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
制造業強國:工業思維PK貿易思維?
——從楊林之爭、雷董之賭看制造業創新的路徑選擇
蘭建平

中國夢,就是強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興旺、人民幸福。國家富強主要體現在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和精神文化的高度發達上。制造業強國是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必要基礎,更是強國夢的必由之路。目前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都是在制造業上做文章,中國政府也在積極籌劃“中國制造2025”,努力搶奪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新優勢。圍繞制造業如何實現創新發展這一重大問題,前有楊小凱、林毅夫的后發劣勢、后發優勢之爭,今有雷軍、董明珠的集成創新、自主創新之賭。理論界、企業家的這些爭論與PK,既有對“中國制造業”前后夾擊的深切憂慮、無可奈何,也有對“制造業強國”的迫切盼望、成功探索。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風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按照中國夢、亞太夢乃至全球夢的戰略構想,探索這一問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在于工業思維、貿易思維(互聯網思維),誰將主導未來、成就制造業強國之夢?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制造業再次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戰略焦點。發達國家紛紛實推出“再工業化”、“先進制造業計劃”、“工業4.0”、“先進制造業2.0”等戰略,以此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國家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而新興經濟體也試圖提高中低端制造業領域的比較優勢,以此謀劃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前后夾擊”之下,中國制造業該如何選擇創新路徑,才能獲得新一輪國家經濟的競爭優勢,搶占制高點、實現突圍?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來看看在2013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典禮上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和小米創始人雷軍之間的“10億元”的豪賭。兩人就“5年之內,小米的銷售額能否超過格力”對賭。也是在這個頒獎典禮上,2012年阿里集團創始人馬云和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也就“電商能否超過線下零售”行了一次1億美元的豪賭。雖然這是電視臺有意安排的,意圖在于提高欄目關注度,但引起如此多關注和熱議的深層次原因是“傳統經濟與互聯網經濟,工業思維與貿易思維,誰將主導未來?”兩次豪賭的區別是:去年賭的是零售業,今年賭的是制造業。
我們姑且不管兩人最終誰會贏得賭局,其實這件事情的本身,體現了當代企業家對未來中國制造業發展方向的判斷。在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路徑探索上,格力和小米是兩個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格力代表著以工業思維為主導,強調制造能力和強大的技術支撐;而小米代表著貿易思維為主導,突出互聯網思維,強調商業模式創新。
僅有工業思維,我國的制造業就有未來嗎?董明珠女士在得知小米與美的合作的時候,曾公開表示“格力有1.4萬項專利,目前在中國企業里面,我們排在第十名……我從來不拿別人技術,我也不偷別人技術,我一定要自己創造。”可見,其為自主研發而驕傲,是工業思維為主導領域發展的典型體現。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制造業企業應該擁有更多的專利技術、更強的創新能力?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格力在很多家電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依然能夠表現出強大的發展后勁,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僅僅追求技術水平領先的企業,就一定有未來嗎?比如1994年到1999年,寶潔的產品全部自有研發,研發能力很強,同時擁有非常多的專利,但其業績卻連續6年下滑,其中很多專利也并沒有真正用到寶潔的產品中去。再比如柯達相機的失敗,追求技術的絕對領先,卻由于對技術發展方向的誤判,申請破產;再如ipod對walkman的替代,小靈通的消失等等。
那么我們是否應該堅持貿易思維(互聯網思維)為主導,用商業模式的創新來贏得未來呢?小米沒有自己的工廠,小米的產品不是自己制造,而是與富士康、英華達等制造工廠合作,認為應該讓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情。在硬件上,小米沒有自己的專利。
但這樣是否真的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進行了轉變呢?或許可以從著名的互聯網公司谷歌(Google)的戰略布局來看。近年來,Google不斷收購摩托羅拉、Nest等具有工業精神的傳統工業企業,顯然其并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的思維。
的確,中國改革開放的30多年,強大的市場需求有力地帶動了制造業發展,實現了中國制造業的大跨越、大發展。但是,無論是出口市場、還是內需市場,30多年后,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短缺經濟時代已經結束,過剩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繼續強調貿易帶動、互聯網購物等在渠道上的創新,邊際效應越來越明顯。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給創新”,是對這一邊際效用的明確暗示。
如何實現制造業的強國夢?我們可以用“制造業強國=工業思維×貿易思維”這一方程式簡要回答。制造業強國是工業思維、貿易思維的乘積。僅有工業思維、或僅堅持貿易思維(含互聯網思維)都是有失偏頗的。小米曾先后投資優酷土豆和愛奇藝;在云計算領域,小米與金山和淡馬錫聯手以2.95億美元入股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世紀互聯。近段時間,小米又宣布與美的進行戰略合作來布局智能家電,營造智能家居。同時,格力也表示不排除與馬云合作。這表明,兩者都認識到僅僅靠單條腿走路是不現實的,也將會與這個以信息化為背景的時代脫節。
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首先應明確自主創新并不是指自我創新,技術水平一定要達到高精尖,自主創新也并不僅僅與專利等掛鉤,而是以企業為主體,以掌握核心技術知識產權、高附加值價值鏈活動為目標,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有機結合,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全面提高創新能力。
對于單個制造業企業來說,注重技術創新從而實現制造能力的提升進而獲得收益,或者是依靠組合創新實現盈利再進一步投資技術研發都是可行的方案。然而,對于整個國家的制造業來說,技術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靈魂,要想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必須將技術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重大技術創新面前,任何商業模式創新都顯得蒼白無力。要實現中國夢、亞太夢,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不能津津樂道在互聯網思維中。要充分利用好國際和國內的創新資源,提高創新能力。應更加注重基礎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支撐服務體系建設,以此來提高我國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實現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從政府層面而言,制造業提升,我們需要一種現代“工業精神”的文化重構;從企業家層面而言,我們需要一種傳統“工商精神”的文化重構;從企業層面而言,我們更需要一種經典“工匠精神”的文化重構。這是新常態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
作者為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