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娜
(山東省臨沂市人民醫院康復科 臨沂276003)
肌張力增高是腦損傷患者的常見后遺癥,在我國約有80%的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地肌張力增高[1],而在腦外傷患者中肌張力增高者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當肌群出現肌張力增高時,運動阻力增加,不能產生協調運動,持續痙攣又可導致永久的關節攣縮,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今后的生活質量。西醫對本病的治療主要包括口服巴氯芬等藥物及外科神經根阻滯術等,但西藥副作用較多,長期服用可導致全身肌肉無力,影響康復治療;而使用手術治療則風險較大,并會對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故很少有患者選用此方法治療。雖然中醫針刺能有效緩解腦損傷后異常增高的肌張力,還能改善患肢的運動功能,但部分患者因害怕疼痛,無法完成針刺治療。而多效經穴激活治療儀則具有無痛、患者容易耐受等優點,易于被大部分患者接受,本研究使用該儀器改善肌張力障礙,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腦損傷患者48例,其中腦出血14例,腦梗死16例,腦外傷18例。隨機分為三組各16例:治療組腦出血4例、腦梗死7例、腦外傷5例,平均年齡(37.56±7.34)歲,病程(54.15±7.38)d;藥物對照組腦出血5例、腦梗死5例、腦外傷6例,平均年齡(39.31±6.57)歲,病程(57.47±8.34)d;空白對照組腦出血5例、腦梗死4例、腦外傷7例,平均年齡(40.26±9.32)歲,病程(50.64±9.38)d。三組年齡與病程對比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腦出血、腦梗死、顱腦損傷診斷標準;符合肢體痙攣癥診斷標準。(2)首次發病或完全康復后復發。(3)肢體痙攣程度Ⅰ~Ⅳ級(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2])。(4)病程≤6個月。(5)年齡 15~75歲。
1.3 治療方法
1.3.1 康復訓練治療 包括運動療法和作業療法。運動療法訓練的內容有:(1)關節活動訓練:訓練的關節包括全身大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等。治療師握住關節進行平滑、有節律的運動,每個動作重復3~5次;(2)關節松解術:主要是肩關節和髖關節,第一次用于緩解疼痛,第二次用于改善維持關節活動;(3)被動牽張痙攣肌訓練:用緩和、輕柔的低強度持續性牽張,持續 15~30 s,連續 8 次;(4)體位訓練:主要是肩關節和髖關節,訓練時保持關節的正常位置。
1.3.2 分組治療方法 三組均同時進行康復治療。治療組:患者度過急性期后給予多效經穴激活治療儀治療,2次/d,20 min/次。根據患者痙攣肌肉選取不同的部位,上肢多選肱三頭肌、尺側腕伸肌、橈側腕伸肌等,如手指關節攣縮嚴重可在骨間背側肌處放置電極片;下肢多選股內側肌、腓腸肌、比目魚肌、趾長屈肌、趾長伸肌,如趾關節及踝關節攣縮嚴重可在趾短伸肌處放置電極片。藥物對照組:服用巴氯芬,從5 mg(3 次/d)逐漸加量至 10 mg(3次/d)。空白對照組不使用任何干預方法。
1.4 評定方法 治療前后分別采用快速肌張力測量儀進行評定,以預設程序的力量(本試驗設定為1 kg)來測定下壓的深度L(即內探頭與護套之間的位移差)作為本次試驗的觀察指標。在治療前對患者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進行評定,治療30 d后再由同一人對患者進行評定。
1.5 統計方法 臨床觀察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結果皆以(±S)表示,兩組對比分析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治療前后肌張力障礙比較 治療前后三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三組治療前肌張力障礙對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對照組與治療組在治療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前后肌張力障礙比較 (±S) cm

表1 三組治療前后肌張力障礙比較 (±S) cm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2 三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評級比較 三組治療前肌張力評定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三組肌張力較治療前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評級 例
肢體痙攣狀態是腦損傷后運動機能恢復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其出現是由于大腦高級運動調控中樞受損,使其對脊髓等低位運動中樞的調控及抑制作用中斷,致使低級中樞的原始功能釋放,導致運動環路的興奮性增強所致[3]。肌張力增高的臨床表現為上肢的肩下沉后縮、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而腕關節屈曲,下肢則表現為髖和膝關節的伸直、足內翻。
在肢體康復過程中,肌張力障礙是阻礙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已成為患者重返社會甚至重返工作的重要障礙。多數口服藥物作用輕微或短暫,加大劑量時運動癥狀可有改善,但出現患者不能耐受的全身不良反應。A型肉毒素注射可引起局部的化學性去神經支配作用,可迅速消除或緩解肌肉痙攣,重建主動肌和拮抗肌之間的力量平衡,改善癥狀,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已成為治療肌張力障礙的有效手段;但肉毒素注射成本較高,且為侵入性治療并不為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目前,康復臨床應用較多的是現代康復措施與針灸相結合的治療方法,采用頭針、電針、體針,結合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障礙,盡管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但很多患者畏懼針灸的疼痛而拒絕針灸治療。
臨床也有使用低頻脈沖電療以調節自主神經功能、降低肌張力、緩解肌痙攣、增強肌肉收縮力、促進神經組織的再生修復[4]。但單純電療不能模仿針灸、仿生學等方面的作用,易使患者產生不舒適的感覺。而多效經穴激活治療儀則是根據物理學、仿生學、生物電學、中醫經脈理論并結合大量臨床實踐研制,采用寬頻電子脈沖進行治療的醫療設備。該儀器能進行自動針灸、推拿、按摩、捶打、揉捏等治療,并可按照患者的耐受程度自動調節刺激量,可為大多數患者所接受,具有療效迅速、無副作用等優點,臨床多用于治療各種疼痛及神經衰弱等情況,目前很少有將該儀器用于降低肌張力的治療報道。
在治療中我們發現多效經穴激活治療儀可有效地緩解肌張力增高,通過對患者拮抗肌的刺激可有效提高拮抗肌的肌力,通過對抗痙攣肌的異常張力可較好地改善肌肉的協調情況,以達到平衡狀態、緩解肌肉緊張,從而為患者的下一步治療提供了較好的保障,是一種較好的降低肌張力的方法。但由于我們樣本量較少,治療時間較短,在我們的觀察中發現其治療效果尚不十分明顯,且采用量表評定不易量化,容易產生較大誤差,下一步可通過擴大樣本量、適當延長治療時間并采取表面肌電圖等措施以提高研究的準確性。
[1]劉銘,王海萍,余曙光.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的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7):54-55
[2]燕鐵斌.臨床痙攣指數:痙攣的綜合臨床評定[J].現代康復,2000,4(1):88-89
[3]王為民.腦卒中偏癱4個月內對患者肢體痙攣的治療:應用神經促通術配合低頻脈沖電流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5):5 224-5 225
[4]張慧敏,馬越嶺.腦血管病急性期電腦康復儀應用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