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指出了建立并完善相關的經濟補償機制,對調動農民參與生態建設、持續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退耕還林相關的經濟補償機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總結了已有的實踐經驗,探討了經濟補償機制對退耕還林工作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退耕還林;西部;經濟補償機制
中圖分類號:S28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1023102
1引言
經過多年的實踐努力,我國西部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這與合理的經濟補償機制是分不開的。調查顯示,在接受經濟補償之后,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進一步激發了農民對退耕還林工作的積極性。值得重視的是,受比較經濟利益的影響,大部分的農民更為注重政府的補償優惠,而對林木的管理和維護不夠重視;同時,因退耕而剩余的勞動力對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的興趣不高,而對經濟補償的依賴性較強。因此,一旦經濟補償停止,而林木還未到效益回收的時候,農民將失去生活來源。可見,完善退耕還林相關的經濟補償機制,對農民繼續維持退耕還林的積極性,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退耕還林經濟補償機制的理論依據
長期以來,為了追求更大的個人經濟利益,農民毀林開荒,導致了水土流失、氣候惡化、生態失衡。為了防止我國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退耕還林成為必要的措施。與以往的生態建設犧牲農民的利益相比,國家對退耕還林的補償顯示了對農民個人利益的重視。相關領域還更為深入的研究了經濟補償對退耕還林后續的影響,其理論依據如下。
2.1再生產理論
退耕還林工作關系到生態區的農民與當地政府管理部門,其中大力植樹造林,以防治水土進一步流失、期待重建秀麗山川的行為,本身就是在從事社會再生產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造就了具備價值的生態產品。這種生態產品同樣凝結了人們的勞動和智慧,然而,因其本身的特殊屬性,無法使其像其他產品一樣,直接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報酬;同時,生態產品的價值也具有其特殊的承擔者,生態效益是通過消費者獲取的級差收入間接的體現出來的,需要社會統籌才能得以獲取。譬如,通過退耕還林工作,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水源得到涵養,空氣得到凈化,這就使得下游的人們能夠獲取更多經濟利益。因此,根據再生產理論,收益的地區應該有償的使用生態產品,給予退耕還林的上游地區以經濟補償。如此,才能使得上游地區能夠持續經營退耕還林,維持生態產品的持續生產。
2.2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根據行為科學理論,人是所有管理工作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要約束人的行為方向,就需要激發人的動機,而動機則是源自于人的內在需求。根據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只有低一級的需求得以滿足,人才會產生高一級的需求。人的5個層次的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將這5類需求歸納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對于西部地區的農民而言,他們多處于追求基本溫飽的層次,而生態環境的建設被認為是一種文明的建設,歸屬于精神需求的范疇??梢?,農民在無法解決溫飽問題的階段,是不會有生態建設的行為產生的。因此,經濟補償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夠滿足農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使得農民能夠主動的去參與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維護。
3退耕還林對西部地區農民的影響。
退耕還林對西部地區農民所造成的損失,主要體現在效用外溢損失和結構調整損失,即改變了農民的生產行為方式和經濟收入的來源。
3.1農民行為方式的改變
通過相關的研究表明,退耕還林工程首先減少了農民的耕地,勞動力有了大量的剩余。這些剩余的勞動力,失去了原有的生產勞動資料,必將導致他們行為方式的改變。比如,從事種植業的勞動者,他們在短期內無法繼續從事原來的勞動,需要外出務工或者轉向養殖業和商業等其他方式的生產勞動。
3.2農民收入來源的改變
在退耕還林的區域,農民的收入來源因為生產方式的改變而變化。國家的經濟補償是一方面,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和轉移是另一方面。在西部大部分地區,剩余的勞動力轉向外出務工的情況較為多見,如此,農民的收入基本上會得到增加,而根據不同的個體情況,其勞動技能和個性需求等的不同,也有總體收入變化不大,或者總體收入減少的情況。樹林的養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耕地被完全還林的農戶,其家庭收入僅僅只是來自于經濟補償,而養護樹林也需要個人的投入。因此,合理的經濟補償機制,不僅影響著農民管護樹林的積極性,更關系著退耕還林建設的后續成效。
4確保退耕還林相關經濟補償機制穩定運行的必要性
4.1經濟補償機制的內涵
退耕還林工程關系到生態、資源、經濟、人口、科技和教育等諸多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是一個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有效的經濟補償機制與工程涉及到的各個因素之間,有著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要想維持退耕還林工程的有序實施,便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多渠道的籌措資金,對退耕還林區域的人們進行穩定的經濟補償。
根據政府對農民補償支付的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補償和間接補償。農民因退耕還林而導致的口糧減少和收入下降,需要政府部門直接支付貨幣以維持農民的正常生活,稱為直接補償。因為退耕還林而導致的當地產出總體減少,預期產量變化,價格波動和貼現率的浮動等因素會一定程度上的影響補償機制的穩定性。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補償偏高或者偏低的情形,這也是需要重視的。而在營造生態林的過程中出現的其他的損失,比如剩余勞動力增加、失業率增加、資產專用性損失等方面則可以進行間接的補償,譬如貸款政策優惠、免費就業指導、農業技術免費指導、新產業扶持等。運用間接補償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后續產業,通過產業化開發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才是經濟補償機制的最終目的。
4.2經濟補償機制的作用
根據相關調查表明,退耕剩余的勞動力加持到未退耕的土地上勞動,以期望增加土地產量,消除因退耕還林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是不現實的。想要短時間內實現生態與經濟兩全也是不可能的,一般樹木的成才均需要8~10年,而一些價值較高的樹木成才則需要20年。在等待樹木成才的階段,經濟補償不僅是維持農民基本生活的來源,還需要承擔苗木的管護費用。所以,經濟補償機制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腿根之時,還需要作用在還林之后。
4.3經濟補償機制運行的方式
根據退耕還林工程的長期穩定性,結合經濟補償的意義,要想維持經濟補償機制的有序運行,其制度需要根據實踐而不斷創新。國家固定的補償基金、社會補償及產業補償3種運行方式分別涵蓋了直接補償和間接補償。退耕還林工程是國家戰略性的重大工程,其固定的補償機制建立及運行是核心部分;因退耕還林而產生的生態效益,惠及其他的區域和產業,得到社會性的補償是必要的;長期以來,土地是我國人民的最基本生產資料,要想維持退耕還林工作不反彈,必須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發展其他產業經濟、創新生產方式,才能最終確保生態經濟的穩定。
5結語
退耕還林經濟補償機制,是確保生態產品的經營者和農民的利益關系和諧穩定的關鍵因素。要維持我國西部退耕還林工程的長期穩定,必須要確保經濟補償機制的可行性、穩定性與適應性。
參考文獻:
[1] 劉慶博.退耕還林補償問題研究綜述[J].世界林業研究,2010(1).
[2] 黃富祥.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的經濟補償問題探討[J].生態學報,2002(4).
[3] 孔忠東.退耕還林工程效益評價研究綜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6).
[4] 周厚勝.退耕還林還草經濟補償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11).
[5] 潘楊.西部地區退耕還林補償問題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