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余維海,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湖北 武漢 430079。
〔摘要〕當今世界局勢正在發生重大而復雜的變化,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向。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和實踐證明,“一元化”道路、“統一模式”的大國大黨主義不符合黨際發展的歷史潮流。近期召開的第15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上存在較大分歧,這給當前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國際上共產黨和工人黨黨際交往提出了新課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世界各共產黨和工人黨在黨際交往中應該在“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的基礎上,在面對彼此共同關心的重大事務的不同理解和表達時,要進一步堅持協商民主原則,即“充分協商、平等參與、民主團結、共存相容”的原則。
〔關鍵詞〕協商民主;共產黨和工人黨;黨際交往;國際政治
〔中圖分類號〕D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4-0020-04
一
1999年,首屆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在希臘雅典召開。此后,該會議每年召開一次,形成了既定的運行機制,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國際會議和“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進行多邊交流的平臺”。〔1〕然而,在2013年11月召開的第15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上,由于希臘共產黨對“共同聲明草案”的許多特別嚴肅的問題上存在不同的態度,而該黨關于修改“共同聲明草案”的建議沒有被大會采納,希臘共產黨最終堅持決不妥協的立場,認為“在聯合聲明上戰略重要性事務上的妥協、以一致意見的名義探求能夠減少分歧的構想,這都無助于表達共產黨人、工人階級和人民的正確的客觀信息”。參加會議的各國共產黨之間最終沒有形成有效的政治共識,致使“共同聲明”胎死腹中。有些政黨則指責希臘共產黨“太弱小”、“不負責任”。希臘共產黨認為有必要對發生的事情進行澄清,“告知國際共產黨人真實的情況和各黨的立場”。會議結束一個多月后,希臘共產黨在“團結網”上專門刊發題為《論里斯本第15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的文章,對未形成《最終聲明》的原因進行了解釋,說明了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存在的分歧,即帝國主義概念、資本主義危機的原因和本質、社會聯盟、對所謂的“新興”國家的立場、資本主義框架內的改革、資本主義國家間的聯盟、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改革或革命、反機會主義陣線、和其他力量的政治聯盟、社會主義的“模式”等問題。這樣寫出來,更能直接說明會議存在的分歧、甚至爭吵與相互指責。此次會議中斷了自2002年以來形成的發表“共同聲明”的傳統做法,在大會中和會后出現了針鋒相對的觀點交峰,明白無誤地把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中的深刻分歧公開地暴露了出來。〔2〕
為什么此次會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希臘共產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希臘共產黨從1999年發起并創辦首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之后,連續主辦了七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并于2011年再次主辦。毋庸置疑,該黨對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的召開和延續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希臘共產黨長期堅持傳統社會主義價值理念,是西歐共產黨中最激進類型的代表。希臘共產黨雖然認為要建立反帝反壟斷的統一陣線,要加強所有進步力量和反帝力量之間的合作,然而卻不甘心接受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日漸呈現多樣性趨向的事實。該黨堅持認為,在面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有不同的觀點或存在爭議的時候,不能簡單繼續前行,要果斷采取措施處理這一“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問題”,統一思想,……保持共產黨的先鋒隊特色。〔3〕希臘共產黨將分歧公開化的目的,“顯然是要改變共產黨和工人黨國家會議作為多邊交流平臺的性質和功能,使其回到20世紀上半葉第三國際時期的狀態,成為當今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采取所謂統一的革命戰略,從而使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成為貫徹某種理論與策略的工具,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和關鍵之所在”。〔4〕
二
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的問題實際反映了無產階級政黨黨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早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進行聯合斗爭的重要性,認為第一國際應當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領導中心,成為高度集權、高度統一的戰斗組織。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要加強國際工人協會的權力集中,強調權威和集中,使之成為無產階級的戰斗司令部,其任務就是把工人階級的力量組織起來,把“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然而,“國際的集權和分裂是同步進行的”。〔5〕許多非馬克思主義宗派離開了第一國際,而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后,第一國際的組織日漸衰弱,1876年第一國際宣告解散。
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共產國際,總部設于蘇聯莫斯科。共產國際的建立目標是要成為組織上高度集中的世界共產黨,其常設領導機構共產黨國際執委會擁有領導世界共產黨的巨大權力。由于蘇聯共產黨是當時世界上唯一執政的共產黨,共產國際總部設在莫斯科,世界許多共產黨的活動和決議都要得到蘇聯的支持,共產國際實際上成為蘇聯領導世界革命的重要工具。蘇聯共產黨也逐漸養成了家長制的作風,把自己凌駕于各國黨之上。這種等級制的畸形的黨際關系,在后來的實踐中暴露出很大的矛盾和沖突,即共產國際高度集中的指揮中心和各國黨要求獨立自主之間的矛盾。在矛盾重重和困境之中,1943年,共產國際宣告解散。
1947年9月,歐洲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成立。蘇聯從自身的利益考慮出發,把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繼續打造成干涉和控制他國黨內事務的工具。蘇聯企圖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遭到了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強烈反對。南斯拉夫為此于1948年6月被開除出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蘇聯和東歐國家對南斯拉夫進行經濟封鎖。1956年,情報局宣告解散。
在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解散之后,許多黨重新思考了國際共運的聯合問題,經過醞釀協商之后決定采用召開世界共產黨會議的方式。國際會議是一種比較松散的聯絡方式,提倡各黨平等,協商解決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形式上打破了以往的等級制式的組織控制。然而,在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下,蘇聯共產黨的大國沙文主義和大黨主義傾向還相當嚴重。例如,在1957年和1960年兩次共產黨會議的重要文件中,仍然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共產主義運動“以蘇共為中心”的提法,會議強調社會主義的“共同規律”,“協調行動”,“反對單干”、“反對集團活動”、“反對民族共產主義”,這些都是針對一些黨的獨立自主、互相平等,社會主義道路多樣化,共產主義運動多中心的要求而提出的。〔6〕
1999年開始每年召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經過14年的持續努力,“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交流思想和理論、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平臺,并對全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之間的交流、對話與合作做出了顯著的貢獻。”〔7〕實踐證明,當代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完全不同于20世紀中葉由蘇聯共產黨把持的莫斯科會議,它不可能也不會去人為地構建一個“統一”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也不可能去形成“單一的革命戰略”。然而,第15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上產生的爭執與公開暴露的分歧,依然表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日漸呈現多樣性趨向的背景下,頑固堅守“同質化”或“一元化”道路、“統一模式”、甚至世界革命的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市場。這也為當前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無產階級政黨黨際交往提出了新的課題。
三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確認,“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8〕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時,馬克思再次強調,不可忽視各國工人之間的團結和合作,忽視了“就會使他們受到懲罰——使他們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敗”。〔9〕然而,長期以來,不少國家共產黨受到不正常黨際關系的嚴重影響,并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要促進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之間相互關系的健康發展,顯然有必要構筑新型的黨際關系準則。中國共產黨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與外國共產黨發展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各國共產黨和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關系。”〔10〕這一原則至今仍是中國共產黨處理與發展黨際關系的指導原則。從發展全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黨際關系的視角上看,“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從本質上可以進一步概括為“協商民主”原則。如果說前者已經逐漸成為新世紀黨際交往的普遍共識,那么后者則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尤其適應于當共產黨和工人黨在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上具有不同的理論主張和理解且產生分歧之時。
從政治學的視角來看,“協商民主”具有豐富的意涵,“協商民主意味著政治共同體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過參與政治過程、提出自身觀點并充分考慮其他人的偏好,根據條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實現偏好轉換,批判性地審視各種政策建議,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賦予立法和決策以合法性”。〔11〕在論及共產黨和工人黨黨際關系上,協商民主的主體是世界各共產黨和工人黨;目的是為了加強共產黨和工人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自身在反對資本主義、推動社會進步、維護和平和建設社會主義等方面保持團結一致;其意涵可以進一步闡釋為在黨際交往中在“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的基礎上,面對彼此共同關心的重大事務的理解和表達上要進一步堅持“充分協商、平等參與、民主團結、共存相容”的原則。
其一,充分協商。協商,或公共協商是協商民主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協商民主的起點。協商民主黨際關系首先強調協商性,就是指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在國際事務重大變化、資本主義新變化、世界和平、工人階級的權益與斗爭、國際進步力量的聯合等關乎無產階級及全人類解放的事業,關乎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的問題上要表達關切,共同協商,發出聲音,不可視而不見,不可只顧自身政黨和民族的利益而拋棄寶貴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充分協商原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還包括加強共產黨和工人黨之間的聯系,建立并利用能夠進行充分協商交流的機制和平臺,能夠就某個特定的問題展開溝通與交流,“協商或者是指特殊的討論,它包括認真和嚴肅地衡量支持和反對某些建議的理由,或者是指衡量支持和反對行為過程的內部過程”。〔12〕其理想狀態是各政黨按照協商程序使各種分歧最終通過認真討論、審議之后討論而達成共識。協商程序是共識或共同的行動合法性的唯一來源,避免蘇聯共產黨時期的大國大黨主義和家長制作風。
其二,平等參與。“國際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間才有可能”。〔13〕平等既是處理黨際關系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理解協商民主的基本要素之一。協商民主中的平等參與強調的是各共產黨和工人黨在黨際關系上擁有平等的主體地位,在國際交流和對話的場合上,也應該秉承平等參與的原則。完全平等原則是建立新型黨際關系的關鍵,各黨不分大小。協商民主理論認為:“當一種民主體制的決策時通過公開討論——每個參與者能夠自由表達,同樣愿意傾聽并考慮相反的觀點——做出的,那么,這種民主體制就是協商的。”〔14〕共產黨和工人黨在參與國際交流和對話的時候,各政黨既有平等的發言權,也有義務尊重不同民族和國情、甚至不同大小和類型的政黨。
其三,民主團結。冷戰結束后,世界局勢發生了重大而復雜的變化,各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尤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全世界的共產黨人,無論是執政的還是非執政的共產黨和工人黨,“要團結起來,加強合作謀求自身發展……在這一新的歷史時刻,全世界一切進步力量要攜起手來捍衛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實現社會進步”。〔15〕在政治學話語中,協商民主是為了解決多元文化帶來的公民分裂和對立,最終形成具有集體約束力的政策。“在協商民主中,公民運用公共協商來做出具有集體約束力的決策。協商民主的吸引力源于其能夠形成具有高度民主合法性決策的承諾。”〔16〕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黨際交往中,協商民主的要求包含民主與團結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協商民主要求體現民主的原則,容納每個政黨,實現參與的實質性政治平等以及平等、自由、民主的國際交流和對話。另一方面,協商民主的結果又致力于通過民主的方式與渠道達到集中,形成合力,促成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的大團結。
其四,共存相容。博曼使用“多元一致”來描繪協商民主中民主合法性的概念,說明現代社會中因個體利益訴求和差異而無法達到全體一致的民主協商情況。“融合不是公共理性或討論的必然要求……它只要求在相同的公共協商過程中能夠持續合作與妥協。”〔17〕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國內外政治生態環境以及黨的指導思想、理論主張和策略等因素的影響,當前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較大的差異。僅就國外非執政的共產黨和工人黨而言,在理論和策略上,特別是在對指導思想的取舍上,大致表現出三種不同的類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共產黨和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共產黨。〔18〕因此,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既要有尊重意識和包容意識,尊重別國黨和人民根據自己的國情、黨情以及實踐經驗所選擇的理論和政策,同時也要有責任意識,共同利用好、維護好既有的多邊交流平臺,共同推進世界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聶運麟.論當代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的性質〔J〕.當代世界,2013,(9).
〔2〕聶運麟,余維海.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中的分歧與我們的應對〔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3).
〔3〕〔4〕〔7〕〔15〕第15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上希臘共產黨代表的發言〔EB/OL〕.http://www.solidnet.org/greece-communist-party-of-greece/15-imcwp-contribution-of-cp-of-greece-en
〔5〕〔6〕楊雙.無產階級國際聯合形式演變規律初探〔J〕.馬克思主義研究,1987,(3).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10〕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3.
〔11〕〔12〕〔14〕〔16〕〔17〕陳家剛.協商民主:概念、要素與價值〔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3).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1.
〔18〕聶運麟.國外非執政共產黨的類型及其理論分野〔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4).
【責任編輯: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