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塔·奇曼在《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一書中寫道:抗戰中期,美國新聞記者組團前往延安,他們被共產黨人的廉潔奉公、富于理想和獻身精神所感動。回來后,他們對宋美齡感慨中國居然還有這樣一群積極上進、健康廉潔的人存在。宋美齡感觸良深默默凝視長江,幾分鐘后回身說:“我承認,也許你們說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嘗到真正權力的滋味。”
顯然,貴為第一夫人的宋美齡是嘗過權力滋味的,國民黨的達官貴人也是嘗過權力滋味的,而且善于把權力的滋味用到極致。要不然也不會前方打得艱苦卓絕,后方玩得熱火朝天,“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前方有啥吃啥,后方吃啥有啥”。
有人形容說,權力是烈酒,是佳肴,是春藥,是毒品,是興奮劑,是營養品,都未必準確全面,有失偏頗,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權力確有豐富滋味。因而,迷戀權力的人不計其數,研究權力的人也不少。僅以《權力的滋味》為名的書,就有好幾本,最有名的是斯洛伐克作家穆納谷那一本,曾廣為流傳,被列為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系的必讀書,入圍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權力的味道很復雜,酸甜苦辣,香臭鮮腥,不一而足,但最主要的就是甜味與苦味兩種。先說權力的“甜味”。有了權力,就可以吃香喝辣,前呼后擁;可以享受高官厚祿,名車豪宅;可以隨意安排親友,任人唯親;可以收受紅包,中飽私囊;可以公款旅游,一擲千金,這就是宋美齡所說的“真正權力的滋味”。這些東西,會腐蝕人的意志,渙散人的精神,矮化人的理想,使人不思進取,腐化墮落,把“延安精神”變成“陪都精神”。嘗到權力“甜頭”的人,都會極度眷戀手中權力,不肯放權、讓權,陶醉于權力之中。
再說權力的“苦味”。權力是柄雙刃劍,舞弄不好就會傷了自身,其中教訓不勝枚舉。一個權高位重的官員如果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過度、超限享用對權力的甜味,就肯定會樂極生悲,由享受甜味變成吞食苦味,喜劇變成悲劇。看看那些曾經大權在握、威風八面的官員,一旦東窗事發,中箭落馬,不是開除黨籍、公職,自食苦果;就是鋃鐺入獄,不見天日,忍受牢獄之苦;或處以極刑,萬劫不復,吃著黃連下地獄——苦到家了。
也見過許多嚴于自律、安分守己的官員,他們對權力的“甜味”特別警惕,做事循規蹈矩,為官老老實實,不越權、不擅權、不弄權,看似不那么“瀟灑”,度日清貧,但卻能免于品嘗權力的“苦味”,不必擔心紀委請去喝“苦咖啡”,不會在法庭上展示“苦瓜臉”,不會因貪腐而身敗名裂苦不堪言,最終得以安全著陸,沒成為權力的犧牲品,自重而受人敬重。
不貪圖權力的“甜味”,就不會吞咽權力的“苦味”,沒有今天的“鬧得歡”,就不必擔心將來的“拉清單”,這就是權力的辯證法,可以說是屢試不爽,概莫能外。因而,每個在位或即將上位的官員,當你手執權杖將要行使權力時,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是權力的滋味,拒絕誘惑,淡泊淡定,千萬不要因迷戀其“甜味”而反食苦果,須知世界上可沒有后悔藥可賣,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每天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