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要堅持競爭激勵和崇尚合作相結合,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有序流動。要廣泛吸引海外優秀專家學者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服務。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完善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
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一句出自《種樹郭橐駝傳》。《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的一篇寓言體傳記。郭橐駝是一位姓郭的駝背老者,以種樹為業,名重京城。他所種之樹被移植到別的地方,都能順利成活,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早而且多。其他種樹的人偷偷觀察摹仿,沒有誰能趕上他。有人問郭橐駝有什么絕技,他回答說:“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意思是:我郭橐駝并不能使樹木活得長久,長得繁茂,只是我能夠順應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長罷了。
種樹如育人,“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不僅是種樹之道,也是育人之理。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遵循人的天性和生理、心理發展規律,還要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如此才能使人的潛質和能力得以正常發揮。一味地整齊劃一、強行塑造、急于求成,最終只能陷入“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