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平LV Jin-ping
(遼寧水利職業學院,沈陽 110036)
(Liaoni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Shenyang 110036,China)
目前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持續推進,高校已逐漸成為經濟環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高校自身在內部管理上尤其在內部控制方面還處在起步階段,高校盡快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2012 年11 月29 日財政部印發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文中簡稱《規范》),正式啟動了包括高校在內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與實施的系統工程,對規范高校財務行為和加強高校內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COSO 內部控制框架,內部控制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監督五部分構成。內部控制環境非常重要,目前很多高校內部管理者認識不夠,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內部牽制、內部監督,從管理層到普通教職工對內部控制理解不夠,現有的內部控制框架不清晰,沒有內部控制搭建的平臺,內部控制環境弱化。
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校來說,它更是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無論是控制范圍還是控制內容都不全面規范。例如:很多高校注重政撥款和學費收入的內部控制,而弱化對科研經費和銀行貸款的內部控制;對各項收支款項沒有制定明確的控制措施等。
由于過去我國高校一直是國家財政撥款、國家統一安排招生和教育經費,高校基本沒有風險防范措施。隨著高校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辦學方式的多元化,財政資金已不是唯一來源,高校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各個方面都開始大規模擴張,但是卻沒有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
部分高校雖然從意識形態上開始重視內部控制,但是仍然未落實到行動,高校舊的管理制度規定已經跟不上高校發展的需要,原來合理的內控制度部分或全部失去了合理性,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即使建立了新的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執行情況較差,缺乏相應的制約監督措施。
一套完整的高校內部控制體系框架至少應包括如下四個方面:確定的控制目標;制定監管和評價標準;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制定控制制度。下面分別進行分析研究。
控制目標的確立主要建立在分析控制活動的基礎上,分析高校控制活動時關注的核心控制點如表1 所示,根據高校控制活動的類型對控制活動的風險進行充分評估,將風險點查找出來就是對內部控制體系的一次評估,根據風險點分布情況確立關鍵控制指標(KPI),有了KPI 就是對部分控制目標進行了量化,為建立內部控制體系框架打好了評價基礎。

表1 控制活動關鍵控制點
確立KPI 后,就要對KPI 對應的風險事件進行評估,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監管和評價標準,這個標準是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核心,關鍵控制項目及指標評價標準的確立是內部控制體系框架建立的標志。具體可按表2 模式來確立。評價標準的確立是在對風險進行充分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是個系統工程,程序行較強,需要有序開展。

表2 評價標準的確定過程
2.2.1 確定關鍵控制項目和指標的風險類別
風險按照級次分類,可分為一級風險、二級風險、三級風險,以及類推,級次越高,風險越高,可根據學校教學管理及業務開展進行詳細分類,此處分類越詳細,越有利于接續工作的開展,越能提高評價標準的科學性。
2.2.2 詳細描述風險事件
風險分類后就要對風險事件進行詳細描述,對風險事件的描述有利于厘清思路,更準確地對風險事件進行評價,對風險事件的描述要抓住幾個重要方面:風險事件涉及的教學管理的業務節點、風險事件涉及的教學管理的主要內容、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風險事件發生后導致的結果(包括影響范圍等的描述)等等。
2.2.3 評估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
經過對風險事件的詳細分析與描述,最后對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進行評估,此處的評估需要一定的專業判斷能力,對不容易掌控的事件,可采用抽取樣本等形式開展,對專業的判斷起到輔助作用。
2.2.4 評價標準的出具
對風險評估與風險類別界定是對風險分析的兩個維度,通過這兩個維度才能將風險事件充分定性。在對關鍵控制指標涉及到的風險進行充分評估的基礎上出具評價標準,這個標準才能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另外,評價標準要根據高校教學管理的實際情況的變化適度調整,無論怎么調整最終都取決于對風險評估的考量。
好的評價標準要有好的評價效果,需要一套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這是建立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關鍵。
2.3.1 全員參與是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有效開展的必備條件
在內部控制體系框架建設的初期就需要對所有高校業務內容進行拉網式的風險點查找,重要項目及KPI 指標的確立幾乎涉及到高校內部所有單位和部門,執行程序的有效實施需要高校內部各個部門、各個業務節點的有效配合,因此必須全員參與。
2.3.2 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的制定要結合高校實際情況
要保證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的有效性,必須與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否則在執行過程就會遇到不必要的阻力,克服這些不必要的阻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能夠在實際業務操作中不斷查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按照評價標準執行有效的評價程序,只是內部控制建設的一個過程,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對內部控制建設情況不斷的完善,使已建立的內部控制體系框架得以夯實鞏固。這個過程就是制度建設的過程,也是內部控制體系框架建設的根本。
建立高校內部控制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學校內部一兩個管理部門人員的努力,很難有效開展相關工作,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一把手”重視了,才能從意識層面有徹底變化,才能從本質上使相關人員高度重視,只有從意識形態層面重視了,才能使這項工作在高校內部廣泛拓展開。
從意識形態層面重視了,不一定就能使相關內部控制建設工作有效建立,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監督評價機制。包括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高校外部監督雖然會對內部控制產生一定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但是已超出了內部控制的范圍,因此,這里主要探討內部監督。高校在進行內部監督時,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由高校的一把手(校長) 直接領導內部控制管理部門,以保證高校內部控制部門的獨立性。
②高校內部控制管理人員必須在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方面合格,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③在部門及個人績效考核中融入內部控制管理的內容。
④對內部控制體系執行情況的結果進行公布,以接受公眾的監督。
內部控制需要人來執行,對高校內部控制管理人員進行培養,并適時進行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求高校中每個管理人員都要對內部控制有一定的責任感,必須具備一定的業務素質。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關鍵在于每個內部控制的關鍵風險點都要有人去關注,每個管理人員及員工都要明確自身在內部控制管理的中角色和作用,這樣整個學校的內部控制體系才能高效推進,有效運轉。
內部控制是當今理論界和實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對高校內部控制提出了規范性的要求,為高校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準繩,上述分析也是圍繞該規范展開的,對高校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主要內容進行了闡述。
總之,高校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風險防范機制的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同時逐步完善內部監督控制,注重內控管理資源的整合以及管理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內部控制體系框架在高校中將逐漸被建立并發揮重要的作用。
[1]吳秋生,楊瑞平.內部控制評價整合研究[J].會計研究,2011.
[2]宋海紅,關于構建高校內部控制體系的思考[J].事業財會,2003.
[3]楊雄勝.內部控制范疇定義探索[J].會計研究,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EB/O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