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東
與文化一體齊飛
于新東
不斷促進文化與經濟的一體齊飛關鍵還是在人、在人的認識和意識,因為一切經濟活動都是人的活動
偶然翻閱舊報紙,一下子讀到了三篇有關企業文化的報道,一則是去年蘋果CEO蒂姆·庫克來我國訪問時談到為創造偉大產品而生的企業文化,即“生而為創新”;一則是依靠中國的“陰陽文化”成功管理生產小積木的大公司的丹麥首富,通過充滿辯證法的陰陽管理法,公司運轉得心應手;一則是百度公司上班可穿拖鞋、困了可睡覺的人性化管理文化。看罷,頗有感觸。
文化和企業的相輔相成已經深得人心,但是放眼文化和整個經濟之間的融合互動,則還不盡如人意。比如,我們經濟發展中文化占多大比重呢?發揮多大作用呢?可別簡單地用文化產業的產值啊、增速啊及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之類的答案來回答上述問題。因為這樣的回答已經意味著認識上的兩個誤區,一個是把文化產業等同于文化的全部經濟價值,一個則是把文化與經濟割裂開來并認為文化從屬于經濟。這里探討的文化與經濟關系,是指二者首先融為一體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文化嵌入經濟、經濟內化文化,然后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特別是充分發揮文化的自身保值增值、促進經濟進步、導航經濟方向、糾偏經濟失誤等全方位、立體式的重大功能。因而再回到前面兩個問題,實質上就是問我們的經濟是有文化的經濟嗎?
什么是有文化的經濟呢?所謂有文化的經濟,就是增長動力靠創新、運行規則講道德、利用自然可持續、發展目的為幸福。而創新、道德、可持續和幸福感,哪一個不是文化領域的范疇呢?反過來,則是無文化的經濟,筆者把它形象稱之為野蠻的經濟或者叫粗暴的經濟,就是增長靠資源能源的高投入高耗費,運行講所謂的潛規則的爾虞我詐、坑蒙拐騙及假冒偽劣,對待自然則濫砍濫伐、竭澤而漁和肆意污染,結果是貧富差距愈拉愈大、生存環境又極度惡化以至社會矛盾日益激發。
那么,如何不斷發展出有文化的經濟,或者說如何不斷促進文化與經濟的一體齊飛呢?關鍵還是在人、在人的認識和意識。因為一切經濟活動都是人的活動,無論是生產產品、開辦企業,還是集聚產業、振興區域,都是由人這個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主導著。如果要讓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滲透文化,能夠而且只能夠依靠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其一。其二,人的主觀能動性要有效地發揮,就有賴于認識上高度重視和意識上主動自覺。舉例來說,如果要使得生產的產品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物品,而是一個有思想、有信息、有體貼,總之有文化的“陪伴品”,就離不開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的用感情、用熱愛、用心血,想想任何一件傳世之作,無論哪個領域的,無不是傾注心血之作。這充分說明,產品的文化有無、底蘊深淺,關鍵在人。而把這一特點推開到一切經濟活動中,道理皆準。
就浙江而言,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名人輩出,這些都是我們的特點與優勢。特別是這些年來,從作為國家的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到浙江自己提出打造文化強省建設奮斗目標,好成績的收獲可謂一茬接一茬,不僅各項文化事業本身得到了長足發展,而且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和貢獻度都顯著提高。比如,“十一五”期間浙江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高出同期GDP增速3.4個百分點,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高。但同時也當看到,無論是自身比較來說,還是橫向比較而言,浙江打造有文化的經濟尚任重道遠。
為此,必須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法治化水平,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體制機制保障。同時,要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建設文化綜合體、培育大型骨干文化企業、發展現代文化流通方式,努力促進“文化經濟”的大發展,使之成為實現人們精神富有的戰略途徑,成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抓手,成為推進“兩美”建設的強大動力,從而不斷構建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新圖景。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