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鵬LIU Ruo-peng;朱大明ZHU Da-ming;李新武LI Xin-wu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昆明 650093)
(Faculty of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
1.1 城市與城市文化的關系 城市不管其文化背景如何,從根本上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的狀態。城市同人們生活之間這種根本上的關聯,正是我們要理解城市文化的關鍵。如果說城市物質環境是人們生活的空間載體。那么,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生活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城市的內在。
1.2 城市文化對城市建設的作用
1.2.1 城市文化是經營城市的重要部分 經營城市是指用市場眼光重新審視城市,把城市作為一種巨大的國有資產來經營,經營的主要范圍是土地、基礎設施等有形資產以及城市文化、政策制度等無形資產。[1]無形資產是城市的軟實力,城市文化是經營城市的關鍵環節。
1.2.2 城市文化是發展城市經濟的重要途徑 城市文化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這種精神是可以轉變為同樣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城市的發展。領導世界文明前進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城市;另一個是文化。從發展城市經濟的角度考慮,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無疑一條風險小、回報率高的道路。
2.1 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適宜居住的城市”。[2]這是一個涵義豐富但是又高度概括的解釋,其中包含了很多變化的因素。此外,不同的時代對宜居城市的概念或者定義也是有很大差異的。
2.2 宜居城市的內涵
2.2.1 城市居住主體差異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會階層對宜居的期望或要求是不同的,同時他們對宜居的感受也大相徑庭。就單個個體而言,每個人的價值觀、生命周期、教育程度等等都有可能影響到城市宜居性的偏好選擇。
2.2.2 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主要體現在氣候、資源、經濟等各個方面。不同的氣候影響人們對宜居的感受;社會的資源的豐富與否也對此有影響。
2.3 城市文化與宜居城市的關系 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城市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衣食無憂時候,人們需要得到更高層次滿足。人們開始設想把城市建設成何種模樣才能滿足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其中城市文化成為打造宜居城市的重點。

圖1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信息情報組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3.1 土地利用規劃 在我國的規劃體制下,土地利用規劃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對土地未來的開發、利用、治理,在空間上、時間上超前性的計劃與安排,并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土地自然歷史的特性,在時空上對土地資源分配和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的綜合經濟管理措施。
3.2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指根據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與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資源,協調城市空間功能布局以及進行各項建設的合理安排和綜合部署。
3.3 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本任務是從國家的全局和長遠發展的考慮;而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是保證城市各項建設和發展的順利進行,保障城市社會的經濟發展。近幾年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沖突與矛盾越來越突出。兩大規劃的矛盾主要在以下幾點:①規劃目標相互不協調;②規劃部門職能差異;③規劃的時間與層次不合理。[3]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統籌協調勢在必行。
4.1 城市文化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4.1.1 城市規劃中忽略了城市文化的傾向 城市文化作為一個城市的核心價值,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往往被有意識的忽略,我們可以從很多文化景區的發展中看到很多古鎮模式。這種城市規劃模式,不僅以犧牲城市文化為代價,而且給樹立城市品牌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城市規劃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為了使城市變為居住主體所認同的宜居城市。
4.1.2 城市規劃要加強文化認同感 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史上,雖然飽經磨難但是一直未曾中斷過,是四大文明唯一的“幸存者”。中華文化不僅沒在不斷涌現的其他新文化的沖擊倒下,并且從中汲取很多養分,使中華文化變得包容性更強,更為多元化。我們應該肯定我們文化中精華的部分,樹立城市文化意識,并貫徹到城市規劃中去。
4.1.3 城市規劃要與城市文化共存共榮 城市規劃是為了更快更好地為城市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統籌,而城市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載體。而城市文化正是這眾多載體中十分重要的一員。以鄰國日本為例,動漫作為日本現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廣義上的日本動漫產業已經占日本GDP 十幾個百分點。是日本GDP 的第二大支柱。這種城市文化不僅形成了一種生命力旺盛的文化產業,而且也給城市創立了良好的形象。
4.2 城市文化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
4.2.1 土地利用規劃要對城市文化進行保護 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往往也成為地方政府的“犧牲品”,因為它不僅不能創造較高的GDP,而且大部分情況下占據了土地開發的有利地段。這樣目光短淺的規劃,無疑是對城市文化的迫害。土地利用規劃必須加強對城市文化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4.2.2 土地利用規劃以城市文化為基礎 城市文化得以保護,反過來土地利用規劃要以城市文化作為基礎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理論。雖然土地利用規劃的理念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但是全國性有組織的土地利用規劃并不長,還存在很多的弊端。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可以從國外獲得很多借鑒。
以俄羅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為典型代表的國家,城市文化(社會文化)問題越來越成為土地利用規劃的主題、規劃理論的復合化也越來越成為重點。中國的土地規劃應該結合國情,盡快完善土地規劃利用的法律體系以及行業標準;轉變土地規劃利用重指標、輕策略的弊病;引入公眾參與土地規劃利用的各個環節;[4]這樣不僅給城市文化很好的保護,同時也把城市文化作為評判土地規劃利用是否完善的一個標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的城市建設進入了新的篇章。一個城市的建設不能只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慮,更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從城市文化入手,加強以城市文化建設為基礎對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進行調整,這樣不僅使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更為合理,而且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1]喬怡青.城市及城市規劃與城市文化的創造[J].山西建筑,2009(14):37-38.
[2]吳宇靜.宜居城市建設與城市土地利用規劃[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2(2):44-46.
[3]宋迎昌.中國城市規劃建設對歷史文化保護的影響[J].科學對社會的響,2010(4):42-45.
[4]王玉波,唐瑩.國外土地利用規劃發展與借鑒[J].人文地理,2010(24):24-28.