省東臺市中醫院眼科 東臺224200)
弱視是兒童的常見眼病,其患病率為2%~4%[1]。弱視的治療大多是長期的過程,應建立良好的醫患合作關系。筆者自2013年3~10月間對門診確診為弱視的51例(73眼)患兒采取綜合療法,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3~10月間門診確診為弱視的51例(73眼)患兒,其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齡 3~13歲,平均年齡(7.61±2.01)歲;輕度弱視30眼,中度弱視41眼,重度弱視2眼。
1.2 診斷標準 (1)矯正視力3歲以下低于0.5,4~5歲低于 0.6,6~7歲低于 0.7,8歲以上低于 0.8;或雙眼視力相差2行以上。(2)可有屈光不正或斜視,無晶體眼或嚴重上瞼下垂等[2]。
1.3 弱視分類 輕度弱視:最佳矯正視力0.6~08;中度弱視:最佳矯正視力0.2~0.5;重度弱視:最佳矯正視力≤0.1[3]。
1.4 治療方法 采用綜合療法:(1)佩戴全矯正眼鏡。(2)壓抑療法:近距離壓抑:適用于最佳矯正視力<0.3的患兒,優勢眼每日點1%阿托品散瞳,戴矯正眼鏡,使優勢眼只能看清遠距離。弱視眼在矯正眼鏡上再加+3.00 D,使之無需調節能看清近距離。遠距離壓抑:適用于矯正視力>0.3的患兒,優勢眼過矯+3.00 D,使其只能看清近距離。(3)精細訓練、增視訓練,包括穿針、穿珠子、描紅(均在戴鏡遮蓋健眼的狀態下進行,如雙眼均弱視則遮蓋視力較差眼)。(4)弱視治療儀(紅色濾光片,海丁格刷):2~3次/d,每次15 min。雙眼弱視患者在視力相近后去遮蓋。斜視性弱視患兒需及時調整眼鏡度數,待視力提高穩定后可考慮手術治療。所有弱視患兒均每半年重新阿托品散瞳驗光,調整眼鏡度數。所有患兒均每周復診一次,記錄視力,并制成二維表格,方便對比。3個月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均治療1~2個療程。
1.5 療效判定 治愈:治療后視力恢復提高達到>0.8;進步:視力增進2行及2行以上者;無效:視力減退、不變或僅提高1行者[3]。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16.0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1 生活護理 兒童弱視的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十分重要,普及弱視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家長和監護人了解并掌握有關弱視防治基本知識,以便及早發現。初診兒童大多有畏懼心理,護理人員可利用女性高度的親和力,減少患兒的恐懼心理。弱視的治療時間多較長,治療過程相對枯燥,兒童生活依從性較差,易厭煩,溝通不如成人方便,護理人員在協助醫生對患者作臨床治療的同時,可利用多種方法增強患兒及家長的治療信心。及時糾正患者的不良用眼習慣,根據具體病情制定出詳細的治療方案,指導家長如何配合治療。
2.2 戴鏡指導 經醫生規范地散瞳驗光后,據醫生處方選擇規范的眼鏡佩戴,根據小孩的瞳距、臉型、鼻梁高矮選擇合適的鏡架,選擇透明度高、耐磨的樹脂鏡片,教會患兒常規的眼鏡取戴及清洗護理。患兒新眼鏡上臉后往往不能明確地說出新眼鏡佩戴后感受,可囑患者變換環境適應,可行上下樓梯等精細運動。
2.3 心理護理 弱視多由于視功能發育期內黃斑中心凹失去了正常物像刺激,使神經節細胞、視覺傳導系統喪失功能,阻礙了視覺的正常發育。這種異常化若能在視功能發育期重新獲得足夠的有效刺激是可以改善的[4]。患者若能理解弱視的基本發病原理,了解身邊成功治愈的病例,可增加患者治愈的信心,能更配合臨床治療。
2.4 訓練指導 據美國小兒眼科疾病研究所主持的一項多中心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表明,對3~7歲中度弱視的兒童,遮蓋療法和阿托品壓抑療法產生的效果相似。治療中不能過早地摘除眼鏡,要逐漸減少壓抑及訓練時間,否則易復發。進行遮蓋療法時應嚴格規定復查時間,嚴防遮蓋性弱視的發生。筆者采用壓抑療法避免了因遮蓋產生形覺剝奪性弱視發生的概率,對依從性較差的患兒也能達到滿意的療效。
2.5 治療回訪 患者門診確診弱視后,建議至視光中心登記備案,解釋弱視治療的方案與計劃,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診療方案。2 d后安排弱視訓練示教。每周電話回訪,并督促患兒復診登記備案。每月根據視力提高情況對訓練方案作出調整,每3個月對弱視患兒行阿托品散瞳驗光,了解屈光狀態的變化,酌情減低度數,避免因長期佩戴足矯遠視鏡片引起的調節麻痹。
3.1 療效與弱視程度的關系 本組51例(73眼)患兒,治愈66眼,進步6眼,無效1眼。其中輕度弱視患兒治愈率96.67%,明顯優于中度弱視、重度弱視組患兒。見表1。

表1 療效與弱視程度的關系 眼(%)
3.2 療效與治療年齡的的關系 本組51例(73眼)患兒,其中3~6歲患兒治愈47眼,治愈率達95.92%,明顯優于7~10歲、11~13歲組患兒。見表2。

表2 療效與治療年齡的的關系 眼(%)
弱視的診斷和治療應及早進行,超過發育年齡的敏感期,弱視的治療將變得非常困難。弱視的治療與治療時機有關,發病越早,治療越晚,療效越差。兒童在視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如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則極易形成弱視。一般認為0~2歲為視覺發育的關鍵期,3~12歲為敏感期,這是治療弱視的最佳年齡,年齡越小,療效越好,程度越輕,療效越好[5]。遮蓋療法對患兒依從性較差,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療效,要定期測量健眼視力,遮蓋時間目前也無統一規范,對于輕中度弱視患者效果一般[6]。弱視的診斷及治療任重道遠,是長期的堅持不懈的過程,目前尚沒有統一規范的療法,臨床上綜合療法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發揮多重作用,促進患兒視力恢復,筆者臨床觀察證明其作用是有效的。
[1]趙堪興,楊培增.眼科學[M].第 8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3-264
[2]彭清華.中醫眼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32
[3]中華眼科學會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學組.弱視的定義、分類及療效評價標準[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1996,2(1):4
[4]張亞飛,陳志,陳雪穎.弱視兒童117例個案調查分析[J].眼科新進展,2006,26(4):252
[5]王英,肖信,趙武校.視知覺學習治療近視性弱視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0):1 866-1 867
[6]陳燕燕,陳潔,倪靈芝,等.兒童弱視訓練中心的管理模式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