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笛
不知何時開始,打開電視機,會發現隨時都有少則一二檔,多則十數檔養生節目在播放。主講者要么為鶴發童顏、精神矍鑠的“老中醫”,要么是品貌正派的中年“專家”。打開微信朋友圈,養生文章也是很多人轉發分享的重要內容,諸如“癌癥開始前兩年就有癥狀”之類的文章不斷出現在朋友圈。老年人就更不用說了,張口閉口都是穴位、經絡,吃什么、補什么。
雖然近些年,不少“養生專家”“治病良方”被證明是受利益驅動的冒牌貨,但“養生熱”仍然一波賽過一波。“養生熱”大行其道有其社會基礎。越來越多的人渴求所謂養生之法,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身體健康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養生的焦慮是來自普遍出現的亞健康狀態。特別是現如今,很多人迫于工作的壓力,飲食不規律,常常熬夜,缺乏體育鍛煉,而且精神也經常處于緊繃的狀態,情緒緊張焦慮,睡眠質量不高等。職場猝死的例子已經屢見不鮮。而且越是發達的地區,和情緒相關的疾病患病率就越高。所以人們才會對養生如此關注,想要盡快找到將自己從亞健康狀態中解救出來的良方。
元朝《丹溪心法》說:“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養生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之前,先成為了一種生存需要。但是,我們也會看到,有人雙目無神地下班擠地鐵趕去做瑜伽,有人寧愿吃各種小藥片卻不肯按時吃飯,有人熱衷參加禪修養生班卻在回家后熬夜上網——不得不說,有時貼著生活方式標簽、印在廣告牌上的“養生”,不過是“被養生”而已。
身處在現代社會談養生,與其要“養身”,不如說更要“養心”。
“養生”一詞最早見于《莊子·養生主》,本義為保全天性,從而讓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發展,不被扭曲。此外,“養生”在古代還有奉養父母、維持民生的意思。道家的養生觀歷來主張形神兼養,與道家哲學緊密結合。如“清靜無為”的概念,并非指讓人們無所作為,而是要心神寧靜,養精神,調情志。還有“貴柔”“返樸歸真”,強調物極必反,無欲以達虛靜,純真狀態有益于保養生命。可見,養生本就不專指于身體方面,還有心理方面。
養心,在于有珍惜、善待身體的觀念。如果你一邊熬夜,一邊喝紅牛;明明已經累得半死,還要趕一場瑜伽課程,恐怕再多的保健品和健身課也難以讓你健康。復旦大學因乳腺癌去世的青年教師于娟在生前曾坦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自己患癌的主要原因,她在博客中反思自己十年來的生活方式:“回想十年來,基本沒有十二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網聊、BBS灌水、蹦迪、K歌、保齡球、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一個人對待身體的方式,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如果非要等到生命盡頭才能悟出人生的本質,那未免太過遺憾。
養心,更在于從容處世的態度。《黃帝內經》認為“養心”應“恬虛無”,即保持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心靈是需要營養的。這種營養可以從親情、友情中獲得,更可以從各種文學藝術中汲取。在人生追求與身體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需要一顆面對自己內心的平常心。
(選自《支部生活》2014年3月10日,有刪節。薦稿人:劉文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