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





西直門外大街的北京動物園,不僅是孩子們的樂園,也是不少成年人留有美好回憶的地方。尤其對于我們80后來說,這里更有著不可磨滅的回憶。從父母抱著我們在獅虎山前的那張黑白照片開始,到每年的學校春游,再到后來我們青澀的初戀,動物園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整體記憶。在這里我知道了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動物,也了解到了生命的多樣性,當一名動物飼養員曾是我最初的夢想。但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這個純真的夢卻與我漸行漸遠。在一次偶然查閱資料時,無意間看到了動物園的“前生”,這才讓我知道原來它也有著這樣不平凡的故事。
由皇家行宮到農事試驗場
晚清時期,大清國力漸衰,各國列強紛紛入侵中國,年輕的光緒皇帝不甘做“亡國之君”,他不僅接受了新思想,還身體力行地大力推動改革,企圖通過學習西方文明,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等一系列維新手段來挽救腐敗不堪的大清朝。因此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商部(后改為農工商部)就以“富國之道首在興農”為題,向朝廷奏請了一道有關興辦農事試驗場的折子。光緒皇帝接到奏折后僅十日就給了回復:“奉依議。欽此。”經商部討論,選擇了西直門外的樂善園、繼園、廣善寺和惠安寺及附近官地,總計約71公頃的土地開辟農事試驗場。這一帶土質肥沃,泉流清洌,交通便利,作為農事試驗場最為適宜,尤其是樂善園和繼園,更是來頭不小。
樂善園,最早為康親王杰書的私人花園,北靠長河,風景優美,取意“河間為善最樂之語”,后久廢。乾隆十二年重葺樂善園,因為乾隆皇帝經常要行船至暢春園問候其母,而樂善園又是龍船必經之地,為了便于中途休息,所以將其改為行宮,但仍沿其舊名。乾隆十六年(1751年),圣母皇太后六十大壽,乾隆皇帝為了慶祝母親壽誕,又在樂善園內建倚虹堂一座,解決待膳之用。除此之外,行宮內還有各種樓臺亭閣、精舍敞宇、奇花異草,小橋流水,美不勝收。僅以樂善園為題,乾隆皇帝就寫了17首詩篇,而以其內部景點為題的詩篇竟多達37首,可見乾隆皇帝對樂善園的情有獨鐘了。
繼園,一代名園,幾易其主幾度更名,鄰善園、環溪別墅、可園、繼園都是它曾經的名稱,但由于文獻資料的缺失,它的歷史演變與歸屬問題,一直都撲朔迷離,從現存詩文中可以得知,這里曾經也是景色怡人,花木繁盛,雅致別趣的宴游之地,眾多名人雅士都到此賞花、飲酒、賦詩,但由于后來產權主的變更和疏于管理,此園慢慢荒廢了,直到光緒十一年左右,此園歸內務府奉宸苑所轄,變成了皇家御園。在這許多名字當中,最為人熟知的卻是它的一個俗稱 “三貝子花園”,只要提起這個名字,老北京人就知道這說的肯定就是動物園了,因為這里正是中國最早的動物園——萬牲園的所在地。道光年間,花園名為可園,產權歸覺羅寶興所有。據清人李銘慈的《越縵堂日記》記載:“可園,中都人呼‘三貝子花園’,相傳為‘隱誠親王’賜邸。”但人們為什么更愿意稱它為“三貝子花園”,據老輩人講,這里曾是勛臣恒三貝子福康安的私邸。但根據史料推測,可園,即乾隆時的鄰善園,其主人為永珊,而永珊則是隱誠親王允祉的孫子,允祉又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子,這可能便是三貝子花園稱呼的最早由來,但允祉一生從未封為貝子。也許人們更加愿意相信這里就是被傳為乾隆“私生子”福康安的宅邸,所以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人認為北京動物園的前身就是福康安的私宅呢!
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十八日(1908年6月16日),農事試驗場正式對外開放,作為振興本國農業技術的示范性農場,受到了光緒皇帝和慈禧皇太后的極大重視。在籌建期間,慈禧太后還曾下旨詢問過農場的建設速度,及農場內所需動植物的購買情況。因此各地方官員和出使外國的大臣紛紛將所在地的名貴花木、農作物寄到這里進行培育。農場由動物園、植物園和農產品試驗三大部分構成,以展覽植物為主,場內還建有試驗室、農器室、肥料室、標本室、溫室、蠶室、繅絲室,及各種果蔬花卉、桑麻種植、初等農業學堂、咖啡館、照相館等。這座規模宏大,充滿現代化氣息的農場,一經開放就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前來游覽,門票售價銅元8枚,兒童與跟役減半,但男、女客人需在南窗和西窗分別購票,男為白票、女為紅票,由東門入場,分為男左女右。由此可見當時社會雖有西化之風,但“男女之大防”還是頭等大事!
萬牲園
萬牲園,位于農事試驗場的東南側,占地1.5公頃,四周以圍墻及河水相隔,西、北處各有一座木橋與外相連。在籌建農事試驗場之初,慈禧太后就曾垂訓:“擬選取各種鳥獸鱗介品種,選行豢養陳列。”出過洋的大臣端方從德國訂購了第一批動物,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這些動物到京,內有象、虎、豹、熊、獅、鹿、野牛、斑馬、袋鼠、猿猴、鴕鳥、鷺鷥、天鵝、鸚鵡等,共計一百三十多只禽獸,花費了二萬九千多兩白銀,隨動物而來的還有兩位高薪雇來的德國飼養工人。除了這一批動物外,農工商部也從海外購買了一批禽鳥,有白鶴、魚劃、、山雞、鳳頭鴨、鴛鴦、山梟、雁等數十種鳥類,國內各地的官員和出使各國的大使也呈送了各種奇禽異獸。
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十日(1907年7月19日),萬牲園先于農事試驗場開放,門票銅元二十枚,兒童、跟役減半,男、女游客分單雙日入園。尤其是男、女游客不得同行,這一規定一經執行,就引來社會輿論的強烈抗議。萬牲園是中國真正意義的第一家動物園,它不再把動物豢養在御園之內只供皇家觀賞,而是面向大眾展出。這里的動物來自世界各國,千姿百態,無奇不有,對于封閉已久的國人來說,這無疑是一件非常轟動的事情,引得萬千游人競相參觀。“全球生產萃來繁,動物精神植物蕃。飲食舟車無不備,游人爭看萬牲園。”這首竹枝詞就是描寫當時的熱鬧景象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慈禧太后在光緒及后妃的陪同下,一起參觀了農事試驗場,尤其對動物園里飼養的形形色色的珍稀動物極感興趣。游覽后,慈禧太后“深喜其辦理完善,特頒發內帑白銀一千兩,分別賞給園內各項人員,以資獎賞”。后來她還把自己非常喜愛的一只小猴子賞給了萬牲園,王公大臣們為討得“老佛爺”的歡心,也把自己的寵物紛紛送到了動物園里,有那桐送的錦雞、奕匡送的鹿、載振送的石猴、袁世凱送的壽星猴,還有內務府大臣繼祿送的八個蹄的馬等等。經過精心的飼養,動物園內的動物也是越來越多,據宣統元年(1909年)《農工商部章程》記載:動物園內“建有獸亭三座、獸舍四十余間,鳥室十間,水禽舍、象房、鳥獸繁殖場及動物標本陳列室各一所。展覽動物共約八十余種七百只。”
飽經滄桑,新生重現
農事試驗場除了是一塊農產品試驗基地外,還是清朝最后一座郊外行宮。在農場建造時,慈禧和光緒就多次垂訓大臣,注意風景。因此場內的建筑物,多帶園林形式,既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又有歐洲復古式的,還有日本式的,樓臺亭閣無不精巧雅致。為了方便兩宮到此游覽,還將北鄰長河的西宮門處,新添了宮門二座,碼頭三處,為御舟登陸之用。而我們現在由動物園到頤和園的這條水道,正是當年特意為慈禧老佛爺而設計的。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和九月,慈禧及光緒先后兩次臨幸農事試驗場,每次均下駐蹕暢觀樓,樓內的陳設除了珍貴瓷器外,更多的是當時非常新穎的“時髦貨”。據文獻記載:“樓上、樓下均有特制的各式沙發,有轉圈四人的,有三人的,二人的。二人的沙發為S形,椅墊等大部分由農工商部繡工科特別制造的,花卉禽魚五彩燦爛。地毯也是五彩織絨的。樓內四壁懸掛螺鈿屏、鈿繡屏,繡屏上有款識。有畫屏四幀,為金陶陶女士手筆。”
除此以外,園內還有重新修繕開放的圓形中式花園游廊——牡丹亭、薈芳軒、松風蘿月軒、綠依亭等清末建筑,而海嶠瀛春(又稱東洋房)、來遠樓、萬字樓、觀稼軒等風格多樣的建筑早已消失,只能從老照片中尋找它們美麗的身影。
作為中國最早的動物園、植物園和農產品改良基地的農事試驗場,它有著輝煌的過去,但進入動蕩不安的民國后,農場的管理每況愈下。民國25年(1936年),園內只剩動物100余種。尤其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政府更無暇管理,園內動物多為老弱病殘。1943年9月,當時的日偽政府下令稱“查該場動物園內所飼養之獅、豹計有十數余只,近聞患病者甚多,為免除傳染起見,應即一律處置”。其實除了一對年齡較大的獅子和1只老豹外,其余均在壯年,而且還有1只尚在吃奶階段的小獅子,飼養員舍不得將它們處理掉,但日本憲兵隊幾次來查,迫于壓力在11月中旬,終將這批獅、豹毒殺。新中國成立前夕,園內僅剩13只猴子、3只鸚鵡和1只瞎眼的鴯鹋。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家對動物事業的重視,尤其是“熊貓外交”的巨大成功,讓更多國家了解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誼。如今北京動物園展出的動物多達四百余種五千多只,而且它們來自世界各國。除了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朱鹮、東北虎、雪豹、荒漠貓、野馬外,還有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珍稀動物,如南極的企鵝,印度的犀牛、非洲的斑馬、鴕鳥、牛羚,美洲的食蟻獸、樹懶、紫藍金剛鸚鵡、羊駝,澳洲的袋鼠、雙垂鶴駝等等。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動物、熱愛動物,動物園內還建造了科普館和北京市海洋館,而這座海洋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內陸水族館。北京動物園這座曾經的皇家行宮,現在卻是全國規模最大,飼養動物最多,科技力量最強的動物園,這應該是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永遠想不到的事。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美麗的風景,可愛的動物,還有許多奔波于園內維護秩序、宣傳保護動物知識的志愿者。這一幅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才應該是這座公園內最美好的畫面。
(編輯·韓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