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文HE Jian-wen
(廣東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廣州 510033)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Information,Guangzhou 510033,China)
縱觀國外發達地區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這些地區都重視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許多實證研究也表明,合理的科技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所謂科技投入,就是指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并最終反映在經費投入的層面上,其中以研發投入作為考察科技創新情況的核心指標[1][2]。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期,對科技事業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內許多發達省份,紛紛出臺符合本省實際的科技政策,務求通過加大科技投入的規模和力度,實現為經濟提質提速的目標。鑒于此,本文選取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這四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為研究對象,對其科技投入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找到其中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議。
科技投入規模的比較,主要有R&D 投入和政府財政投入兩大方面。其中,R&D 投入可以分為全社會R&D 投入和企業R&D 投入兩個層面。
全社會研發投入規模的比較可從兩方面進行:
一是R&D 投入的總額,二是R&D 投入占GDP 的比重,即研發強度。研發強度是衡量地區科技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自2009 年以來,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省R&D 投入分別以年均實際增長率23%、22%、25%、21%的速度增長,2012 年,四省R&D 投入占全國R&D 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2%、13%、10%和7%。可見,四省研發投入的增速都較快,作為科技投入第一大省的江蘇,近年來以巨額的R&D投入來實現“科技強省”的戰略目標,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研發強度仍然在2012 年達到2.38%,近年一直高于其余三個發達省份(見表1)。

表1 兩種科技經費投入強度
財政科技投入規模的比較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財政科技投入的總額,二是財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即財政科技投入強度,反映出一省政府對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政府科技投入受到科技政策變化和地方財政預算的共同影響,在一定時期內呈現波動態勢。
自2009 年以來,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省財政科技投入分別以年均實際增長率13%、30%、25%、18%的速度增長,2012 年,四省財政科技投入占全國財政科技投入總量的比重分別為4%、5%、2%和3%。可見,四省財政科技投入的規模差距不明顯,其中,江蘇的財政科技投入近年增幅顯著,逐步實現“財政優先保障科技投入”的規劃目標,財政科技投入強度也從2009 年的2.9%提高至2012年的3.6%,超過了廣東(見表1)。
當前,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其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得到強化。其中,企業研發投入情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的比較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R&D 投入總量,二是R&D 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即企業研發強度。
自2009 年以來,粵蘇魯浙四省的企業R&D 投入分別以年均實際增長率25%、24%、26%、21%的速度增長,2012年,四省企業R&D 投入占全國企業R&D 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5%、15%、13%和8%。可見,四省企業R&D 投入的增速都較快,廣東雖然在企業R&D 投入總量上稍低于江蘇,但在企業R&D 強度方面表現較好,是四省中最早突破1%的(見表2)。這也是廣東在近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中的企業創新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一的重要原因。

表2 企業R&D 投入情況對比
對科技投入的結構考察,一般是針對研發投入這一對象來展開。從不同的角度對R&D 投入的分配結構進行劃分,主要有兩種方式:按研究類型劃分和按經費來源劃分。
按研究類型劃分的結構,實際上是經費在R&D 活動中不同階段的分配結構,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共三個階段。其中,基礎研究的總體水平能反映出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潛力。2009-2012 年,粵蘇魯浙四省的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速分別達35%、22%、28%、37%,但占R&D 總經費的比重仍然偏低,為2.6%、2.6%、2.2%、2.4%,占比在近年變化不大(見表3)。四省的試驗發展經費保持較快增長,占R&D 總經費的比重均維持在90%以上。從R&D 經費的研究類型結構來看,四省均呈現出“重試驗發展、輕基礎研究”的特征。

表3 按研究類型劃分的R&D 經費結構
在R&D 經費來源上,政府和企業是最主要的資金渠道。根據兩者資金比例的差異,可以將R&D 經費的來源結構分為政府導向型、政府企業雙導型以及企業導向型。一個地區的R&D 經費來源在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結構,多數發達地區隨著經濟發展,會經歷“政府導向型-政企雙導型-企業導向型”這樣一個演化歷程[3]。
2012 年,粵蘇魯浙四省R&D 經費中來自企業資金的比例均高于85%(見表4),即國內主要發達省份在R&D經費來源方面屬于企業導向型,處于上述歷程的第三階段。這表明,企業的研發主體地位已經在這些發達省份得到基本確立。其中,江蘇省內來自企業資金的R&D 經費近三年的增幅較明顯,到2012 年總量已高于其余三省。雖然目前四省的政府R&D 投入比例均不超過10%,但各省政府均一直重視對研發活動的投入。2012 年,四省的政府R&D 投入較2009 年分別增加了88%、53%、104%、66%,其中廣東、山東的增幅較大。

表4 按經費來源劃分的R&D 經費結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科學應用與發展》的相關研究,當一個地區處于前工業化時期R&D/GDP 大致范圍在0.7%-1.8%,工業化時期R&D/GDP 大致范圍在1.5%-2.5%,后工業化時期R&D/GDP 大致范圍在2.0%-3.0%[4]。我國發達省份大致處于工業化中期和后工業化初期,R&D/GDP 均超過2%,尤其是江蘇,在全國率先基本達到創新型地區投入水平,在經濟總量上發力追趕廣東。隨著創新型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發達省份的R&D 投入規模和強度都需要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確保從工業化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順利過渡。
從近年情況來看,我國發達省份R&D 經費分配格局基本不變,全社會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仍顯不足。為此,政府應該調整科技投入領域,建立財政科技投入支持基礎研究的長效機制,重點投入科技基礎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并根據不用研發項目,改變過去直接無償撥款的方法,采用如后補助、稅收減免等新型資助模式,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性作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目前,企業是發達省份R&D 經費最主要的資金渠道,R&D 經費在企業層面的來源比例高于80%。但與此同時,企業的研發強度偏低,反映出創新仍未成為企業的普遍性共識,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創新產出成效。為此,政府應該建立完善企業研發經費稅前扣除政策,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通過扶持風投、創投基金推動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鼓勵企業和社會其他主體在研發投入方面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性投入穩步增長、企業主體性投入持續增長、社會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長的科技投入體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12[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13.
[2]蓋紅波.全球科技投入最新態勢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1):1-5.
[3]金永紅,吳江套.我國R&D 投入問題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8(3):62-65.
[4]莫燕,劉朝馬.科技投入結構分析及比較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