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在槍彈家族中,除了最常用的殺傷有生目標的普通彈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槍彈,它們有的能在飛行中發光標示彈道,有的能擊穿鋼甲,有的能點燃易燃物,有的彈頭能爆炸……我們把除普通彈以外的這些特殊作戰用槍彈歸類為特種彈,而空包彈、教練彈、高壓彈、強裝藥彈等不能發射或者用于工廠測試的槍彈,叫做輔助用彈。特種槍彈在戰場上有許多重要的作用,其結構也是千變萬化,種類繁多。
致命的軌跡——曳光彈
在夜間戰斗和演習中,我們常能看到自動武器射出的子彈拖著一道道紅、黃、綠的軌跡,在夜晚顯得尤其絢麗,煞是好看。這些能顯示出彩色發光彈道的子彈就是曳光彈。曳光彈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先由英國人發明,隨后各國軍隊都開始采用這一彈種。曳光彈在戰場上的用途極廣,首先是在射擊時能顯示彈道,便于射手及時修正。例如戰斗機的航空機槍、航空機炮會在彈鏈中每隔幾發裝上一發曳光彈,飛行員在射擊時就可以通過曳光彈的發光軌跡修正偏差,這在射擊移動目標時尤其重要。除此之外,曳光彈還能為友鄰部隊指示目標,比如步炮協同、步坦協同時,步兵發現了某個隱蔽的目標,要指示給炮兵或者坦克,就可以向目標發射一串曳光彈,告訴火炮或者坦克“敵人在這里”。還有就是曳光彈有一定的燃燒功能,可以點燃易燃物例如干草、汽油,有時候也可以當做燃燒彈使用。
在百度百科的“曳光彈”詞條上,說曳光彈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在彈頭上涂有一層含磷藥劑,彈頭在飛行中與空氣摩擦點燃藥劑發光,其實這是非常荒謬的以訛傳訛。首先,曳光彈飛行中發光的距離達幾百米甚至上千米,如果是彈頭上涂的那么一點點發光藥劑根本就不能支持這么長時間的燃燒。其次,如果發光藥劑是涂在彈頭表面的,那么在儲存、攜行、裝填中也難保不會脫落變質。曳光彈之所以能發光,真正的秘密藏在彈頭底部的曳光藥劑里。
典型的曳光彈結構中,彈頭內部前半部分一般是鋼芯或者鉛芯,彈頭的后半部有空腔,空腔中有一個一頭開口的金屬盲管。這個金屬盲管叫做曳光管,它的開口朝著彈尾,里面填充著曳光劑,由一個金屬壓環將其固定在彈頭尾部的空腔里,再將彈頭被甲的尾部向內卷,壓住壓環不讓其脫出。曳光劑和信號彈的信號劑、照明彈的照明劑乃至燃燒彈的燃燒劑一樣,屬于煙火劑的一種。它是通過在鎂粉、鋁粉等可燃金屬粉末中混入特定的金屬鹽,其燃燒時產生特定顏色的火焰來發光的,例如混入鍶鹽就發出紅光,混入鈉鹽就發出黃光,混入銅鹽就發出綠光。以國產56式7.62毫米曳光彈為例,它的曳光藥劑成分為硝酸鍶61.5%,鎂粉23%,鋁鎂合金粉6%,為了將這些成分粘合起來還有9.5%的酚醛樹脂。由于曳光劑對火焰的敏感度較小,為了讓它能夠順利點燃,還會在其表面壓裝一層引燃劑,56式7.62毫米曳光彈中的引燃劑硝酸鍶含量為48%,鎂粉15%,酚醛樹脂7%,同時還有30%的過氧化鋇。此外,在曳光劑和引燃劑中間還包括一個兩者各占一半的藥層,稱為傳火劑,以保證曳光劑能夠確實點燃。曳光彈經常用來指示目標,但是發光的彈道也會暴露武器位置,所以曳光彈一般要求有一定的延遲發光時間,彈頭飛出槍口一段距離以后才開始發光,引燃劑和傳火劑也起到了延遲發光的作用。
有一些曳光彈為了簡化結構,沒有使用獨立的曳光管,而是直接在彈頭尾部的空腔內裝填曳光藥劑,例如美國7.62毫米M62曳光彈。該彈是7.62毫米NATO步槍彈家族中的一員,彈頭前半部分是鉛芯,后半部分在被甲內直接填充曳光劑,尾部被甲的開口里有一個向內凹陷的金屬箔片,再用一塊片很薄的銅箔封閉不讓曳光劑掉出。發射時火藥燃氣先沖破銅箔,再從內凹的金屬箔片凹陷處沖破點燃曳光劑,經過短暫的封閉燃燒,曳光劑燃燒的壓力大于金屬箔片的抗力才沖破箔片開始發光,以達到延期曳光的效果。這種用金屬箔片來延期發光的結構在國產87式5.8毫米曳光彈、5.56毫米M196、M856曳光彈和.30英寸M27卡賓槍曳光彈上也能夠看到。
還有一類特殊的曳光彈,它們雖然也可以正常發射,但它們并不是作戰用彈藥,而是一種訓練器材,用于室內近距離射擊訓練,或者在“以槍代炮”訓練中模擬炮彈、火箭彈的彈道,達到降低訓練危險性、節約訓練成本的作用。例如捷克曾經生產的7.62毫米短程訓練彈,這種子彈藥筒和M43步槍彈完全一樣,但是彈頭形狀和普通彈差別很大,彈頭很短很輕,頭部圓鈍,彈頭內部沒有鋼芯和鉛芯,只有一個曳光管。這種子彈因為彈頭質量很輕加上飛行阻力大,射程很短,擊中靶子后彈頭很容易變形破碎,可以在空間狹小的室內靶場安全地使用,進行近距離隱顯目標模擬射擊訓練。而例如AT-4反坦克火箭筒訓練用內膛槍發射的一種9毫米M939曳光彈,其口徑和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一致,只是在彈頭底部的盲孔內填充了曳光劑,在有效射程內M939曳光彈的彈道和AT-4反坦克火箭彈很接近,可以供士兵進行“以槍代炮”射擊訓練。
有這樣一個段子,說二戰中飛行員一般用曳光彈修正射擊時的偏差,但是多年后才發現,曳光彈的彈道和其他彈藥不同,曳光彈打中了,其實意味著其他彈藥反而沒打中。這是不是真的呢?的確,曳光彈在飛行中,曳光劑逐漸燃燒減少,彈頭的質量和重心都在變化,所以曳光彈的彈道和普通彈有一定區別。不過正因為這一點,為了讓曳光彈盡可能和同口徑的普通彈彈道一致,曳光彈彈頭和普通彈彈頭外形差別很大,彈體圓柱部分更長,底部通常是直口平底,不用普通彈的船型彈尾,彈頭前部填充物一般用更重的鉛芯。經過精心設計調整,在有效射程內曳光彈和普通彈的彈道基本一致,只是射擊精度略差一些,所以這個段子的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鐵頭功——穿甲彈
槍彈中的穿甲彈可以擊穿一定厚度的裝甲鋼板,用于毀傷輕裝甲目標,并且殺傷輕型裝甲車輛內的人員,另外對輕型土木工事內的人員也有殺傷作用。穿甲彈之所以比普通彈侵徹力更強,主要是因為采用了和普通彈不同的內部結構。
傳統的全金屬被甲普通彈大多外層是銅合金或者軟鋼做的被甲,被甲里面有一個中碳鋼做的彈芯,彈芯和被甲之間有鉛套,鋼彈芯的作用是提高彈頭侵徹力,而鉛套是為了減小對武器膛線的磨損。也有一些槍彈彈頭被甲內沒有鋼芯,全部用鉛合金填滿,這種槍彈叫做鉛芯彈,在老式步槍彈和民用槍彈上常能看到。和鋼芯彈相比,鉛芯彈侵徹力就要差一些。這里大家就發現了,影響彈頭侵徹力的主要是彈頭內的彈芯,穿甲彈就是在這里做文章的。首先,穿甲彈的彈芯材料不是普通中碳鋼,而是經過淬火的硬化鋼彈芯甚至鎢彈芯,“身子骨”要比普通彈更硬;其次,穿甲彈的彈芯一般不采用普通彈的平頭形狀,而是采用尖頭,更利于擊穿硬目標。以美國7.62毫米M61穿甲彈為例,其彈頭內部有一個尖頭的硬質鋼彈芯,在3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0.28英寸(約7毫米)鋼板,在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0.2英寸(約5毫米)鋼板。endprint
純粹的穿甲彈只能在鋼板上打一個洞,對目標的毀傷后效比較小,所以大部分穿甲彈都帶有其他功能,在彈頭內裝填了燃燒劑或者炸藥,變成了穿甲燃燒彈、穿甲爆炸燃燒彈。常見的穿甲燃燒彈結構是被甲內部裝尖頭硬化彈芯,彈芯頭部和被甲尖端之間的空隙內裝填少量燃燒劑,當子彈擊中目標時,被甲破損變形,彈芯撞擊裝甲的同時也摩擦擠壓燃燒劑點火,起到又穿甲又燃燒的作用,比如蘇聯7.62×54R穿甲燃燒彈使用的就是這種結構,DshkM高射機槍用的12.7毫米B-32穿甲燃燒彈也是這種結構。還有一些穿甲燃燒彈,燃燒劑不裝在鋼芯前面而是裝在鋼芯后面,再用一個鉛盂壓住。當子彈撞擊目標后,前端的鋼芯擊穿裝甲,在撞擊瞬間鉛盂向前沖,裝在鉛盂和鋼芯尾部之間的燃燒劑被擠壓發火燃燒。這種鋼芯后端裝燃燒劑的穿甲燃燒彈優點是燃燒劑發火后火焰集中,可以順著鋼芯擊穿的彈孔一起飛到目標內部燃燒,燃燒效果比較好,國產56式7.62毫米穿甲燃燒彈使用的就是這種結構。無論是燃燒劑裝在穿甲鋼芯前還是后,穿甲燃燒彈都是靠撞擊硬目標時對燃燒劑的強力擠壓摩擦發火的,當射擊軟目標時,撞擊力沒有那么強,燃燒劑就可能點不燃。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有過這樣的戰例,進攻山頭的解放軍某部遇到一個覆蓋了枯草和浮土的土木掩蔽部,準備縱火將其點燃。有戰士把戰前下發的幾顆56式7.62毫米穿甲燃燒彈裝進半自動步槍,朝掩蔽部“嘭嘭嘭”連開了好幾槍,但并沒有點燃上面的枯草,最后還是靠冒險接近后用火柴點火把掩蔽部燒毀的。因為子彈擊中的是松軟的枯草和浮土,撞擊力不夠,自然是點不著燃燒劑的。
為了得到更好的侵徹效果,還出現了一些全新結構的穿甲燃燒彈,例如借鑒了火炮脫殼穿甲彈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就是一例。美國研制過一種M948次口徑脫殼穿甲彈(Saboted Light Armor Penetrator,SLAP),其口徑是7.62毫米,設計初衷是配發M240、M60和M134機槍射擊輕裝甲目標和飛機。這種次口徑脫殼穿甲彈彈頭外層是一個塑料做的彈托,中間是一個直徑5.56毫米的鎢合金尖頭彈芯,飛出槍口后彈托飛散,只留下彈芯飛行,初速可以達到4000英尺/秒(超過1200米/秒)。不過,這種子彈在飛出槍口后彈托飛散脫落的動作會擾動彈頭飛行,射擊精度不佳,加上造價較貴,所以最后沒有進入美軍現役。
此外,還有一些槍彈雖然不是穿甲彈,但是為了提高侵徹性能,也使用了類似穿甲彈的結構,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微聲步槍、微聲沖鋒槍彈。微聲步槍、微聲沖鋒槍彈是亞音速飛行的,為了彌補彈頭亞音速飛行帶來的侵徹力不足,往往就采用類似穿甲彈的彈頭結構,這方面典型的槍彈就是蘇聯SP-6、SPP 9×39毫米特種亞音速步槍彈。這兩種步槍彈彈頭很重,采用半被甲結構,彈頭中間有一個很長的硬鋼彈芯,硬鋼彈芯的頭部在彈尖露出。SP-6特種步槍彈在100米距離上可穿透8毫米鋼板,在400米距離上可穿透2毫米鋼板,并且能擊穿軟質防彈衣。中國64式、85式微聲沖鋒槍使用的64式微聲沖鋒槍彈彈頭也是類似穿甲彈的設計,其彈頭比51式手槍彈彈頭長且重,尖頭,內部有一類似穿甲槍彈的尖頭鋼彈芯,在100米距離上對厚度2.5毫米。傾角30°的冷軋鋼板有80%的穿透率。國產5.8×42槍彈家族中用于88式通用機槍和88式狙擊步槍的DVP87式機槍彈為了追求遠距離上的侵徹性能,也使用了類似穿甲彈的結構,彈體較長,前端有尖頭鋼芯。只是鋼芯用的是普通鋼不是硬化鋼,所以它不是真正的穿甲彈。
飛射的火種——燃燒彈
燃燒彈,顧名思義就是能點燃易燃目標的槍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空軍用曳光彈和燃燒彈攔截德國飛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些子彈不但能射穿飛艇蒙皮造成漏氣,還能點燃氫氣讓飛艇變成一個巨大的火球徹底摧毀。早期的燃燒彈往往用白磷作為燃燒劑,白磷易燃但是有毒,遇到空氣還會自燃,安全性較差,后來逐漸被金屬燃燒劑取代。以國產56式7.62毫米曳光燃燒彈的燃燒劑為例,其主要成分是鋁鎂合金粉50%作為可燃物,硝酸鋇50%作為氧化劑,燃燒溫度可達1000℃以上。在戰場上,燃燒彈用來射擊薄皮的車輛、飛機等目標,擊穿蒙皮后能點燃油箱中的燃油摧毀目標。
燃燒彈中的燃燒劑發火主要靠直接摩擦和擠壓。如56式7.62毫米曳光燃燒彈,其彈頭前部裝燃燒劑,中部為平頭普通鋼芯,后部為曳光管,彈頭撞擊目標時鋼芯前沖擠壓燃燒劑發火。這種結構的燃燒彈比較簡單,使用這種結構的燃燒彈還有日本7.7×56R航空機槍用燃燒彈和匈牙利7.62×54R燃燒彈等。英國二戰中使用的.303英寸MkVI燃燒彈彈頭整個是空心的,填充燃燒劑,底部用一個螺蓋密封,子彈頭部尖端內藏有一個錐形壓塊和鋼珠,當子彈擊中目標時壓塊和鋼珠擠壓燃燒劑發火,這也是一種直接摩擦擠壓燃燒劑發火的形式。
也有一些燃燒彈的結構略復雜,內有擊針發火裝置。蘇聯7.62×54R試射燃燒彈、德國毛瑟7.92毫米試射燃燒彈就是這樣一種彈藥,它們的彈頭前端裝有鋁鎂合金燃燒劑,燃燒劑后方有一個火帽,火帽后面是擊針,擊針和火帽之間有一個保險筒擋住,把擊針和火帽隔開。擊中目標時,擊針克服保險筒的抗力前沖擊發火帽,火帽再點燃前面的燃燒劑。還有一些大口徑機槍彈的燃燒彈也使用這種結構,例如蘇聯14.5毫米機槍彈中的曳光燃燒彈。
剛才提到一些燃燒彈也被稱為試射燃燒彈,是因為燃燒彈在擊中目標時能迸發出明亮的火花,很容易觀察到,所以被用于試射校射。例如剛剛提到的德國7.92毫米試射燃燒彈,這種槍彈常被用在航空機槍上,擊中敵機后會爆出火光,飛行員就能判斷出是否命中。英國早期的坦克喜歡用測距機槍,主炮瞄準后用并列的測距機槍打一個點射,發射幾發曳光試射燃燒彈,子彈擊中目標就會有明顯的火光,代表已經瞄準了,隨即主炮射擊。還有就是有些無坐力炮、火箭筒有同軸的試射槍,發射炮彈前會先用試射槍打一個單發,試射槍發射的專用子彈也是類似試射燃燒彈的結構,擊中目標后也會迸發出火光,比如美國M40A1 106毫米無坐力炮的.50英寸M8C試射槍發射一種M48A2試射彈。這種彈的藥筒比勃朗寧.50英寸機槍彈藥筒短得多,只有76毫米,在火炮有效射程內,它的彈道和無坐力炮破甲彈很相似。在火炮發射前,用這種子彈來試射檢驗瞄準測距精度。endprint
炸你沒商量——爆炸彈
1981年3月30日,美國總統里根剛剛離開哥倫比亞特區希爾頓酒店,槍手欣克利用一支0.22英寸轉輪手槍朝里根總統連開數槍,其中一發子彈在擊中轎車車門后反彈射中里根總統腋窩將其擊傷,制造了震驚世界的里根總統遇刺事件。在案發之前,欣克利購買了作案用的轉輪手槍和一些經過改造的0.22英寸邊緣發火彈。這些槍彈的彈頭前端被挖空,填充了微量的炸藥。出售這些槍彈的店家告訴欣克利,這種填充了微量炸藥的0.22英寸邊緣發火彈擊中人體后會爆炸,殺傷力極大。缺乏彈藥知識的欣克利信以為真,就購買了這種子彈。其實簡單地把微量炸藥填充進手槍彈頭根本不能變成能爆炸槍彈,因為炸藥沒有發火裝置不能引爆,更何況0.22英寸邊緣發火彈彈頭極小,裝這么一丁點炸藥也毫無意義,反而因為破壞了形狀,減輕了彈頭重量(鉛彈頭內部被挖空了)使子彈威力更小,射擊精度也變得很差。看來,簡單地在彈頭上開個孔裝點炸藥是變不成爆炸槍彈的,那么有沒有真正實用的爆炸槍彈呢?有的。一般手槍彈和小口徑步槍彈因為彈頭太小,即使裝炸藥也數量極其有限,所以在手槍彈和小口徑步槍彈中沒有爆炸彈這一彈種。爆炸彈主要用在大口徑槍彈上,比如高射機槍彈,因為彈頭較大較重,裝填的炸藥比較多,才能達到較好的破壞效果。又因為這類槍彈都是擊中目標瞬間爆炸的,所以也叫做瞬爆彈。
爆炸槍彈在出現之初是為了對付飛艇。英國在一戰時就研制過幾種.303英寸口徑爆炸彈,彈頭內的主要裝藥是硝化甘油,頭部很薄,僅僅有一層被甲,射中目標時硝化甘油炸藥被擠壓引爆。為了增加威力,在硝化甘油內還混有少量燃燒劑,可以在爆炸的時候增加爆溫,產生飛散的火種,點燃氣囊內的氫氣。不過這幾種早期的爆炸彈彈頭結構簡陋,所用的炸藥又是危險敏感的硝化甘油,安全性能不好,很快就被淘汰了。之后在世界各國中也很少再見到使用步槍彈口徑的爆炸彈,只在高射機槍彈、大口徑航空機槍彈重使用這一彈種。
蘇聯12.7×108大口徑機槍彈家族中的MD、MDZ系列就是瞬爆彈。早期的MD-46、MDZ-46、MDZ-3外形為鈍頭,頭部是一個黃銅制的空心筒,頂端用箔片封閉,黃銅的空心筒下方是一個KV-11或者RG-14火帽,火帽下的彈頭空間里裝填高爆炸藥。撞擊目標時,黃銅空心筒被劇烈壓縮變形,內部空腔的空氣被壓縮升溫,點燃火帽引爆彈頭里的裝藥。三種瞬爆彈中,MD-46和MDZ-46結構完全一致,彈頭被甲從彈底往彈頭方向拉伸,彈頭方向的開口用來安裝黃銅空心筒,引爆火帽用的黃銅空心筒是通過螺紋旋接在彈頭上的,區別只是MD-46彈頭內只有高爆炸藥,而MDZ-46混裝了高爆炸藥和燃燒劑,增加了燃燒功能。MDZ-3的結構和MD-46、MDZ-46略有不同,彈頭被甲是從彈頭往彈底方向拉伸,再截去彈尖部分的被甲,彈頭底部的被甲開口處向內卷,黃銅空心筒直接包在彈頭被甲內,頭部箔片從被甲頭部截掉的開口處露出。MDZ-3的裝藥和MDZ-46一樣,為高爆炸藥和燃燒劑混裝。
到二戰結束后,一種新的瞬爆彈MDZ出現了,它不再采用早期瞬爆彈鈍頭設計,而是和12.7×108彈的主用彈種穿甲燃燒彈一樣采用尖頭,彈道性能和穿甲燃燒彈一致。它的彈尖內有一個小型雷管,子彈撞擊目標時,彈尖被碰壞,其內空氣被壓縮增溫再加上彈頭結構的碎片一起作用點燃雷管,雷管隨即引爆彈頭內的高爆炸藥-燃燒劑混合物爆炸。新式的MDZ瞬爆彈起爆裝置比老式的鈍感強,所以可以擊穿飛機的鋁制蒙皮在機身內部爆炸,產生的破壞作用更大。類似的結構,還使用在蘇聯14.5毫米高射機槍瞬爆彈上。14.5毫米高射機槍瞬爆彈還有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尾部還有個曳光管,曳光管一是用來曳光,二是到了一定距離曳光管燒盡,火焰會通過一個小孔引爆彈頭里的炸藥,讓彈頭自毀。
還有一些老式爆炸槍彈使用了復雜的彈頭引信,堪比一發縮小的炮彈,例如意大利12.7×81SR機槍彈爆炸彈。其彈頭有一個小型引信,平時引信擊針腰部用銅帶纏繞,固定在引信體內不能上下活動。子彈飛出槍口后因為自身旋轉的離心力讓銅帶逐漸松開,擊針就能上下活動了。擊中目標時擊針下戳擊發雷管,引爆彈頭。這種用纏繞銅帶當保險的引信廣泛用在蘇、德航炮彈上,優點是不但起到保險作用,還有一定的遠解作用,因為銅帶是逐步松開的,此時彈頭離槍口已經有一段距離了。不過把小口徑炮彈的引信用在12.7毫米的彈頭上就太過復雜了,之后再也沒有見到使用獨立彈頭引信的槍彈。
標示
為了和普通彈以及其他特種彈區別,特種彈往往在彈頭上用各種顏色的色標表示不同彈種。不過,由于各國的習慣不同,色標的含義也各不相同,同一種彈種在不同的國家使用的色標是不同的,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國家代表的彈種也不一樣,因此沒有全世界統一的識別標準。要區分不同國家的各種槍彈彈種,需要結合槍彈型號具體分析,很多還要憑經驗。在文章的最后筆者試舉幾例。
紅色色標 中國、蘇聯一般表示燃燒彈,如7.62×54R試射燃燒彈、7.62×39曳光燃燒彈等,12.7×108機槍彈當中的MDZ瞬爆彈,因為炸藥中含有燃燒劑,有燃燒作用,所以也用紅色標志,而且紅色覆蓋整個彈頭而不是彈尖上一點點。但是在美國等北約國家,紅色和橙色卻是曳光彈的標識色。
綠色色標 中國、蘇聯以及華約國家一般用來表示曳光彈,但是12.7、14.5毫米機槍彈中的穿甲燃燒曳光彈用的是紫、紅兩色,紫色涂在彈尖,下面一圈紅色色圈,沒有代表曳光彈的綠色。另外7.62×39曳光燃燒彈雖然有曳光功能,但是色標中不標,彈頭上只有表示燃燒彈的紅色。捷克的7.62毫米短程訓練彈也是一種曳光彈,但是彈頭色用的是代表訓練彈的淺藍和白色。而在美軍中,屬于普通彈的5.56毫米M855步槍彈卻是綠色彈尖。
黑色色標各國基本上一致,表示穿甲彈,但是中、蘇的穿甲燃燒曳光彈只有紫、紅兩色,沒有黑色。中國在后期生產的56式7.62毫米穿甲燃燒彈不再用黑、紅兩色標識,而是單獨用黑色。
黃色色標 北約國家一般用來標識爆炸彈,而在華約國家中,爆炸彈是白色色標。蘇聯曾經生產的7.62×54R鉛芯重彈用在重機槍上,彈種屬于普通彈,但是頭部標識色也是黃色。
藍色色標 捷克等國用淺藍色和白色表示短程訓練彈,但是北約國家的燃燒彈用藍色。
(編輯/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